科幻小说里,未来世界的农业生产脱离了地面束缚,各式无人机在天空翱翔,智能化、精细化种植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随着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小说中描绘的场景已不再遥远。
低空经济乘着科技引擎,加快“飞入”农村,让生产生活更加“立体”。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马沟村,种粮大户正在用无人机为小麦施肥。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今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各地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热门赛道
。
浙江
省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部分地区还出台了飞防作业服务奖励政策。
湖北
省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推广无人机在农药喷洒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广东
省构建低空智慧物流体系,重点拓展跨海高值海产品运输等场景。
北京、上海、安徽等地
,也纷纷制定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比传统农机及人力作业,使用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具有
效率高、质量好、精度准
等明显优势。
在江苏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过去虾蟹养殖户在400多亩的水面上进行人工投饵操作,需要6至7个人作业3小时才能完成,现在使用无人机仅需1个人作业2小时即可完成。
除了“干活利索”,无人机还突破了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
传统喷施机械在雨季土壤泥泞时可能无法下地,这些难题在无人机面前却是“小菜一碟”。同时,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还打破了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限制,让全天候作业成为现实。
无人机突破地形和交通限制,大大提升了农村物流效率。
应用无人机送货,可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乘机”直抵市场和居民家中。在四川成都新都区清流镇水梨村,无人机
仅用20分钟
就能把快递包裹送达配送点,将运输时间压缩了近八成。
可见,高度科技赋能的无人机,宛如智慧农业时代的“六边形战士”,相关产品也成为当下农业生产工具中的“香饽饽”。
在可观的经济效益之下,一片新蓝海有待开拓。但是,农业无人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如无人机操控员人才紧缺、个体农户上手较为困难、先进无人机价格高昂、机器维护成本较高等。
未来,可从以下方面着力,推动农业无人机更好惠及广大农户。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我国
无人机操控员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
。掌握无人机操作技术、熟悉农业生产流程的农用无人机“飞手”尤为抢手。
一方面
,应加大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更多农用无人机“飞手”;
另一方面
,应积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提高农民对低空经济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进而更好地选购、使用无人机。
目前市面上的农用无人机价格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配置高的无人机对普通农户而言成本较高。政府相关部门应持续引导低空经济企业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完成降本增效,
向市场投放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同时,要打造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圈,
促进农用无人机租赁、维护、修理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