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 Angew:单环发光体的近红外室温磷光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0-27 07: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订阅


具有长波长的小分子量发光体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型 兴趣。该工作将吸电子基团连接到 4 H - 吡喃 -4- 硫酮核心上,进一步降低了硫代羰基化合物固有的低激发能 ,所得的小分子量 磷光体掺杂进聚合物基质后均具有近红外( NIR RTP 发射。其中一个磷光体分子量仅为 162 ,却能发射峰值为 750 nm RTP ,且 Stokes 位移高达 15485 cm -1 403 nm )。该工作为使用 小分子量 发光体获得 NIR RTP 提供了一种有趣的策略。

室温磷光( RTP )材料 具有 比荧光更长的寿命和更大的 Stokes 位移, 在有机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使用多种策略 提升纯有机分子的系间窜越( ISC )并抑制其激发态的非辐射跃迁, 出现了各种 纯有机 RTP 材料。长波长发光通常通过拓展共轭实现,这类分子溶解度较差,合成和纯化等过程都更为困难。 对于 RTP 来说, Stokes 位移的优势也会因单重态 - 三重态能级差减小而降低。并且,稠环芳烃经常致癌且难以降解。除 此之外,小分子是否能有长波长发射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挑战 。部分研究者将两对电子给体和受体连接在苯环上,这一 “X 形苯 策略 曾用于荧光和磷光,但它们分子量仍然不小,也没有实现 近红外( NIR )发射。


近期,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 利用硫代羰基化合物内禀的低能量激发态以及辅助的吸电子基团(图 1 协同的策略,开发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室温磷光发射的单环小分子体系。


1 单环近红外磷光体的设计 、合成、性能、应用的示意图。

该研究中,采用 4 H - 吡喃 -4- 硫酮( PT 作为母核, PT 稀溶液的最大吸收在 334 nm 处,而在 519 nm 处具有很弱的吸收,后者对应高度禁阻的 S 0 S 1 n→π* )跃迁。低温下,其在 551 585 nm 处具有磷光发射,其寿命在磷光中相对较短 PT 由于极强的自旋 - 轨道耦合效应而几乎没有荧光发射 ,这些性质都与硫酮的共性一致。


2 PT PT m Est PT m CN 稀溶液的( a–c )室温下吸收(蓝线)、 77 K 下发射(红线)和( d–f HOMO-1 (左)、 HOMO (中)和 LUMO (右)。


PT 的低电子能级 是因为硫原子孤对电子的高能量,通过芳环上的吸电子取代有望进一步降低激发能量。该工作选取了氰基这一个具有强共轭吸电子效应的基团, 从传统的共振理论判断,氰基在相对碳 - 硫双键的间位 时应当效果最强。白屈菜酸这一种源自白屈菜的天然产物提供了两个天然的间位取代位点,而其羰基氧也可以 硫代(图 1b 由中间体硫代产生的乙酰氧基取代化合物 PT m Est 也可以合成。


作者使用 密度泛函理论( DFT )预测 所设计的两种磷光体的吸收和发射,结果显示它们相对 PT 的吸收和发射都有显著的红移,且 PT m CN 的红移程度更大。共轭吸电子基团也确实参与了取代化合物的 LUMO 。作为对比,氰基连接在碳氧双键邻位的产物 PT o CN 的预测红移程度小得多,邻位氰基对 LUMO 的参与也较为不明显。


根据设计的路线,作者成功合成了 PT m CN PT m Est 。它们稀溶液中的吸收光谱符合理论计算预测的趋势,包括允许和禁阻的峰(图 2b c )。在 77 K 下,这些稀溶液的发射光谱也确实出现了显著红移。由于能隙定律,其寿命相较于 PT 更短。多种分析证明了其磷光发射的本质 ,且这 些磷光来自磷光体本身。为了赋予这些磷光体 RTP 作者用 PMMA 做聚合物基质, 磷光体掺杂的聚合物膜均显现出 RTP 。变温实验表明,随着温度从 77 K 升高至室温,除了常规的磷光寿命降低和强度下降外,第二个磷光峰下降程度比第一个峰低,因此它成为室温下的主导峰,实现了波长更长的 RTP 。得益于聚合物膜的可加工性, 它涂敷于商业紫外发光二极管( LED )上, 成功制备了 具有近红外发射的 LED


3 PT m Est@PMMA (上)和 PT m CN@PMMA (下)室温下的吸收(蓝线)和发射(红线)光谱(左)、变温光谱(中)和二维衰减曲线(右)。


综上所述,该工作成功设计和制备了 具有近红外 RTP 发射的单环磷光体。吸电子基团成功辅助了硫原子高能量孤对电子的 n→π* 跃迁。掺杂薄膜的最大发射波长为 750 nm Stokes 位移为 15485 cm -1 403 nm ),而发光体分子量仅为 162 。该研究为小分子实现 NIR RTP 提供了一种有趣的 策略


相关结果发表在 Angew. Chem. Int. Ed. 上。本文的通讯作者为 马骧 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生 严子昂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导。


原文信息 Zi-Ang Yan, Chenjia Yin, He Tian, and Xiang Ma*. Near-Infrared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Monocyclic Luminophores. Angew. Chem. Int. Ed. , 2024 , DOI: 10.1002/anie.20241739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17397


课题组网站:

https://www.x-mol.com/groups/XiangMa


相关进展

华东理工马骧教授团队 ICM: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华东理工田禾院士、马骧教授课题组 Matter:具有多级刺激响应性的有机室温磷光弹性晶体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课题组《Nat. Commun.》:取代聚乙炔薄膜实现光控圆偏振磷光开关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团队 Angew:基于单组分体系的可逆多级刺激响应与多色室温磷光发射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课题组《ACS AMI》:聚合物材料紧密度可视化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课题组《ACS Mater. Lett.》:硫代色满酮衍生物(TDI)具有氢键响应性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纯有机聚合物室温磷光材料的最新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团队Angew:构建发光可调控的智能纯有机室温磷光聚合物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和马骧教授团队Angew:有机室温磷光材料通用设计策略研究的重要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Angew: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新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Sci. Adv.:有机长余辉室温磷光研究新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课题组AFM:高效室温磷光和光激活型室温磷光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课题组在可调控多色有机磷光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团队Angew:在可调控室温磷光材料研究领域新突破

华东理工大学的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综述:构建无定形态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分子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团队在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领域新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纯有机无定形态无重原子室温磷光聚合物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在有机超分子白光发射材料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和马骧教授科研团队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 高分子产学研 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 几十个 专项交流群 ,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 上万名 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 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 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 ,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