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称T客
T客汇始创于自媒体“人称T客”,包涵了研究中心(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媒体中心(人称T客各自媒体平台和T客汇官网),以及数据服务中心(SaaS云调研分析平台)等三部分构成,旨在打造中国第一个研究型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称T客

不断挑战阿里,却遭遇增长瓶颈,京东何处找寻下一个风口?

人称T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17 11: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T客汇官网:tikehui

撰文 |杨丽

市值上的绝对领先,市场资源的先发优势,近十年之久的持续布局,阿里巴巴初步完成完整的生态格局。近来年财报公布数字持续攀升,仍以电商为核心,接力独立发展的蚂蚁金融,辐射正在孕育的线下物流,培养潜力巨大的阿里云体系,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代表,也成为国内电商领域创业公司争相追赶和模仿的对象。

多年以来,刘强东都着力将京东塑造成为阿里巴巴唯一的对手,从线上到线下,从电商到物流,从金融到云计算,京东好似阿里,但又不是阿里。

摘掉亏损高帽,能否保证与对手抗衡?

本属同一电商时代下的产物,阿里和京东走着两种不同模式的发展之路:一个是最大的平台服务电商,一个是最大的直销自营电商,前者用流量统帅天下,后者则以物流统帅天下。

阿里巴巴2017年Q3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集团收入达到532.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其中核心电商业务达到456.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净利润达到171.57亿,同比增长38%。

相比之下,京东2016年Q4财报显示,该季度集团净收入达8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交易总额(GMV)达到2097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线上自营业务交易总额达到1147亿元,同比增长46%。据京东官方宣称已实现扭亏为盈,2016年全年净利润为10亿元。从表面数字上看,京东终于摘掉多年的亏损高帽,本可以重振资本市场的信心。

但作为评价电商业务优劣的核心指标——GMV和净收入速度却双双放缓,2016年GMV为65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同期还在107%;而净收入则从两年前的66%下滑到47%。这还是京东全力做第三方开放平台,批量引入外部商家不到三个年头后,增长就出现了瓶颈。

业界有观点认为,资本市场并不担心一家企业亏损,怕的是一家持续亏损的企业增长出现了疲软,甚至跟不上行业的增长。而京东的电商业务主要依靠家电和电子产品这样的高价值产品,能为自己平台产品强大的现金流,如果京东没有高增长作为支撑的话,现在玩的现金流生意就会崩塌。

换言之,京东自有业务发展面临瓶颈的危险,必然促使其转向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2017年年初的集团年会上,刘强东就突然放了个大招,对外公布未来12年战略规划:全面技术转型,进入全球前十强。“技术转型”?没听错吧。刘强东提到,关键性技术就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商品、基因技术。

不过此时, 云计算已今时不同往日,外有AWS、Azure正曲折入驻中国,内除了阿里云、腾讯云之外,还有大批创新公司如UCloud、青云、七牛开始在不同切点争抢客户。京东真得准备好了?

借云计算之力,着力技术转型

2017年1月阿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计算业务营收实现17.64亿元,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受此刺激,互利网巨头百度、腾讯再也无法忍受中国云计算被阿里独占加快布局,当然,同是电商领域的京东再也按耐不住追赶快节奏。

其实早在2013年6月,京东云就正式上线,业界对京东云的声音似乎并不多。到2015年,京东云旗下的云引擎平台曾经关闭,此后,京东云计算业务一直保持低调,云计算市场中,很难再听到京东云的声音。业内只能看到阿里云与腾讯比赛竞价,华为云和百度云各自标新立异,创业型云服务公司嫌不热闹,大肆渲染自身品牌。

直到2016年4月,京东主打基础云服务、数据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法,目的“帮客户完成互联网+转型”,此时京东云再次对外发声。

目前,针对电商领域,京东提出了电商云战略“亿万企业,亿万电商”,向ISV和个人开发者提供京东体系开放接口、服务交易市场、电商应用云托管平台、应用开发云平台、社区生态环境等。

从技术能力上讲,京东拥有容器数量超过15万的全球最大规模Docker集群,可支持大规模的电商交易突发事件。

截止目前,京东云已为华南城网、江南常熟、南京万谷、国际O2O皮具城、京莎鞋世界等线下传统零售企业进行了业务上云服务。

自建物流——上半场抢夺

除了电商之外,物流也是京东重金打造的核心业务,其突出表现就在于自建物流和自建技术系统,据了解,京东在物流上的投入超过32亿元。

2015年,京东与法孚签约合作,达成“亚洲一号”智能物流项目,一时间引来同行业无数质疑。草根出身的刘强东则相信“重”物流,他认为,“加盟这种商业模式初期发展很快,但很难长期维系高速增长,且有违消费者的利益。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要符合商业规律,尤其是在零售和消费品行业,积累的资源越多,当行业趋于理性时才能获得利益价值的最大化。” 如今,当行业开始模仿京东自建物流时,京东物流已走向智能物流。

这就是京东云致力于打造的另一个杀手锏——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和调配的物流云。实际上,京东对物流科技的投入,表面看是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深层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积累上的考量。

对于京东而言,云计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把能够面向自身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向前延伸供应链,触达最终客户行为数据的有利武器。

从业务形态上看,京东云以基础云和数据云两大产品为主线,并建立华南、华北、华东、香港等四点的数据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电商云、物流云、产业云、智能云四大解决方案。

不过,如果与阿里云相比,京东云的解决方案此前一直对内服务,近两年才逐步成熟开放给用户,在产品和技术上的积累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存在面临对手掀起降价风波的挑战。

剥离金融——下半场搏杀

对京东而言,围绕自身的电商、物流业务搭建云生态已箭在弦上,但同时选择了剥离金融业务。

今年年会上,京东签署重组京东金融的最终协议,出售了京东金融68.6%的股份,将获得大概143亿元人民币,而这项长期出去亏损状态的业务被剥离,在带来大量现金流之外无疑将改善京东的盈利能力。

此前,京东金融被曝出已启动14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但如果仅靠资本,则完全是在走阿里剥离支付宝并最终孵化出蚂蚁金服的老路,毫无创新之下,京东金融似乎很难与已经坐大的蚂蚁金服抗衡。

京东金融“白拿”事件或许就体现出其业务生态创新缺乏,在重压之下又急于求成的矛盾心理。随着国内金融领域监管的逐渐收紧,京东金融在剥离之后想要短时间内进行国内IPO的愿望似乎有些渺茫。

此外,直到最新一季财报,京东仍然没有将京东云提上议程,由此可见,京东云仍处于“发育期”。如果说2016年是京东云的战略布局和基础构建的阶段,那么2017年是否是刘强东绝杀阿里云的关键一年呢?那得首先看擅长干嘴仗的刘强东是否真得把心思用在这件事上。

无论是在电商还是金融领域,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还是要靠自身的体量、格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决定其胜负的或许不是对手,而是是否踩对了行业趋势并跟上跟新的步伐。

当然,我们也相信,随着腾讯成为京东的资金和资源的重要幕后支持者,市场中无论如何也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京东与阿里表面上的电商之争,实则是腾讯与阿里在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较量,而这必然关系到A与T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动。



2017年4月18日 本期麦达公开课 介绍 主讲人:朱家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