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研发单位:罗天昊国与城
中制智库
研发主持: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左手权力,右手市场。激流滔滔,一片混沌。
中国是一个半吊子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与权力交替决定资源配置。构成全球最为独特的混杂的经济体系。
在中国,衡量一个城市的实力,不仅要看其经济指标,更要看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甚至,有时候权力的巨手,比市场更为强势。
很多人忽视了城市的权力等级,没有意识到城市的权力意味着什么。
市场体系决定城市自由财富的多寡,权力体系决定城市公共资源的多寡。
公共资源,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中国城市的公共资源,其实是按照权力等级排队安排的。
简言之,城市权力等级,关乎公共资源多寡。
(
1
)
中国城市九大权力等级划分的逻辑
结合行政设置、现实政治权力等因素,罗天昊首次将中国城市权力划分为九个级。
分别为:
第一等级:北京,首都,超然于一切城市之上。在中国城市中权力最大,国家政策的策源地,国家顶级资源的集中地。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外交中心,独步天下。
第二等级:其它直辖市。最高首长一般为副国级,集中了强势公共资源。
第三等级:省会城市。广州、武汉等为副省级,普遍特点是:集中了全省最好的资源,最高首长一般兼任所在省或自治区的常委。
第四等级:计划单列市。五大计划单列市均是国家开放城市,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普遍是副省级,高于多数省会。为什么排在省会后面?后面将有论述。
第五等级:省或者区内强势的经济大市,副中心城市等。江苏的苏州最典型。
第六等级,一般地级市。在中国占据主流,约为总数的
70%
以上。
第七等级:省直管市。虽不是地级市,但现实中比县强势。
第八等级:一般县。在中国行政设置中最普遍。
第九等级:镇。除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外,内地镇多数财权事权虚弱。
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截然不同,后者可以自由流动,前者却完全取决于权力。比如,广东佛山、江苏无锡,山东潍坊等都是经济强市,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大学少。
是他们办不起吗
?
不是?
根源就在于,大学是一种公共资源,需要权力审批,不是象办企业一样,想搞就搞。
取决于权力,不取决于市场,但最后却对市场有影响,这种独特的资源,就是城市的公共资源。
尽管北京最近几年奉行了非常严格的人口政策,但是,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外地人,还是前赴后继潮水般涌入北京,北京到底香在哪里?
北京的最大利器,是公共资源。
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医院,最有审批权的机关,最强大的央企,都云集北京。这些资源,才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
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正如省会、首府在各个省和自治区的地位。
在
2017
年的统计中,房价普涨的城市中,除个别城市外,
所有的省会和首府城市,房价都涨了,这绝对巧合,而是必然。
在
权力体系的强势地位,使省会能够集中一省最优势的公共资源,这就是哪怕地处不发达地区,但是几乎所有省会城市房价都坚挺的原因。
经济发达的苏州,
2016
年其本外币存款与
GDP
的比值不过
1.6
,但是,经济不发达的甘肃省会兰州,其存款余额与
GDP
的比重,竟然可达3
.4
,吸金能力强过苏州。
就医疗和教育资源而言,情况也差不多。江苏的三甲医院,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南京,苏州纵使常住人口比南京多,经济总量比南京大,三甲医院却不足南京的一半。
很多没有完全走出审批制的垄断行业、半开放行业,都依赖城市权力体系。
比如地级市可以搞城市银行,再发达的县级市,都没有权限搞,这不是市场选择,是权力布局。
充分考量自己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合理布局未来战略,也是很多城市需要尊重的现实。
(
2
)
九大等级城市及各自特点
第一等级:首都(北京)
国家定位,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四大中心。
北京与上海、天津、重庆同属直辖市,最高首长副国级。但北京作为首都,超越其他直辖市。无它,中央在这里。
千年传统。自秦集天下富商于咸阳,中国的都城是权力和财富的中枢。
在文教领域,中国最顶级的高校,包括北大与清华,均坐镇在北京。
985
大学独占五分之一。在医疗方面,
2017
年中国十大医院中,北京独占其四,拥有中国最多的三甲医院。至于中央机构,则更是集中于北京。
北京
还是中国事实上的经济中心。
罗天昊认为,北京在中国经济体系的强势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央企;
五百强总部;金元之城。
北京坐拥
80
余家央企总部,超过其它所有城市总和;世界
500
强总部世界第一。此外,网易、三一等民营企业管理总部都从外地迁到北京。
以承接政策的阳光雨露。加剧了商业与政治的媾和。
北京还是中国的金元之城。
北京是中央银行所在地,政策的策源地;金融产业强势,增加值超过高科技行业,居第一位;北京还是名副其实的吸金之城。本外币存款余额为
144086
亿,全国第一。
在权力体系中的绝对优势,使北京集中了中国最多的公共资源。
纵使北京多方限制外地人口,人们仍趋之若鹜。人口极限一破再破,总人口超
2100
万。
权倾天下,是当下北京经济体系的基石,也是北京房价高耸入云的基石。
雄安既出,搅动北京。分流北京的部分公共资源,大势所趋。
迁官迁校迁央企,
权力资源被分流之后,北京人口将会下降,经济实力也会受影响。权力体系仍是中国第一,经济实力在百年内或降至全国前五左右。
第二等级:直辖市
直辖市行政设置是正省,最高负责人多是副国级。
直辖市在权力体系中处于顶级。拥有非常丰富的公共资源。
浦东,滨海,两江,三大直辖市都有划时代的国家级新区。
政策利好首先落地它们。
在央企领域,上海坐拥宝武等多个强势央企。天津、重庆有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的央企投资。在教育领域,直辖市都是中国教育重镇。复旦,南开,重大均为
985
大学。
在财政扶持上,直辖市得天独厚。
滨海的投资很多来自中央或者央企,奥运会和世博会,京沪花了中央不少钱。仅在
2012
年的特殊时刻,中央大员就直接带了三四千亿投资来重庆。
上海是国家钦定的金融中心,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本外币存款超过
11
万亿,重庆和天津的金融产业,也十分强势。
地位过高是一把双刃剑。
直辖市占尽公共资源优势,但弊端也明显。直辖市首长只差一步即可登天,这种特殊地位,使其过度谨慎,保位占第一,改革挤一边。怕试错。
表现在社会领域,就是改革力度不大,京沪是中国最顽固的户籍壁垒;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民营经济缺乏活力。
上海虽然国企和外企强势,但知名民营企业不多。很多民营企业崛起于江浙,壮大后才落地上海,最典型的是均瑶集团。上海得摘果之利。天津的民营企业,也不发达。
早在
2009
年,罗天昊在国内第一个公开提出降低直辖市的政治地位,适当削弱直辖市的权力,
淡化其权力色彩,其实长久而言更有利,可以促进改革,达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
第三等级:省会(首府)
省会或首府城市,在权力体系中也非常强势。
省会在各省的地位。犹如北京在全国的地位。
省会城市在省内的权力体系中处于顶端,本省最好的公共资源,都集中在它手中。连河北省会石家庄,仍然可以在北京之侧成为千万人口大市。
省会不仅政治强势,经济上也强势。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三产都比较发达。同时,省会也集中了部分央企。
尤其是教育、医疗、金融三大资源,省会的优势非常明显。
中国的大学大部分都集中在省会。
武汉、广州、南京、成都、西安、沈阳、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科教资源发达,武汉、广州的在校大学生人数都超过百万。
省会和首府的大学在校生总数占全国一半左右。
在金融资源方面,广州坐拥
5
万亿金融资本,成都、杭州、武汉等拥有巨量本外币存款。纵使是青海的西宁,存款余额也达到
3883.8
亿,
是其
GDP
的三倍以上,存款与
GDP
之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地方,三甲医院也主要集中在省会。部分省会的三甲医院数量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论行政级别,仅十个省会是副省级城市。其它地级。五大计划单列市都是副省级。为什么一般省会,在权力体系排名中还要略高于计划单列市?罗天昊认为,
关键还是公共资源。
比如广州与深圳,
深圳经济总量超过了广州,但是,论公共资源,深圳还是比省会广州差远了。
广州集中了广东接近一半的三甲医院,以及中山大学等所有的重点大学。
纵使发达如深圳,没有一所自产的
985
大学,
三甲医院,也仅为广州的四分之一不到。
第四等级:计划单列市
在行政设置中,计划单列市属副省级城市。
几经变化,中国仍有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五个计划单列市。
就行政级别而言,计划单列市比多数省会高,但是,就公共资源而言,计划单列市还是比省会稍逊。无它,
计划单列市是权力孤岛,而省会则集中全省的公共资源。
但总体而言,计划单列市仍在权力体系中处于中上层次。
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宁波与杭州,厦门与福州。深圳与广州,考究这些能够与省会分庭抗礼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
他们的底气不仅在于经济实力,也在于政治实力。
计划单列市,其人权和事权部分由中央直管,可以相对超脱。财税均不受省里太多影响,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权。
由此,计划单列市的经济一般都很发达,是中国经济重镇。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崛起于深圳;海尔、青啤崛起于青岛,宁波、大连、青岛的经济亦非常发达。
计划单列市具备很强的开放性,锐意改革。
在罗天昊推出的中国城市包容能力排名中,深圳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全国之亚,接近
70%
。厦门也接近
50%
。占比都超过作为首都的北京。
罗天昊认为,计划单列市的最大独特性是:
在权力层次上比较强势,在经济方面富有活力。社会领域具备开放性。兼得权力与市场之利。
第五等级:省内副中心或经济大市
这类城市虽行政设置上是一般地级市,但是市委书记一般高配为副省级干部。
最典型的是江苏苏州,湖北襄阳,河北唐山,山西大同等。
这类城市虽不是省会,在权力体系却高出一般市,公共资源也很强势。或是在公路、铁路系统成为区域中心,或是区域经济中心。苏州的经济总量全国前十,超过江苏省会南京,雄踞第一宝座多年。唐山的经济总量也多年来超过石家庄。
湖北副中心城市襄阳,山西副中心城市大同,在省内略战略地位、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第六等级
一般地级市
在行政设置中为地级市,是中国城市的主体。在中国有数百座。
处于城市权力等级的中下游。
除极少数资源型城市拥有矿产资源类的央企外,中央的公共资源很少分布在地级市。省内的公共资源,均分到地级市又削弱一层。最典型的是大学,普通地级市的大学多数是师范类、职业技术类,好学校在省会。
正因为
在权力体系中没有优势,公共资源少,那些在普遍地级市中脱颖而出的城市,更值得仿效,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最典型的是广东佛山,没有央企,没有特区,
凭借本土经济、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内生式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重镇,
殊为不易。
福建泉州、浙江温州、江苏无锡、山东潍坊等,均是中国地级市中的佼佼者。这类城市一般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发达。
第七等级:省直管市
比地级市低半级,权力体系中比县略高一级。
直管市的经济发展自由度比一般县和县级市大,省级开发区也往往优先落地。
在东南沿海,曾有一大批直管市崛起,曾经的广东顺德市,一度是全国百强县市。
本世纪初期掀起一股撤市设区的风潮。原因很简单,
部分省直管县太强势,有可能过几年独立成为地级市。为防夜长梦多,多数沿海强势的县级市都被撤销,
成为市辖区。最典型的是顺德,在被佛山撤市设顺德区的前夕,经济总量超过佛山全市的三分之一。远超佛山主城区。
泰兴和昆山,未来也要防止被泰州和苏州撤市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