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路在隐身
发布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全年免佣金,京东外卖加速招募商家 ·  21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绿地卖车,目标三年销售百亿 ·  昨天  
界面新闻  ·  重庆全面解除住房限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路在隐身

王路:戒瘾

王路在隐身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9-12 16:32

正文

有一期TED演讲,叫《早期生活经历如何写入DNA》,演讲者是表观遗传学家摩西•西夫,他讲了个可卡因成瘾的例子。有些高中生,被同学推荐尝一尝可卡因,就尝了,一点事都没有,也不上瘾。过了几个月,突然碰到毒贩子卖可卡因,他们想到几个月前的事,就上瘾了,从此生活彻底改变。


遗传学家拿小白鼠做实验,给小白鼠喂可卡因,然后断除,让小白鼠一个月接触不到可卡因,小白鼠也没见有明显变化,之后,突然提醒小白鼠第一次看到可卡因的场景,比如当时笼子的颜色,小白鼠就疯了,会一直按得到可卡因的杠杆,直到死掉。


这个实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上瘾”这件事,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上瘾”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说“我有瘾”——我有赌瘾、我有酒瘾、我有网游瘾、我有性瘾……种种,和“我有手机”、“我有一百块钱”是不一样的。


有酒瘾的人,不是什么时候都离不开酒。如果周围环境让他根本没有办法得到酒,而且他十分清楚这一点,酒瘾就不会太强烈。但如果他有办法得到,酒瘾就会发作。


有人每天晚上吃饭都要喝点酒,哪天晚上吃饭时突然没酒了,他会很不舒服。但如果有一天,他有了别的事情,根本没顾上吃饭,他也不会专门因为没喝酒而难受。


酒瘾除了生理上的依赖,还有心理上的依赖。当你坐在熟悉的桌子面前,面对摆好的几盘菜,自然就想打开酒瓶。如果离开了喝酒的环境氛围,酒瘾就不容易发作。——比如,你正常情况下每天晚上六点准时吃饭喝酒,这天六点,你正在大街上蹬着自行车往家赶,下着大雨,你不会因为到了六点,酒瘾突然发作。


促成人们上瘾的,不仅是人们对某件行为本身的喜好,还跟氛围密切相关。具体地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短期内,想改变身体对某种东西的依赖,不太容易。戒烟的人,想在一两天之内,改变身体对尼古丁的需求,是不太可能的。你可以在一两年内改变,但很难在一两天内改变。不过,你可以在一两天内改变所处的环境,改变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这是可能的,而且是容易的。


有烟瘾的人很多。有些人,平时只要醒着,根本做不到6个小时不抽烟。但在高铁上,就完全可以。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见,有人趁高铁停靠站台的两分钟里,走出车厢抽烟,从此,他坐高铁也不能坚持6小时不抽烟了——但是坐飞机可以。


很多时候,我们对“瘾”的高估,觉得无论如何都戒不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找到科学的戒除办法。在戒瘾的过程中,一方面苦苦克制,一方面却不斩段外来诱惑——一个要戒烟的人,兜里随时装着烟,或者总是处在很容易得到烟的地方,并让自己暴露在容易勾起烟瘾的环境中,是很难戒掉的。


明朝的蕅益大师,写过两句诗:闻声见色多忘念,计后思前转昧心。


闻声、见色、计后、思前——这八个字,把烦恼从何而来,写得非常到位。


烦恼并不是有实体的、独立存在的。如同一切事物一样,烦恼也是众缘和合的结果,是各种条件凑在一起引发的。瘾,只不过是烦恼的特例。烦恼包括贪、嗔、痴,瘾是属于贪的一种。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烦恼种子。烦恼种子就像火柴,虽然放在兜里,只要不掏出来摩擦,是不会起火的。但如果既让它摩擦,又让它不起火,就难了。


所谓摩擦,就是看到某些景象,听到某些声音,感到某种觉触;念及过往的经历、虑及未来的担忧……


因为这种种,烦恼就涌出了。就像一个单身程序员,白天在公司写代码,并不会觉得单身是多么大的烦恼,晚上回去,边吃外卖边看片,就会觉得有很大的烦恼。看片本来是为了缓解发泄烦恼,却引来了更大的烦恼。


“闻声见色多忘念,计后思前转昧心”,佛教把这叫做“不如理作意”。因为不如理作意,会让本来潜藏的烦恼萌发出来,并且迅速滋长。一切烦恼根源于“无明”,“无明”源于“不如理作意”。


闻声、见色,是外缘的影响,是处在染污的氛围下,烦恼滋生。计后、思前,是串习的影响。哪怕没有在染污的氛围下,只是因为先前的所作所为,所动过的念头,也会引发后来的烦恼。要想让烦恼少一点,简单地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碰的不碰,不该想的不想。


当然,说起来简单,做是很难的。尤其是“不该想的不想”。明知道很多事情不该想,还是忍不住去想。哪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是要想。想得越多,就越难摆脱。烦恼不仅是外界施加压力的结果,更是自己不断练习的结果。因为不擅长对待烦恼,越对待,越处理,烦恼就越疯狂滋长。想克制,克制变成了压抑;想疏通,疏通变成了放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