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幸福课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心理随笔。微信号:陈海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鲁克博雅管理  ·  动起来,能解决你99%的内耗 ·  3 天前  
武志红  ·  鲁豫:我54了,有什么不敢说的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幸福课

你以为我知道,其实我不知道

幸福课  · 知乎专栏  · 心理学  · 2017-10-27 12:55

正文

知乎有个产品叫「值乎」,是个付费问答产品。经常有人在上面向我提问。除了少量信息类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很难回答。比如,经常有人问:

「我做事死板、很容易纠结、认死理,怎么办?」

「我宁愿自己的工作被耽搁,也不麻烦别人,怕耽搁别人的时间,怎么办?」

这些「怎么办」类的问题还好。还有些提问,只有描述,没有问题。比如有人说:

「我总接受不了别人比我厉害,所以不甘学习和欣赏别人,因为那就证明我被人比下去了,我的人生就失败了。我想变成一个一直对世界好奇、热爱学习的人。」

我找了好几遍「?」号,也没看到问题在哪里。平时遇到这类问题,我就忽略了。但因为是付费问答,我觉得还是要把这钱给挣来。想了半天,最后回答说:

「好的,祝你成功。」


很多心理的科普作者很善于回答这类「怎么办」的问题的。因为他们的着眼点是输出知识,问题只是个引子。如果这些知识能跟你的问题挂点钩,无论你问什么,他们都能把这些知识说给你听。「你有僵固型思维」、「你是回避型人格」、「你陷入了一种竞争性思维」……我以前也这样。

可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看这些问题的角度,就会有些不同。他会想:

「你现在是这么描述自己的状况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做事死板」、「不想麻烦别人」怎么让你不舒服了呢?

「当你问怎么办的时候,你是说要怎么接纳自己,还是怎么改变自己呢?」

「如果是改变自己,你想做什么改变呢?做过什么样的尝试吗?又在哪里被卡住了呢?」

最重要的是,他会看到,从「做事死板」、「不想麻烦别人」到「怎么办」之间,是有逻辑上的缺口的。「做事死板」、「不麻烦别人」并不一定要怎么办啊。它们本身不就是你面对问题时所想出来的办法吗?

所以,要让这些问题成立,这中间还需要有一些假设。这些假设都隐藏在提问者的问题背后。他们觉得我应该知道,可其实我不知道。也许以前聪明的时候知道,但现在我变笨了,就不会把这些假设,当作理所当然的现实了。

很多时候,提问的人会期待你自然了解他的问题,哪怕他并没有把这些问题表述清楚。而回答的人,也很容易顺从了这种期待——毕竟,谁不愿意做那个无所不知的老师呢?

可是,如果你能觉察到自己并不知道,你就能思考,为什么提问的人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你就可能发现他在思考上的盲区。这些盲区,也许反映了他真正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时,该生孩子吗?」这个问题里,「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和「该不该生孩子」,其实也是有逻辑缺口的。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扩展一下,「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但孩子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该生孩子吗?」、「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但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该生孩子吗?」、「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但孩子白手起家事业有成,该生孩子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很怪异。

所以,提问者心里关于这个问题完整的表述也许是:

「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所以孩子将来一定会穷困潦倒生活艰难,那么该不该生孩子?」

当提问者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混淆了假设和事实。这个假设在他心里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他把它当作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如果你认不出中间的这个假设,直接去想他的问题,你自然就接受了这个假设。可是如果你笨一点,你就会问:「我不知道啊,你能说说,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跟该不该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他会说,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他就会在社会竞争中落后啊;也许他会说,不想让孩子吃苦啊;或者干脆就是,无希望自己是一个无能的父母啊。无论他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至少会让他意识到,他脑子里的假设,并不是人人都认同的。


有时候,我们的想法会跑得比现实快。这经常会造成我们在想法中「多走一步」的情况。人际沟通的误解,多来源于此。我曾在如何表达「小需要」?中写过一个例子:

有个来访者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答应第二天洗碗,可是第二天吃完饭把碗一推,就去打游戏了。他心里有怨气,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跟朋友表达。我问他会怎么说,他憋了半天,红着脸说:

「喂,你怎么不洗碗啊?不是说好了你洗吗?」

我跟他说,你多往前走了一步。其实完整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能帮我洗碗吗?」

「不能。」

「喂,你怎么不洗碗啊,不是说好了你洗的吗?」

我说,你说的是最后这一句。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你已经经假设了对方会拒绝你的立场,你是在用指责的回应对方的拒绝。这样,对方也许也会回应你的指责,而不是你的需要。真正表达需要的,是最前面那句:「能帮我洗碗吗?」

这些隐藏的假设通常都在一些说不清的逻辑背后。前段时间,我一个来访者跟我说,他非常讨厌别人向他提请求,每次有人请他做事,他都会非常生气。他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别让人请他做事。我说没办法,又问他:

「你为什么这么生气,直接拒绝不就好了?」

他说:「我就是不好意思拒绝啊才生气啊,每次拒绝了他们,我就会很内疚。所以不想拒绝。可我又很生气,觉得他们一点都不体谅人。」

我说:「不对啊。别人向你提一个请求,你可以接受或拒绝,哪怕不理会,也是你的权力。你不去拒绝别人,却要别人为你的内疚负责,这就你多走了一步了。别人可不知道你为什么会生气啊。」

是啊,你多走了一步,别人怎么会知道呢?如果他们以为他们知道,那也是假装知道罢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appinessclass,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