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每个人生阶段,都会存在一个“标配”的人,迫切成为这个“标准件”,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年轻父母而言,生孩子的“标配”就是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年年拿奖状,给父母长脸面。
如果生了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就会时刻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去对比,在对比中越发觉得自己家的是个“残次品”。
被父母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对比久了,孩子自己也会慢慢觉得自己是个“非达标产品”,自信心受到剧烈打击,最后沦为破罐子破摔。
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就是在两年内有房有车,三年内结婚生子,如果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些事情,就会被周围的人称之为“人生赢家”。
一个读者,女孩,26岁,当她看见同学和同事都纷纷走向婚姻,结婚秀娃,她十分焦虑,焦虑到失眠。
因为她妈妈说过,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在24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28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这样的生活才是女人的“标配”。
这个女孩看着身边的闺蜜一个个都成为了“人生赢家”,尽管自己事业节节攀升,但还是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因为她走的路不是女人的“标配”。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什么样的男人算是相对成功的男人。
几个朋友都认为,30岁之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事业蒸蒸日上,还有一笔不少的存款,这样的状态才算是30岁男人的标配。
如果男人再优秀点,房子住200平,车子100万,这比“标配”升级一点,算是人生的“豪配”。
多数男人,为了达到“标配”,成为一个“标准件”男人,焦虑不安,整日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感觉自己没有“男人尊严”。
一个朋友说,自己曾经成绩碾压一切学渣,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也不错,但是距离在北京买房,还差一点。
而他的一些同学,在三四线城市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达到“标配”。看着别人晒娃秀恩爱,全是岁月静好。而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苦苦努力,觉得很失败。
“人生赢家”这个词,似乎成了褒扬一个人的最高标准,而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人生赢家”,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有房有车”和“结婚生子”。
然而,人生不是一场赌博,哪有什么“人生赢家”和“人生输家”,只不过是走的路不同罢了。
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要想在城里买一套房,可能需要工作好几年,才能付得起首付,而城里的孩子,还没有毕业,家里早已经备好一切。
距离“标配”的生活,农村的孩子还需奋斗很久。
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些人大学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让父母早日抱上孙子,不但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让父母也成了人生赢家。
还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书,或者创业,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因而他们的“标配”人生就被延后,甚至到40岁都孤家寡人,租房过日子。
除了一些人自己着急过“标配”人生,中国的父母,更是着急让孩子尽快过上“标配”的人生。
多数父母认为,只有生一个“标配”的孩子,才足以证明了自己的“繁殖力”是很不错的,也会沾沾自喜自己的优良基因。
不仅如此,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也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配”的人生,24岁前结婚,26岁前生一胎,30岁前生完二胎,然后自己享受“抱孙子”的预期计划。只有这样,为人父母才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很“标准”。
事实上,层次越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低。但结果往往是,对孩子期望越低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成就越高。
人生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一场旅行,如果把人生当成了赌博、追赶、攀比,这样的人生,注定和焦虑永伴。
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我们都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每个人生都是不一样的。
我见过急于过“标配”的人,他们给自己定了详细的人生“目标”,对房,车,存款,女人,孩子……都会做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计划,认为只有如期完成,才能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
其实,“人生赢家”不过是过上了大众的“标配人生”,对于这种标配模式的生活,其实是最无趣味和吸引力的。
把人生过成了“标准答案”,成为了庸俗的“大多数”,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只是有些无趣罢了。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如此,才算没有辜负岁月。
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不给孩子设定“标配”,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不去嘲讽别人的“非标配”,这是生活的能力,也是最起码的生活智慧。
如果世间存在“标配”的人生,那么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值一过。
没有无比正确的生活,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并且一直努力向上,拥抱爱人和家庭,用心工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回馈社会。那么你走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人生路。
● 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
*作者介绍:吃饱了睡,博士,工程师,喜好阅读和思考,文章在《文苑》、《意林》、《情感读本》等杂志发表,文字励志温暖。公众号:吃饱了睡的小窝(sanqinyuan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