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云溥×东东枪
相信很多朋友还不知道(因为这件事情还没发生):著名出版品牌读库,即将发布全新的图书产品“读库生鲜”。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采访爱好者、六根第六根、读库老六的弟弟老武,潜入读库生鲜办公室,直面广告爱好者、读库生鲜主编东东枪。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二人发生了对话,经过如下。
武:
枪总,你爱吃生蚝吗?
枪:
啊这……我其实不太爱吃生蚝,主要是因为我其实不太爱生吃的一切肉食。
武:
你说的是生蚝刺身,但咱们可以烤生蚝啊。
枪:
烤生蚝我吃,但我觉得那就不叫生蚝了。生蚝的生,是生鲜的生。
武:
所以大家看到这本鲜活出炉的《读库生鲜》,一般都会首先问一句,为什么封面上写着“一只生蚝请求添加你为好友”?生蚝是这本书的代言人,不,代言蚝,是吧?
枪:
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名字叫“读库生鲜”,但因为是MOOK(杂志书),每一本书的名字,我们想的是每次找一个具体的生鲜来命名。比如这本叫《一只生蚝请求添加你为好友》,下一本叫《世上哪有你这样的海胆》。
武:
爱吃海胆的朋友请留意下期了。
枪:
第一期刚出来就开始广告第二期。
武:
还是先说生蚝。在你的想象中,一只生蚝面对人类的时候,特别是我们这种可能出于喜爱就吃掉它的人类,生蚝是什么样的心情?
枪:
生蚝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它有很坚硬的壳,有堪称丑陋的外表,但是内心又是柔软的。一只生蚝如果想跟人类交朋友,那一定是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所以我们这本书可能隐约透露出这样一种气质,就是咱们大家很多时候都是像生蚝一样,躲在一个坚硬的壳里。
武:
爱读书的人很多都有点社恐。
枪:
对,我们的新书,现在也是以这种姿态面世,努力试探着,想跟大家添加成好友。
武:
翻开这本《读库生鲜》,扉页后边有一首诗。
枪:
别的书有卷首语,读库是藏书票和六哥写的信,现在我们弄了个卷首诗。
武:
卷首诗写得非常诚恳,情真意切,特别是最后两句,我读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只是 / 如果确定要和一只生蚝做朋友 / 千万记得 / 别用“味道鲜美”来称赞它。
枪:
说是诗歌其实也不太算,大家就当成一些怪话也行。因为我们读库生鲜主要是面对年轻读者,就感觉有一些朦朦胧胧又说不出的话,像我们年轻时候的那种心情。
武:
读库已经是历史悠久、包罗万象的内容品牌,为什么要新开读库生鲜这样一条新的产品线呢?
枪:
大概在两三年前,读库做过一次读者调查,通过几千份问卷,我们最后分析出来的结论之一,是读库的读者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
武:
已经属于六哥所说“三十五岁必死”这个阶段了。
枪:
对,但我觉得可能有一些人被我们给忽略了,比方说更年轻的读者。因为这几年我们经常各种场合听到有年轻朋友说,我怎么刚刚才知道读库,以前都没听说过。这一方面可能是读库的品牌传播还没做到位,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有些年轻读者的阅读需求,读库还没有满足?比如大家知道读库还有个子品牌叫“读小库”,主要是童书,但读小库曾经出过一套书叫《十四岁懂社会》。很多人一看这个书名就激情下单了,甚至不光是十四岁左右的少年,包括一些大学生和刚毕业初入职场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到《十四岁懂社会》,他们也会觉得,这套书值得一看。
武:
我们年轻人都想更多了解社会,或者觉得自己还不那么懂社会。
枪:
哎对,咱俩都是八零后,对于咱们这个年纪,甚至年纪更大一些的人来说,读纸质书包括订阅杂志,都是个很老派的做法。
武:
很多人说年轻人读书越来越少了。
枪:
可能正因为这样,当我们接触到一些十几岁的中学生的时候,他们都觉得现在这个产品的做法好新鲜,好潮好酷。
武:
原来纸质书还能两个月给你出一本,每一本里有八九篇奇奇怪怪的文章。
枪:
是啊,这个事情已经反过来了。对于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平时看太多的屏幕显示内容,原来读纸质书才是新鲜的、新奇的体验。
武:
所谓时尚总是轮回的。
枪:
我也确实觉得,纸质书的阅读跟你在电子屏幕上的阅读,是不一样的。我相信不管年轻人还是年轻人的父母,都有个明确的感知:当一个年轻人手里捧着一本纸质书,你就会默认他在专注阅读一些高质量的内容,我们对待印在纸上的内容就会更加慎重,这是一种本能对吧?包括我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也在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凭什么值得印在纸上?
武:
是的,印刷一本书,在今天仍然是成本很高的一件事,特别是相对于网络上可以无限发布的内容来说。现在第一本《读库生鲜》收录了八篇文章,你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三篇
,来解释一下你选稿的标准,或者说这几篇文章凭什么值得印出来?
枪:
好,先说第一篇吧,这篇文章叫《学生们》,作者侯晓彤是北京一所很好的中学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就甭说具体的学校名字了,侯老师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用一两千字的篇幅,来记述、描写她的学生们。
武:
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写作文一定有个题目叫《我的老师》。但现在倒过来了,是一位老师来写《我的学生》。
枪:
没错,当我看到侯老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真实的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老师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学生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每天承受多大的压力,以及他们用什么态度和办法来对待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以前我是没有渠道去了解的。
武:
这些中学生的故事,给你什么感受?
枪:
学生们比我想的要成熟。
武:
可不敢小看年轻读者。
枪:
那是,我们不断在告诫自己,可不要太拿孩子当孩子。看了侯老师这篇文章,我再一次确信这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们成熟程度远超很多大人的想象。原本我们只能参考自己的经历,就是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什么样,但这是不够的。所以侯老师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学生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这些中年人看的,尤其是为人父母或者当老师的成年人。
武:
这篇文章有助于促进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的沟通。
枪: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像侯老师这样的老师,也不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这样一群有意思的学生,但这种神奇的相互理解和共情,我觉得在这篇文章的激发下,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特别想促成这样的一种相遇。
武:
第一篇文章就打通了读者们的年龄层。你说不拿孩子当孩子,可能孩子们也没拿大人当大人。
枪:
其实十几岁的孩子,就阅读理解能力来说,已经和成年人一样了。所以也请各位大人,别太拿自己当大人,你得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来理解孩子们。理想的状态下,我认为读库生鲜是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读的。我经常幻想一个场景:有个爸爸或妈妈,扔给孩子一套读库生鲜,说你读去吧。过了可能半月二十天的,突然有次吃饭的时候,孩子问爸妈,下一期读库生鲜什么时候来?
武:
多么美好的一幕。
枪:
要这一幕成真我就太感动了。我就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匹配孩子们这样的期待。
武:
好的,在你介绍第二篇文章之前,我想插句嘴。我们知道读库特别强调知识性,或者说阅读体验的获得感。我也看到读库生鲜现在第一本里也有几篇文章,是带有较强的知识属性的。你希望年轻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什么跟学校里学的不一样的知识?
枪:
好,那我推荐的第二篇文章是刘强老师写的《两年只有五分钟》。
武:
标题是个病句,两年怎么能只有五分钟呢?
枪:
刘强老师是在电影行业工作的,几年前他突发奇想,打算自己做一个小动画片。说干就干,他就从头学起,用了两年的时间,做出来一个五分钟的定格动画。
武:
天呐,看看他是怎么干的。
枪:
这篇文章就是他讲述自己人生中这么一段奇怪的、任性的做事经历,用两年时间做出来看似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一个动画片。在此之前他是没有做动画片的专业基础的,为了做这五分钟,他学了哪些技能,怎么一步一步艰难地把这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变成现实。如果你能跟随刘强老师的技术指导,把这篇文章看完,可能你心里也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工作框架。
武:
就是我比着葫芦画瓢,也能大概齐给画出来。
枪:
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并不想做动画片,但是你看完刘强老师的心路历程,也许有一种启发是“啊原来这也行”。
武:
啊如果他都能行,那么我也能行。
枪:
对,我个人最期待的就是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有这第二种感受。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编发很多类似的文章,就是一些普通人或者有奇特经历的人,做出一些有趣事情的经历,希望大家多给我们读库生鲜写这样的文章。你写自己如何办成一件事的,或者怎么搞的没有办成一件事,都是对年轻人很有价值的分享。
武:
所谓高手在民间。
枪:
所以读库生鲜对“知识”的理解,就是生活对于我们的启发性。原来世上有这么多种活法,有这么多条道路,世上还有这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可以做。如果我们都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根本不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的,那就太遗憾了。
武:
你有这样的遗憾吗?
枪:
我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比如我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我获取的信息是非常贫乏的。对于自己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茫然的。
武:
你学了个什么专业?
枪:
金融,非常无聊的金融。
武:
东东枪老师日后成为了著名的广告爱好者。
枪:
要是我当年早早读一些关于广告的文章,要是我十几岁就认定自己是块干广告的料,那我大学真的可以去学广告,或者学传媒、社会学什么的,直接进入我的使命正途不好吗?可问题是之前我不知道啊。
武:
我记得几个月前听你说起读库生鲜这个事的时候,你就提到,希望约来很多高手或者叫“妙人”来给读库生鲜写文章。如果说高手指的是技能,妙人是不是有趣的意思?
枪:
我觉得高手是掌握某种技能的专家,妙人可能更多是在生活方式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层面,他跟常人不太一样。就像这本书里还有许岑老师的一篇文章叫《自学自学》。
武:
标题又是个病句。
枪:
许岑老师就是个妙人,有些朋友可能对他有所了解,他就是之前很多年里帮罗永浩老师做PPT的那个人。
武:
对,许岑老师做的是比PPT更高级的Keynote。
枪:
但同时许岑老师又在网上开了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的课,教大家学英语、弹吉他、摄影等等,好像就没有他不会教的事儿,而且他还都能教得很好。
武: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儿都是他自学的。
枪:
对,许岑老师更喜欢的是别人对他的称呼,叫“美貌大王”,连他自己注册的公司都叫美貌大王。
武:
这是一个多么自信的家伙。
枪:
我在现实中接触他的时候,他就总是神采飞扬,实话实说,还有点得瑟。大家读了这篇《自学自学》,就能体会到,一个妙人做事情,出手的姿态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倒不一定是说你能跟许岑老师学到什么,而是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开阔的感觉,难道不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最需要的东西吗?
武:
所以是推荐生活中有焦虑感抑郁感的年轻朋友们,来读一下读库生鲜。
枪:
人生的路吧,有些路是越走越窄的,但是世上的路其实多得很呐。千万条小路啊,以前你就没看到它。
武:
好嘞,其实你已经推荐了三篇文章,但我想再推荐一篇,就是六兽老师写的《当胖子在风中奔跑》,我读了特别有感触。
枪:
是吧,太好了。很多朋友知道六兽老师,首先他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个节目里边,最耀眼的明星。
武:
都不用加“之一”。
枪:
没有之一。我说的啊,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武:
此处得罪了一些不那么耀眼的明星老师。
枪:
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喜剧作品,你去看编剧的名字,都是六兽老师。当然大家还可以去看《年会不能停》这个电影,也有六兽老师的精彩表演。但我在这想说的是,我和六兽老师还有个神奇的缘分——我们俩以前曾经在同一个办公室,作为同事一起工作过半年。那半年里边,我看到的六兽老师,是一个每天一言不发,沉默面对自己的电脑吭哧憋肚的胖子。
武:
一个郁闷的胖子。
枪:
反正至少看不出他现在这种张扬欢乐的精神劲儿。我请他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碰巧曾经听过他的一个现场小演讲,在一个私下里的场合。他当时提到,从小到大,他就不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说从来没有被别人视为过优秀的好孩子。他是后来这么多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慢慢找到自己的。我当时就觉得他讲得真好,世界上好孩子写的文章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该让这些不是好孩子的孩子来讲讲自己的故事,我相信这会击中很多觉得自己不那么好的年轻人。
武:
沉默的大多数。
枪:
对,六兽老师后来找到了另一个只有他能写的切入点,就是“胖子”这件事。他写了他从当年的小胖子,到后来的大胖子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六兽老师这回是走了心了,给我们读库生鲜掏了回心窝子。
武:
哎呀,勇敢地剖开自己的内心给别人看,这不就是一只生蚝么?我读这篇的时候,觉得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容貌焦虑的历程,当然容貌焦虑的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枪:
可能许岑老师是那种一直有着饱满的自信的,永远阳光灿烂大男孩,可有多少人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呢?六兽老师写出了很多人真实的心路历程。前几天贾行家老师翻这本书看到这篇文章,就跟我说他的很多经历,和六兽老师是一样的。
武:
而且六兽老师的表达,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感。
枪:
他本身是个喜剧演员和编剧,所以这篇文章完全是一场纸上的脱口秀演出,有着独特的口感。
武:
说到了口感,让我又想起如果你夸赞一只生蚝,别说它“味道鲜美”。
枪:
我们追求的口感,是让大家的阅读体验更轻快一些,更鲜嫩、爽脆。
武:
大家记住这是《读库生鲜》文章的滋味,看到后面的二维码就可以激情下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