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游戏研究社
每天发点儿有意思的内容,基本都和游戏有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游戏葡萄  ·  温故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游戏研究社

P社副总裁:觉得“抢先体验”能让开发团队做得更好,属于自欺欺人

游戏研究社  · 公众号  · 游戏  · 2024-10-12 23:55

正文


怪不得P社的这几款游戏都没有“抢先体验”。


说到Paradox(也就是玩家俗称的“P社”),最近一段时间完全可以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


先是去年,时隔8年让粉丝们翘首以盼的模拟游戏《城市:天际线2》一经推出,便因为Bug多、优化差等大量性能相关的问题遭到差评——哪怕过了一年,现在玩家给出的差评里有大半还是跟性能问题有关。



而另外几款原定将要在今年发售的游戏也都“命运多舛”。


先是被视为“模拟人生Like”的《Life By You》在反复延期跳票后,最终被官方宣布将无限期推迟,而给出的原因则是:“这款游戏无法满足我们的期望”。


《Life By You》游戏画面


然后是另一款模拟建造游戏《监狱建筑师2》,8月份时,官方将此前连续跳票三次、已经进入预售阶段的《监狱建筑师2》发售日直接调整为了“待定”。在宣布无限期推迟后,游戏也将退还玩家在各平台的预付款金额。


接二连三的延期和差评,势必会对开发公司造成很大影响,过去许多开发团队会在游戏还是“半成品阶段”时,通过“抢先体验”(即EA阶段)来发布产品,以此用较低的成本获取来玩家反馈、修改Bug。


《监狱建筑师2》


不过P社副总裁Mattias Lilja 最近在针对此事的采访中就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开发团队要是认为他们能通过“抢先体验”过得更轻松,我认为他们是在自欺欺人。”


虽然从理论上说,只要挂了“抢先体验”标志的游戏都算是半成品,玩家在购买前就应该将期望放低,但Lilja认为在真实的舆论环境中,玩家并不会把这些游戏当成未完成品看待,只要上了Steam,玩家对它们的要求和那些正式推出的游戏没太大区别。


Lilja的理论不能说没有道理,只要翻翻看那些抢先体验的游戏,就会发现他们的差评内容跟正式发售的游戏其实也大差不差——优化差、Bug多,或者“想要的功能没有”。


所以他表示“抢先体验”只不过是一种营销工具,对游戏深度没有任何影响,至于那些在抢先体验阶段就大受好评的例子,Lilja觉得“那它们还不如直接发布呢。”


P社高层对这种营销模式的态度,或许就是《天际线2》和其他游戏宁可跳票、被差评也没有“抢先体验”的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