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临江居士
对于稍微懂点西周历史的人来说,丰、镐是西周的国都都是根本不会怀疑的事实。
然而80多年的考古成果显示,这一历史“事实”似乎有点问题。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丰镐遗址,自1933年便开始挖掘,然而80多年过去了,结果相当失望:
1.既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都城,那么应该有城墙遗址或遗迹。然而80多年过去了,无论丰京还是镐京,都没有在遗址划定的范围内发现任何城墙痕迹。文献资料里记载周代王都营建模式的《周礼·考工记》是这样记载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右社,市朝一夫。”然而这个王都布置规则和丰镐遗址的考古结果格格不入。
2.都城内应该有王宫,然而无论丰西马王村、客省庄的所谓大型夯土基址,还是丰东花园村、普渡村的所谓宫殿遗址群,如果说他们就是宫殿,其最大建筑基址才1600平米,相当于长宽各40米,作为王都也似乎太小了点。况且这些基址与贵族墓葬区相连,与丰镐作为王都身份都很不协调。
3.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祭祀场所,而丰京和镐京历史上合称“丰镐”,是为“宗周”,记载与考古实际严重矛盾。
4.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虽然有一些,但比起宝鸡的周原来,出土数量和质量相差特别大。反观周原,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以致在宝鸡成立了“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实至名归!
5.出土的最有名的遗址,仅是车马坑。而笔者严重怀疑这个车马坑是军事方面的遗存,所以大胆提出一个假设。
牵涉到周文王、周武王、西周诸王的重要地点有三个:周原、丰镐、洛阳。
先说周原。周族原在豳这个山区一样的地方繁衍,后来到了古公亶父继任为族长,携姬姓周族来到今天宝鸡岐山一带的周原,古公亶父继承先祖“弃”的农业传统,在周原发展光大农业,为儿子季历和儿子的儿子周文王打下了基础。“周”也得自“周原”而来,成为这一姬姓部族的族名,后来自然衍化成国名、朝代名。周原更像是周族的宗族之地,不仅考古出城墙、宫殿、祭祀遗址,而且大量用于祭祀的青铜器也挖掘出来,宗族气氛十分浓重。
后来,姬昌(也就是后来追称的周文王)有“翦商”之志,逐渐往东发展,消灭商朝在关中的重要诸侯崇国后,他占领关中的西安一带,在“八水绕长安”的“沣水”西岸营建“丰”京。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从此“丰”“镐”并立,成为征伐殷商的桥头堡。
再后来周武王继承父王遗志,灭掉商朝,为了在商地巩固统治,在洛阳一地欲建立“成周”。这一历史事件记载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馆的“何尊”上,铭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周公负责营建成周,终于在周成王五年建成并迁都于此。
这样看,历史上所谓的“宗周”——也就是“丰镐”似乎只是起到了一个军事基地的作用,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说:丰镐根本不是周都城,它不过是文王武王伐纣前所建的诸侯级(西伯)都城。而真正起到“宗周”作用的,仍然是周原。
为什么这样说?
成周者,周统一大业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
如果丰镐确实起到了“宗周”的作用,那应该有大量周王室的墓葬和青铜器才是,而实际考古情况却十分让人失望。倒是远在宝鸡的周原,不断有新的发现:
1890年,扶风县任家出土一窖青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的铭文497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周宣王是西周中期统治者,这样一个有名的大鼎不在丰镐却在周原,实在令人可疑。
1974年冬,扶风县庄白村南出土了窖藏青铜器103件,其中出土了名气特别大的墙盘。这个墙盘的铭文长达284字,记述“史墙”的六代家族史,并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世系,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扶风出土的这两件国宝,都位于周原,而周原大致包括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的一部分。如果宗周“丰镐”发挥“宗”的作用,大量的青铜器应该被发掘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原地区在进入西周之后却仍然不断被埋藏着大量的青铜器,孰轻孰重,可见一斑了!
今天,书房菌要推广一个新平台:秦知道。秦知道,知道陕西!
敬请大家低调关注,以免与书房菌失联!
另外,秦知道·小秦有很多关于陕西美食、旅游、文化百科的话题的要与大家交流、分享,有兴趣的童鞋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群里,畅聊你知道的陕西……
- 投稿&转载 -
邮件[email protected]
转载=联系后台 | 往期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值班编辑=王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