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你俩各自扒着米饭,玩着手机,毫无交流;
吃完饭,你在厨房刷碗,TA在客厅看电视,互不搭理;
睡觉前,你在这头看书,TA在那头刷抖音,像极了室友;
TA和别人打电话有说有笑,你和TA说话就只回“嗯、哦、额”.......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吐槽她老公就是这样的。
她说宁可他和自己大吵一架,也好过每天面对他的沉默。
不愿聊、没话聊、也不离婚,各自上演独角戏。
家里的氛围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
又像深不见底的大海,吞噬着双方的情绪和能量。
为什么关系会发展成这样?还有办法改变吗?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一聊:
亲密关系中的“婚姻失语症”。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婚前担心吵架,但婚后却发现
这架也不是说吵就吵得起来的
。
我曾看过一个扎心的短片叫《丈夫的秘密简讯》,揭开了无数中年夫妻的婚姻现状——
像往常一样,妻子下班买好便当回家,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一个人吃饭。
不一样的是,妻子无意间捡到一部手机,并以陌生人的身份给老公发信息:
男人觉得这是别人发错信息,此时坐在车里的他,说出了真实的心声:
“回家不知道干嘛。”
“上班当员工,下班当老公,偶尔也想当自己。
”
后来,妻子睡着了,丈夫才悄悄回家洗漱、休息。
这就是平日里两个人相处的真实写照。
丈夫宁愿捧着手机和“陌生人”聊天,也不愿早点回家陪伴妻子。
或许,这就是现实中很多夫妻的现状:
惯性晚归,外面比家里舒服,手机比枕边人有趣......
双方在婚姻的外衣下,履行着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职责和身份,却
极度缺乏情感上的互动
。
这种感觉,就像“钝刀切肉”,不能痛快地结束一切,长期折磨着人的内心。
在心理学中,我们称这种情感状态为
“假性亲密关系”
。
这样的婚姻问题,在心理咨询中非常普遍。
最近,我就有位来访者对我说:
“有时候我想沟通,但他就是沉默不语,就是跟我吵一架也好啊,太憋屈了。”
她还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这段十几年的婚姻:
留着它没意思,不要又舍不得。
的确,对于孤独的心灵来说,吵一架也好过零沟通,至少这意味着彼此对这段关系还有期待。
相反,一直“冷暴力”下去,婚姻的结局,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
如果夫妻长期不沟通,这个家就会变成“功能失调”的家庭。
这种合谋性的沉默,也被比喻为
“房间里的大象”
——
房间里出现了一头大象,大家却对如此显而易见的事物避而不谈,心照不宣地保持集体沉默。
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和伴侣不说话、避免吵架,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可是,
我们都
低估了孩子的洞察能力
。
对孩子而言,这场“无声”的战争早已波及了TA们。
想象一下,孩子只要在家,就能看到这头“大象”。
长期下去,TA会对当下的环境更加敏感,很容易捕捉到父母关系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
即便长大后离开家,看不到这头“大象”了,这种压迫感还是会伴随着TA们。
身边有个朋友和我说过,她爸妈不说话时的那张互看不顺眼的脸,她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想起就不寒而栗。
小时候,唯一让她感到解脱的时刻,就是家里来客人了,气氛会正常一些。
她曾鼓起勇气问爸妈:
“老妈,你为什么不和爸说话?”
“老爸,你和妈闹什么别扭了?”
但大多数时候,父母都选择回避或粉饰。
如此,孩子很容易自我怀疑,认为:
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会变成这样?
所以长大以后的她,非常害怕别人不说话。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
下意识地去讨好对方
,或者去求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才让对方不高兴。
还有些孩子,长期被“无声”的家庭裹挟,会认为这种交流模式才是正常的,从而把它
内化成自己的沟通方式,带到其他关系中
。
在综艺节目《爱的修学旅行》中,朱丹自曝父母不说话给她造成的阴影。
这种死鱼般寂静的日子,一般会持续好几天。而对于当时幼小的她来说,无疑是一场心灵的重创。
每次父母不说话,她和妹妹都感到很
惶恐无助
。
她说自己非常讨厌这种家庭氛围,也深受其害。
但在亲密关系里遇到问题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和父母一模一样的处理模式。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 · 鲍尔比在他的
“依恋理论”
中提到: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就会焦虑不安。
所以,
只有父母温暖对话的时候,爱才能在这个安全基地里流动起来,孩子的人格发展才能更加健全。
其实,“婚姻失语症”并不是突然产生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和伴侣一开始就无法交流,大概率也不会选择步入婚姻。
前段时间,来访者娟娟和我诉苦:
两个人工作都很忙,每天说的话不超过5句。
性生活也是草草了事,更没有任何性交流。
可她回想了一下刚结婚那会,两个人从早聊到晚不带停的,再小的事也会跟对方分享。
每天睡觉前,两个人还会交流心事,老公也会哄她入睡。
当初老公成熟稳重的性格,给了她很大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苏珊 · 坎培尔提到,
夫妻关系通常会经历五个阶段:
浪漫期、权力争夺期、整合期、承诺期
和
共同创造期
。
刚结婚那会还处在浪漫期,而最初的爱情都是建立在相互投射的意象上,彼此呈现的都是最好的自己。
这个阶段还保有一定的神秘感,所以会对对方保有极强的探索欲和分享欲。
那么,从交往时的无所不谈,到婚后的无话可谈,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婚姻内部来说,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结婚一段时间后,理想伴侣滤镜破碎,对伴侣的不满意度上升,
不自觉地想要改造对方,让伴侣变回之前的样子
。
再加上生活琐事增多、工作压力增大、孩子出生等因素,精力会被无限拆分,无心再经营夫妻关系。
娟娟和她老公就是如此,现在两个人可以一整天不发信息。
娟娟说啥,老公都是“嗯”、“哦”、“好的”。
晚上睡觉前,娟娟一说想聊天,老公就会说一句
“太累了”
,随后鼾声渐起。
此时的娟娟,仿佛已看到未来几十年的孤独生活。
而且,婚姻生活一旦进入糟心模式,就会丧失觉知力,甚至用暴力沟通代替温柔交流。
娟娟生完孩子后,老公变得更忙了,她经常独自带娃。
有时娟娟白天工作很闹心,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做家务,她老公却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打游戏。
让他帮忙收一下衣服,他“哦”一声,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等娟娟忙完手里的活,火气噌一下就上来了,忍不住骂他:
“你说你一天天的,在家啥也不干。我累死累活的,让你收个衣服都这么墨迹。”
通常人在面对指责的时候,有三种处理方式:
攻击、回避、认同
。
一开始,她老公也会选择回怼:
“我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我就不能放松会再做吗?你要是累了,可以歇一会再做。”
可娟娟每次听到他这种
不理解自己、还狡辩
的话,就气得胸口发闷,脾气越来越差。
久而久之,老公就选择回避了。但总被泼冷水,娟娟也会不断质疑自己:
渐渐地,娟娟也没有了和老公沟通的信心,干脆放弃。
当然,也会有一部分男性觉得和老婆发脾气是缺少风度的,所以选择“认同”,比如我老公就是这样的人:
虽然维持表面和平,但精神世界已经不再交流了。
可对方也没啥原则性的问题,要说为此分开,好像也没到那个程度。
可见,
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中间一定有无数次失败的沟通经历
。
两个人为数不多的交流,就像例行公事。
比如晚饭吃什么、谁接孩子、谁买菜、水电费什么时候交、房贷车贷又该还了……
每天的话题都是围绕事实层面的东西,不再聊感受和内在真实的体验。
总之,就是双方都觉得对方“越看越不顺眼”。
比如对方变胖了、没以前温柔了、变懒了、话不投机.......
但这是
我们自己需要调整的部分
,完成对对方真实自我的接纳,并再次看见对方的优点。
很多陷入这种状态的夫妻,都不禁困惑:
“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吗?”
当然可以。
大部分家庭其实没有原则性问题,只要夫妻双方愿意做出一些改变,死气沉沉的婚姻仍然有活过来的机会:
复盘过往的冲突卡点,逐一疏通彼此在意或不满的点,达成一致后,不再纠结过去,只需
共同解决问题
。
彼此好好聊一聊,交流下自己成长中的创伤和恐惧,你就会发现TA“失语”背后的动机,也就能够更好地宽容和接纳对方。
因为TA可能只是
复刻了原生家庭的模式
,并不一定知道自己这么做有什么问题。
放下评判,诚实地对待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练习
“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然后把你的期待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