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钱币交流圈
专注古钱币收藏行业,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〡关注公众号〡 送精心珍藏资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市场监管  ·  你点我检 放心“宵”费 ·  昨天  
内蒙古市场监管  ·  你点我检 放心“宵”费 ·  昨天  
安天集团  ·  大年初八丨安天拓痕给您拜年了 ·  3 天前  
福州新闻网  ·  公开遴选!福州市委网信办发布最新公告! ·  3 天前  
今靖江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今靖江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钱币交流圈

关于"番银"与"烂版银元"的比较

古钱币交流圈  · 公众号  ·  · 2019-11-08 08:40

正文

文章来源:百度贴吧


大家都知道“烂版银元”通带指表面布满戳记的差品银元。“番银”,这个词始创于漳州,多在闽南地区使用,顾名思义,就是指外国的银元。而许多朋友知道,很多“烂版银元”都是外国品种,比如日本龙洋,英国站洋等,这种银元常常带有戳记,是贸易的记号。

图一

看到这张图,很多藏友的第一评都会是两个字,烂品。烂品,这也是番银的特征,由戳记造成,甚至变形弯曲,这样的银元在闽南地区很常见。

图二

从戳记类型观察,会发现上面有文字类、字母类、符号图形类和数字类,一块银元上几乎有所有类型的戳记,这种“烂版”,闽南多见,而北方就少见了,而且这样的“烂版银元”中,绝大部分都是“番银”,也就外国货,很少见到国产银元。

图三

产地差异,源于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就像南方沿海地区常见安南、鬼子钱,而北方相对较少(当然这也有地域因素)。而“番银”之所以在南方沿海,尤其是闽南地区盛行,源于漳州、泉州长期与外国进行贸易,从宋代繁荣时期到清代闭关没落大几百年的时间,月港长期进行外贸,特别是在明中晚期,为“番银”提供流入中国的机会。


州使用银元始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实际应在明正德十三年之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于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二洋。大量流入漳州的“番银”,在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400多年,主要从欧洲殖民大国、东南沿海周边国家以及拉美地区和非洲的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入。万历年间(1573-1620)经吕宋流入漳州的银元,每年有30万比索,最高年份达50万比索。”而到了后期,数量更是大幅增长,乾隆年间大学士蔡新这样形容:“闽广两省所用皆番钱,统计两省岁入内地近千万。


鸦片战争后,相继输入闽南地区的“番银”墨西哥“鹰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法属印度支那“坐洋”等,它们当时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由于铸造精美,重量、成色划一,“番银”几乎垄断了当时漳州的货币流通市场。


为了保证真实性,每经一次手,就要盖次戳,时间一久,自然变成烂板,这种烂板大多只能按照重量计价,对持有人来说,是有点亏,所以,自然会送到银匠那里或是被弄进熔化炉,至于是变成银饰,又或是银锭,还是变成国币,那就得看造化了,清末价值达4亿元以上的外国银币到了27年就只剩下不到1亿了…


由于部分“番银”币面上铸有帝王头像,百姓认为可以镇宅驱邪,因此“番银”又多了一层神秘气息。如至今还保留着的女子出嫁,嫁妆用的箱子四角要放置银元“压箱底”;有的用银元“滚床”,寓意招财进宝;有的将银元焊成“八卦”“七连贯”银链给小孩佩戴,用来驱邪、祈福;还有用银元煮水给小孩喝,用以“压惊”。“番银”还被改做成头饰、纽扣等饰品,“番银”也常常被用于陪葬和窖藏。

在清朝,番银就已经大量流入闽南地区,并大量在市场流通,闽南地区以外,交易用的贵金属货币,都是传统的银锭,外币少见,甚至没有。闽南地区却恰巧相反,铜钱和番银并行,因为和传统的银锭相比,番银更精美,更重要的是有统一的重量,成色,外形,更方便流通,因此闽南地区市场上流通的银锭逐渐被番银取代。在这种影响下,台湾开始铸造道光银饼,重7.2钱,但铸造量并不大。


网上找了枚道光银饼最早的版本,这是台湾钱局效仿番银铸造的,风格上也有一些相近,和番银一样,有很多戳记。后来,还铸行“大清国宝”、“笔宝”、“官局”、军饷银饼和仿广东龙洋的辅币,就不一一列举了。


星标方法

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消息

请把古钱币交流圈设为星标


如何设置星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