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制网舆情中心
法治舆情服务权威品牌:关注热点法治事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研判等多种舆情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第一次发现鸭蛋青居然是这么美的颜色 ·  23 小时前  
每日豆瓣  ·  帮一个陌生妹子看清了她的男朋友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特朗普突然宣布:必须立即“清理门户”!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智能云增速26%,百度如何用AI重塑云计算格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法制网舆情中心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开考 舆论聚焦“最后一考”

法制网舆情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9-22 11:07

正文

9月16日至17日,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开考,各路媒体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报道,形成宣传矩阵,司法部及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官方微博不断发布考务信息,成功引领舆论关注方向。由于2018年起司法考试将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此次考试也被称为“最后一考”,其受舆论关注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截至9月20日12时,相关新闻报道累计6600余篇,微博信息30448条,微信文章近1300篇。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分析此次司法考试的传播特征,总结舆论观点,同时提出舆情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传播特征

1

各级媒体同步报道形成舆论共振

从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到中央政法媒体再到全国性都市报,从各级地方党报、地方电视台到地方都市报再到地方政法类媒体,都对此次司法考试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多类型的媒体能够覆盖更广的受众面,不同级别的媒体刊发报道也能分层次、更精准地传达信息。 从上到下的集中报道,一方面反映出司法考试确实具有足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使司法考试宣传质效达到最大化。在各类媒体对司法考试全盘发力下,形成了舆论共振。

2

多元议题拓宽公众的司考认知

针对此次司法考试的报道,内容较为多元化,既有司法部部长张军、地方省市相关领导巡考、讲话等重磅新闻,也有对司考人数、考场纪律、考试安排等常规安排的报道,还有对身份较为特殊的司考生的特写报道,以及服务于司考的机关工作人员的专访报道。除此之外,媒体还聚焦历年来司法考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法学专家就题目背后的法理精神展开分析。 议题多元的报道既丰富了司法考试的广度,也拓宽了公众对司法考试的认知

3

报道跨度长促使司考议题热度持续

早在司法考试前一周,各地的备考工作就已被媒体大量报道,预热报道充分全面。随着考试常规流程的推进,舆论的关注点和信息的释放点也随之偏移,从司考开考到司考试题公布等。具体来看,大致可分为三阶段:第一,备考阶段释放大量指导类信息;第二,考试阶段通报类信息增多;第三,考试结束阶段总结感想类内容较多。 报道跨度拉长,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内容的讨论,维持了司考议题处于高热状态

4

部分公众号情绪化、互动传播突出

与“司法考试”相关的微信文章,情绪化表达较为明显,如《永别了,国家司法考试!》、《末代司考:上万个司考备战背后的悲欢故事》等文章, 针对最后一次司法考试发表了诸多感慨,具有煽情效果 相关微信文章的互动性也较强 ,如《司考终于考完了,吐槽专用贴》、《卷四交卷的那一刻,你心里在想什么?》等文章,均是由参考人员的感想整理而来;司考培训机构公众号密切关注司考动态,及时跟进,发布了大量相关消息及分析、评论文章。其中,《今年司考狗血指数创新高,看题目笑岔气,看选项哭成狗~》的阅读量超过10万+,上百条的跟评也突出了互动传播的特征。

5

以司法部为首的政法官微引领舆论

作为一项全国性重大考试,公众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是通过官方获得,此次官方信息发布模式由媒体、政法官微与官网、官方微信立体式搭建。官微“@司法部”、“@中国普法”以及公号“长安剑”等连续数日聚焦司考话题,尤其是“@南京司法”从9月15日至18日共发布104条相关微博,表现亮眼。 微信公众号“司法部”作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司考期间发表与“司法考试”相关的文章共7篇 ,其中《 司法部要求:确保国家司法考试顺利收官 为全面依法治国输送更多法治人才 》、《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公布 等文章成为第一消息源,获得大量转载,发挥了信息引导作用


舆论观察

媒体评论:

聚焦“司考试题+司考改革意义”

“灵活性强”、“贴近热点”、“针对实体工作”是舆论对今年司法考试反馈的三大关键词。


  • 微信公号“长安剑” 发文对出题人意图进行剖析,认为司法考试是在用答卷辨析的形式,将社会关注的话题呈现给未来的法律执业者,这其实也彰显了服务人民群众的要义。针对司法考试改革一事,“长安剑”认为,此举恰恰显示了党和国家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法治工作队伍的决心,是法治的重大利好;


  • “法制网” 认为,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法律职业入门“门槛”,促进法律职业的实质统一,体现出专业岗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的思路。


  • 《人民政协报》 评论指出,完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法治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网民观点:

聚焦“司考改革+考题+资格证获取途径”

网民观点主要聚焦于司考改革、考题、资格证获取途径三大方面 ,分别占比51.6%、32.3%和16.1%。


  • 一是,司考改革是否应设置专业“门槛”仍存争议。 支持方认为,司法考试只要坚持考总能过,但法学和非法学存在明显差异,非法学专业考生大多没有形成基本的法律思维,只是通过了考试而已。此外,限制专业可以让人才更加专业化,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比较有益; 反对方则认为,任何行业的改革应该做的是提高要求而不是限制准入,对专业的限制或造成专业考生竞争意识的较低。



  • 二是,讨论考题的难易程度,多数考生通过吐槽、嘻哈、玩笑的口吻讲述自己的考试经历,认为“没考好”的占绝大多数,而认为考试难、司法试卷不按套路出牌的观点也不在少数,其中刑法试题被广泛“吐槽”。据网络调查数据,60%的投票者认为卷一很难和难,75%的人认为卷二很难和难。但也有网民认为,本次考题更具实务性,对未来的工作帮助较大。


  • 此外,有网民追问非法本专业如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还有网民质疑自考法律专业为何也无参考资格,极少数网民还对考试环境提出不满。


(网民观点倾向分析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