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在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不同的关键领域同时发力。这两个领域,各有侧重,如果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和精确区分,很容易在以后的发展中互相混淆,并可能张冠李戴、左右互搏、顾此失彼。
前者,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载体为主要资源,让旅游者体验文化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在这方面,旅游业现在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是对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消化不够,尤其是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对中国独特的东方传统文化核心精髓和基本价值的体现方面,还差得远。即使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传统养生、禅修等旅游产品,也大多都隔靴搔痒,流于基本形式和表层参与,能够让游客入心入脑、对旅游者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起到提升和教化作用的产品,则寥寥无几。二是文化旅游产品大多流于快餐、甚至滑在粗俗的边缘。笔者在不久前一次去某著名景区的考察中,就听到过迎合低俗、哗众取宠、粗鄙滥觞的讲解。三是对文化旅游展现形式的创新不够,为旅游者吐槽的“千城一面”、“千区一面”、“千演一面”,除了发展阶段的宏观制约,更是因为旅游业各类参与者(这参与者的“局中人”里面,也包括文化工作者)创新不够所致。
要提升文化旅游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构建一个“文化旅游建设工程”。其核心是四点:第一,是深挖文化内核。让几千年“东方之所以成为东方”的原因更加简洁、明晰,让东方的文化符号更加鲜明、突出,让东方文化发源地的核心精髓价值和独特魅力更加准确、明显,并建立起“中国文化通过旅游便捷输出”的意识,让国际游客在极短行程时间内能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让国内游客也实实在在地充分感知、为自身国度感到自豪。第二,是严格监管。对低俗、扭曲的内容和讲解,一旦发现,坚决打击,绝不手软。第三,是鼓励创新。政府除了用红头文件作为宏观指引,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奖励手段,对真正在模式和产品上有创新、可以引领风尚、能够让游客在游乐中提升素质和增强爱国情怀的企业和个人,要毫不犹豫地予以表彰。第四,是产业加事业。如针对外国游客,以入境旅游为渠道,以文化输出为目标,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建立新的工程:在每一个团队游客行程中,都免费加赠一节“中国文化体验课”,让入境国际游客在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场景下自然而然、饶有兴趣地学习中国文化,这必然会为其带来惊喜,其对中国文化学习的效果,也显然要比在国外场景中读“孔子学院”的效果好得多。
后者,旅游文化,是指构建怎样的行为价值:在旅游从业者中,倡导怎样的发展观;在旅游者中,倡导什么样儿的旅游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总体说来,至少要树立三个层次的基本原则:第一,对旅游资源开发,要更加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以保护为基本前提、严禁破坏,又不以“保护主义”为藩篱,允许合法合理的有序利用;第二,对旅游企业投资,要继续倡导“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既要考虑原住民利益、旅游者权益,又要考虑企业投资意愿、获取回报可能性,而不是顾此失彼、因噎废食;第三,对旅游者行为,要着重倡导“既定范围内充分享受自由”的原则,既要以游客为目标努力创新产品、提供舒适服务,也要加强对游客敬畏自然、尊重目的地文化、尊重服务者劳动等方面的必要教育。
就现在基础而言,要构建更好的旅游文化,也是一个长期艰巨任务。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至为关键:一是尽力划清边界。无论是保护措施与开发实践、文化价值底线与旅游产品内容、中央长期目标和各地区域短期目标、当地社区收益和企业投资收益等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厘清边界的必要,以边界建机制,以机制促文化。二是承认和建立起“行业价值”。以导游为例,现在一提起导游,常常会让人联想起“强制消费”、“诱骗购物”等负面形象,但如果把导游群体和教师群体相比较,其在“室外课堂”中对游客的文化解惑角色、对目的地文化对外传播作用,并不比教师这个“人类的工程师”群体差,而且额外还有行程协调、安全防范等体力劳动,应该是很体面、很令人向往的职业才对——而在导游自由职业化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其“人人喊打”的悲剧,主要在于其“行业价值”却被大大低估了,需要对其进行客观评估和重构,并在国家层面上给予应有的保障和报酬,才能建立起解决“旅游购物”这一行业顽疾的认识基础。而扩大到整个旅游行业,由于从发展初期就灌输着“客人为上帝”的观念,对行业应有的服务价值长期自我忽略和贬低,也客观为培养“社会巨婴”提供了土壤,导致游客“上帝”意识长期膨胀,在某种时候常常过度维权。三是要规划和构建起必要的旅游“仪式感”。我们到国外旅游,常常被告知进入某个场所一定要保持噤声和脱鞋而入等必要的仪式,而一般情况下,在国内“无所不为”、喧哗吵闹的游客,在其氛围和场景下,都瞬间变得更加“文明”,这就是仪式感对提升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我国旅游业因为发展迅速,再加上传统文化仪式在近代的逐渐消解,一直在建立必要的仪式感上很欠缺,这不但严重影响着国内旅游的秩序,也客观上降低了通过旅游业对“人”的教化作用。四是继续恢复传统节日。这看似与前三点不在一个界面,但却因其能够把文化和旅游通过特殊时间节点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而显得更加意义重大。如在春季人心思动之时,把很多民族(包括汉族)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三月三”春游传统进行普遍恢复,增进人们走进自然、热爱生活、昂扬向上的意识;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把古人“登高望远”、“尊老敬老”的传统重拾回来,通过阖家出游,传承孝顺传统和增加社会和谐度,让旅游行程能够寓教于乐——这都对旅游文化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