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原本自性中庸,但经过后天的概念、知识、观念等名相遮蔽,无法认识人之本原,并且陷入「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迷失了做人的道理;
被狭隘的自我观念所控缚,被「贪、嗔、痴、爱」的意念所掌控,变为了七情六欲的功利奴仆,泯灭了良知、良能,最后害人害己。有的对名牌包爱不释手,有人为取钱财不择手段,为富不仁,有人对女色/男色的贪爱,只求情欲,不求真爱,有人动不动就发脾气,往往造成对他人的严重伤害,然后是互相伤害。可惜!可叹啊!这就是人之所以活的苦恼痛苦的根源啊!
《中庸·第十一章:素隐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1.素:索求。
2.隐:内心渴望的名利情欲,
3.行:言行举止。
4.怪:奇。述:传递。
孔子说:一般人追求名位、财富,违背良心,言行举止极尽骇世惊俗,蒙蔽自己光明磊落的良心,他人还以讹传讹的学习着,我不会有这样的隐僻诡异的人心,我会以五常德格除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贪、嗔、痴、爱』心物之毒,去除气秉与习性,让『自性』光明圆满。
人与人之间,就是在七情六欲中互相纠缠啊;
只有通过五伦关系的修炼与磨合,才能显露智慧,彰显光明磊落的自性之德啊。
《中庸·第三十三章:衣锦章》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字解:
1.辟:君王。百辟:诸侯。
2.刑:效法。
3.笃:实践。
4.恭:谦德。
《诗经。周颂。烈文篇》说:「不刻意彰显圣德,但圣德自然显露;众多诸侯被圣德感化,而纷纷效法。」所以,君子仪态谦恭、忠实不虚伪,以身作则做模范、榜样,抱守五常德与八德,也引导百姓人人都修习五常德与八德,当人人都能仪态谦恭,忠实不虚伪,清净光明,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人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悟,也就是开启吾心之自性光明,让自己成为照亮世界的智慧之光,温暖世界的能量之源。
经过了许多切磋琢磨的生活磨炼,并且多行功立德,然后了却了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当自性开悟、功德具足时,福气自然就源源不断而来,光耀生命。
人的先天之德,就是五常德。
信为忠恕之心。佛陀云:“信为万善道源功德母”,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因此「信」统「仁、义、礼、智」四端兼万善。万善具足的五常德,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