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中国城市都是大同小异的,只有到一些人文故居或者博物馆,才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因为以后要常驻安徽工作,所以了解徽州的人文历史对于我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合肥不大,上次逛了一趟李鸿章故居,《
“大清帝国末年的裱糊匠”——李鸿章
》。这回在中科大培训,把中科大四个校区都走了一圈。
话说,以前对中科大的印象,是蛮不错的,早先有一堆院士,每年的高考分数都超高,还有非常著名的“少年班”,前校长朱清时老师退休后在南方科技大学推行一系列高校改革,很是佩服。所以一直纳闷儿中科大为什么会在“出镜率”不高的合肥?原来还是有故事滴。当年,中科大在颠沛流离的动乱时代找收留地方,先跑河南后奔江西,还待过安庆,都说没钱收留不起,最后勉强落地合肥……
说到这个“
科研院所和高校去行政化
”,最近越来越感觉到内外的阻力之大。真正具备实行改革方案的人,肯定是在这个体制内的,但是可悲的是,“支持去行政化的人往往都是头上没有行政职称的人”,这些人的呼声太弱了,而且根本不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而那些反对去行政化的,享受着行政好处的人,他们的理由倒是很简单:因为资源在政府手里把控着,如果科研人员头上没有那个行政头衔,就拿不到经费。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官本位”的思想,要么,你就按照他们制订的游戏规则来,要么你就边缘化。说“科研院所和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消极一些,
都是被掌控的一群技术人员罢了。命脉被某些人拿捏着,怎么可能具备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更可悲的是,很多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根本不把自己当知识分子和读书人,或者根本不认为“知识分子”有什么比其他身份不同的价值。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了“
产权明晰”(无论是财产,还是知识产权,都要私有化),“市场化”
的重要性了。因为人性是自私的,说“大公无私”都是喊喊口号罢了,只有“人人为己”,才能有创新、创造价值的动力,由此才能有效率。也只有“市场化”,按照市场自身的一套优胜劣汰的机制,经济才能有活力。某些人的手总是伸太长……
前阵子中科大校庆,某院副院长跑过去做了个讲座,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一流人才”,我们还感慨,这都什么误人子弟的演讲?这回走访中科大,我是知道原因了,“红专并进”本来就是人家的校训(郭沫若祖训)……平心而论,郭沫若的字还是不错的,当然,跟书法大家(比如康生),没法比。
当年的中科大,科学家辈出。创建之初的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党校内。首任校长为郭沫若,郁文任党委书记。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赵九章等当时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数学系、化学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等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
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哦对,还有一个“世界瞩目”的量子通讯。中科大先研院还专门有个新建的实验室,据说投了不少钱。这东西乍听起来,很唬人,而且前面的背景介绍,一大堆理论物理界的牛人,什么爱因斯坦,约翰惠勒之类的,还有关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似乎你要弄明白这东西,必须既要懂高深艰涩的理论物理,又要具备计算机原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