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发布
生活在这座梦幻的城市,与TA共同成长。我们提供上海的资讯,更希望成为您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里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微信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发布

【记忆】走马塘、虬江、桃浦……阿拉上海的河道这样得名!

上海发布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5-13 07:34

正文

作为地理实体专用名称的河名与人名相类似,一般都有丰富的历史意义蕴涵其中。可是对于今人而言,这些留有历史印痕的名字虽时常挂在嘴边,但许多人对其来历知之甚少,每当谈起它们的历史,大家就一脸茫然了。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探寻阿拉上海河道名称的历史渊源~

上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纵横交错,组成一张密集的水网。若按河道规模和性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连接上海与外省市之间的跨境河道,如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太浦河、浏河;二是境内主干河道,有蕰藻浜、练祁河、油墩港、淀浦河、川杨河、大治河、金汇港、泰青港、浦东运河以及崇明岛上的南横引河等;三是遍布郊区各乡镇的支河;四是市中心范围的小港河道,如新泾港、杨树浦港、虹口港等。别看这些河道的名字念起来稀松平常,貌不惊人,但大多都来头不小。

走马塘


经常乘坐公交车经共和新路前往彭浦新村的老乘客都知道,以前当车子即将停靠共和新路江场路站时,售票员就会提醒一句:“走马塘到了”。这走马塘是流经嘉定、虹口、宝山的一条干河,西起封浜,往东北流经南翔、大场,至江湾镇淞沪铁路接小吉浦,长约20.8公里。因为江场路再往北一点就可见缓缓流过的走马塘,所以那一带俗称“走马塘”。有人一定会问:这“走马”两字作何解释呢?


相传,走马塘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所凿,故曾称钱溪、钱家浜。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所部曾屯兵江湾、大场一带。期间,韩世忠经常率领军士在钱溪附近走马练兵。后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把钱溪改称为“走马塘”。走马塘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年修撰的《嘉定县志》之中。邑人周兆渔曾有诗赞:走马塘边走,寒云澹放晴。千畦腾水气,万叶战秋声。林鸟语谁解,岸花开不名。竹桥潮半没,难觅于陂行。”


虬江


在虹口有一条虬江路,那边是名闻沪上的二手电子产品市场。事实上,虬江曾是上海北部的一条重要河道。旧时的虬江原为吴淞江下游出海故道,因淤浅难治,后在夏元吉治水苏松时,遭废弃。因此,人们将这段残剩旧河道称为“旧江”。沪语中“旧”、“虬”谐音,故又名“虬江”(另一说因河道绵延屈曲如虬而得名)。1914年,在闸北(注:此闸北系地名,而非区名)的一段虬江旧河道上辟筑了一条新马路,即取名虬江路。1949年以后,历经1954年、1972年、1980年的数次大规模疏浚,虬江被截弯取直,多处填河建房筑路,如今仅留互不相连的西、中、东三段河道。东段从复旦大学西北角向东经沈家行至佳木斯路桥折向东入黄浦江,长约1.5公里,仍沿用“虬江”旧称。该段河道还是抗战时期日军将原河填平后开挖出来的一条新河。西段位于嘉定、普陀境内,起自封浜,往东经江桥,入桃浦。为了区别于虬江东段,1981年更名为西虬江。中段因与走马塘相接,改称为外走马塘。


桃  浦


上海人都知道沪西有个桃浦工业区。这“桃浦”两字既是地名,又是河名。桃浦北起宝山区境蕰藻浜,往南经大场穿越走马塘,经杨家桥、真如镇,至曹杨新村入西虬江,长约11公里。因昔日河岸上遍载桃树,当地人就为之取名“桃溪”,也有称其为“桃树浦”。



彭越浦

彭越浦是沪北一条比较重要的河道,北起走马塘,南经彭浦镇,至潭子湾入苏州河,长约7公里。其名字的由来就取自河东岸的彭越庙(亦称“彭王庙“)。宋、元年间,因吴淞江(今苏州河)河床淤塞,潮汛每至浦内就泛滥成灾,祸害一方。相传潮神为西楚霸王项羽化身,老百姓即称这种潮汛为“霸王潮”。西汉梁王彭越乃是汉高祖刘邦麾下猛将,楚汉相争时曾立下赫赫战功。故而,1299年僧德宁在河岸边修建彭越庙,供奉彭越,以镇潮神。从此,该河就以彭越浦或彭公浦相称,简称彭浦。现在大家很熟悉的彭浦新村也就得名于此吧。


蕰藻浜


说到上海的干河,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浦江、苏州河。不错,此两者确实在沪上骨干河道中名列前两甲,但你知道吗?1931年,上海有关部门曾明确将蕰藻浜与黄浦江、苏州河并列,定为上海地区三大干河。


蕰藻浜西自嘉定黄渡孟泾村与苏州河相通,东至宝山吴淞入黄浦江,全长34.64公里。古时的蕰藻浜河水清涟,水草茂盛。嘉定当地俗称水草为“蕰草”,因而把此河喊作“蕰草浜”,写作“温草浜”。1708年,被嘉定知县冯联芳改为“温草河”。到光绪年间,写为“蕰草梢”。清末民初,又作“蕰藻滨”(“滨”与“浜”通用),本地人还有的称之为“大塘”。民国时期,有人将“蕰”误写为“蕴”,于是“蕴藻浜”这个名字以讹传讹,沿用至解放后。1987年才正名为蕰藻浜。


虹口港


上海有个虹口区,这“虹口”之名应是来自该区域内的虹口港。虹口港南起黄浦江,北流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全长1.53公里,最宽处不过20米。别看虹口港的规模不大,其历史却相当悠久。虹口港的前身系上海浦北段(即今黄浦江东段以北河道)。元代,上海浦并入黄浦之中,今嘉兴路桥处就是当年黄浦注入吴淞江的地方,称“黄浦口”。明代,吴淞江改道至宋家浜(今福建路桥一带)在今外白渡桥处与黄浦合流。此段上海浦故道因北接三洪,遂名沙洪、串洪或洪口。清顺治年间,郑成功率部多次进兵长江口,逼近南京。因“洪”字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字音皆同,清廷忌讳于此,在官方文书中乃改“洪口”为“虹口”。康熙《上海县志》中首次出现了“虹口”。在乾隆、嘉庆《上海县志》里“洪口”与“虹口”并用。从同治《上海县志》开始,专用“虹口”一名。


陆家嘴


大江大河的水道多迂回曲折,形成不少弯道,这些弯曲之处一般也有命名。此类名称虽不是河名,却因河而生,故也可以视作河名的延伸。黄浦江、苏州河上就有不少这一类的河曲名称,如周家嘴、陆家嘴、潭子湾等。在它们之中,名气最响还是陆家嘴。


陆家嘴本是黄浦江水系形成以后,江水在浦东一侧冲刷而成一块滩地。因明代大儒陆深的旧居“后乐园”及陆氏祖茔均在那里,故名“陆家嘴”。陆深家族是明清时期上海的文化世族。陆家是从陆深曾祖陆德衡开始迁居浦东的。陆德衡少年时代因家境所迫,外出流浪,后入赘浦东洋泾一章姓的殷实之家,从此陆家开始在黄浦江畔开枝散叶。陆深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饱学经书的才子。陆深继承家学,刚过而立之年,就入选翰林院。相传陆深书房外有一株牡丹,每年开花仅数朵而已。想不到1501年春,这株牡丹竟怒放近百朵。是年秋,陆深前往南京参加乡试,一举高中解元。此事一时间传为美谈。


陆深原在翰林院任编修,每日与诗词歌赋打交道,倒也悠哉游哉。不料,权阉刘瑾当道后,编修们全部谪放外任,陆深被调任南京主事。后来,陆深虽官复原职,又擢升国子监司业,但人到中年的他对官场的明争暗斗已心力憔悴,遂回到陆家嘴的“后乐园”过了一段隐居的生活。此间,他在园中运土筑岗,增拓了不少名胜,如“望江洲”、“小沧浪”等。因为那土岗“俨然山也”,他据此自号“俨山”,他的文集也称《俨山集》。


资料:上海市水务局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