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再论炎帝建都城头山
于 试
一、“厉山国”之由来?
古代先有字音,而后才有字;而字的出现,最初是摹状画形;而语音因风水地域差别,称呼同一物体,则音有差异。同一字音,有多种写法,未定型。或因形,或因义,或因声。可以说,作字的人,绝非一代一地一人所为,而是数代不同地域的聪明人,站在自己方国的角度来作的。就是说,字古来存在着异音、异形,有些字,后人根本弄不清,所以才有秦朝的统一文字。中国的文字始于何时?一般认为,始于甲骨文。甲骨文硬度大,比较易保存,但也容易散失。
甲骨文以前,应该有简单的文字。这种文字写在什么上面的呢?地上硬土、洞壁(类似莫高窟)、剥皮树上、竹白上、石刻、皮肤上(如传世花纹)、木质与网罗编写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之所以消失,就因为不易保存。古人传递文字的方法,主要靠囗耳相传,代代相因,背诵入心。今天背诵得法的根委实在此。直至汉字与纸出现。现今南方说书、算命的人和女歌者,往往请人将背诵的词儿誊印在纸上,以防遗忘。
古洞庭湖区域,即九江周边范围,生产进化、经济发展最快,文字产生与传播得最早,而聪明人也是最多的地方。最早建城,最早建国。什么国呢?城邦国。叫什么名字?厉山国。
厉可与历、烈、连、澧、利、栗、胥音相近而相通。
周: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位于湖北隋县。湖南蓝山、新邵、宁乡、衡阳也有厉氏后裔。《史记·五帝本纪》作连山氏。连山,在湖南怀化会同县。著名历史学家阳国胜《华夏共连山》一书中,力主炎帝出连山,有水书《连山易》为证。又有作历山者,盖因澧水出自历山。《水经》云:澧出武陵充县历山西。充在慈利西二百四十里,即桑植与龙山两县抵界之栗山坡。为澧水之主源。澧水从龙山东流纳八水而入洞庭。《读史方舆纪要》亦如是说。《书·禹贡》曰:“出今湖南澧州永定县西历山,至安乡县会赤沙河入洞庭湖。史记正作醴。”东汉学者郑玄注:“历山氏,炎帝也。”就郑玄一人而言,时为“厉”,时为“历”,写法也不一。
夏商以前,历山国所指湖南、湖北,环洞庭湖地区,涉及云贵川。湖北隋州当其内。长沙国乃后起小国。
愚以为,洞庭湖区域的彭头山出土的9000年前石棒,有“世界第一字”之称的“”字,就是幸存者。贵州发现的传抄的“水书”和湖南江永发现的口传“女书”,大有可能是早于甲骨文的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初文。因为都是“蚂蚁式”文,都难以辨识。它们的表意象形,所反映的工具都是石类、丝类,没有金属;没有之、乎、者、也一类的古文;没有表现奴隶社会的“妾”字。却有“日乘龙”、“水(澧)乘龙”、八卦连山易。
那么,厉山国之厉所指,到底为何?厲(厉)字,从厂(山崖)从万(蝎子),表示蝎子多,厲害 ,猛烈,所以就有厉山、烈山之说。甲骨文实作歷山。而歷(历),原有形八卦。山下之水田,乌龟生于稻田食谷。历山历山,经历高山到平原,沿水定居。历山国人以日计时,以田为生,与猛兽斗狠,崇尚天命。是谓历山国。
据此推测, 历山国名所取,缘于环洞庭湖地区曾有历山、烈山、连山,澧水,历书、太阳(太初)历法即连山易八卦,又出于此,诸多因素所为。炎帝所立三易之首的连山易,开创了文明的新天地,可见其头脑极其聪明,非一般人可及。
二、史前生殖文化遗迹
世界万事万物,无不一分为二:阴阳、正反、向背、巨细、明暗、曲直、美丑……传说宇宙混沌一体的时期,远古之神盘古开天地,一分为二。由此,两两相对开始。山与川,水与火;女和男,雌和雄;田同地,稻同黍;卯合榫,裸合被;游离到定居,攫取到种养。没有二,便没有一;由一派生二,二又存在于统一体中。
厉山国的垂世之功便是:
从单纯的攫取天然产物的掠夺经济转变为以种植水稻农业、饲养家畜为主的生产经济;从住山洞到地面筑房定居;从漫无边际到“圆丘祀日”。
据本人采访一杨姓老人现场说法,澧水曾有历水的称谓,外河称澧水,内河称历水(栗水),即兰江。澧水北岸,便是历山。此与《水经》《禹贡》所载大约一致。
《吕氏春秋·行论》云:“得天道者为帝。”这种理念便化成了历山国人的实践。他们崇仰上天,天道便化为地道,化为人道。打雷闪电下雨,认为是天地交合,才万物滋生,所以上天不可轻慢,是为天人合一。
远古,人烟稀少。人类希望繁衍,生儿育女,如上天一样。于是,便产生了生殖崇拜。生殖崇拜从“○”形到“∣”形,打上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烙印。这种烙印,带有古时人类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多方面认识,大多是迷信的、复杂的、粗浅的、包容的。比如,虫子,它可以发展成为大虫(称老虎),脱茧而飞,成凤成龙。龙是两栖动物,潜于水,升于空,蜿蜒飞腾,呼风唤雨,又成了神的化身。
城头山城的设计源于母性为本源的生殖文化,它把中国的龙易文化和祭祀、太阳崇拜的宗教文化推向远古时代的高峰。
这就说到了圆。古时人类认为“○”是最重要的。天地,上圆下方。太阳为圆,月亮为圆,星星也为圆。女娲造人,葫芦出人,女性子宫也为圆。没有圆,什么事也办不成。当时之人认为,尊重上天比什么都重要,地上的建筑也要依照天上。我们看6000多年前的历山国国都城头山平面图的圆形图案,就同于天界,所谓“圆丘祀日”。城如龙绕,水环城汤。祭祀坑上还排列有圆形大石中石小石系列,当为日月星辰之意。我们还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位于城头山不远的临澧流域的九里竹马村,残留的“外圆内方”的高台建筑祭坛。直到新石器早期的彭头山文化八十砀古城,那城中有个多角“太阳纹”台基,台基上有个洞,洞上木柱子早已毁掉,这就是“测日图腾柱”。如“中”字,“∣”代表图腾柱,“□”代表阴洞。河图洛书、八卦太极阴阳图,皆圆。圆中如两颗精子卵子流动之状。
在祭坛的正东沿,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副保存完好的男性骨架,颈项还佩戴有精美的玉璜!骨架左侧有一小孩头颅骨,疑为杀殉服役。另有两具成人骨,疑为陪妾。随葬品除鹿骨外,还有磨光红陶器30余件。由此观之,男性已经占了统治地位,父系社会在城头山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父系社会时期,祖先的象征是男性生殖器。甲骨文中的“且”,就是其象形。因为其阳具是祭坛上的供品,所以加“示”,而为“祖”。越语称为“牂牁”。九嶷山上的牂牁神柱、湘西巫师祭祀时所持之牂牁神杖,同此。形成“祖孙”城连环城的彭头山城、八十砀古城,小于城头山城,其中央高台基上共有块“太阳纹”。“太阳纹”中心有个柱洞,就是以龙祀天的龙图腾柱洞。柱洞的底下用牛的下颌骨奠基,蕴含着炎帝牛首蛇身,成为历山国炎帝古城的标志。如若柱子尚存,应是高高矗立。可以说,天安门前的蟠龙华表柱,则是巍巍炎帝生殖文化崇拜的延伸。从出土陶器的八卦图来看,“-”为阳根,“- -”为阴口,古人以此标示阴阳,反映阴阳合一。《路史•后纪》(卷三)记:“神农制太初历”,又称上元甲子历(太阳历),就是将生殖崇拜化在太阳历中。太阳历以火星为岁星,以夏至为岁首的授时方式,纪年纪月,故制者称炎帝。据《通鉴前编》说,炎帝以火纪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
历山国以太初历为历。历水为阴,历山为阳。阴阳相依,阴阳交替。天人合一,天道合于人道。女为阴,男为阳。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父系社会仍留有母系社会的深深烙印。
三、史前稻作文化遗迹
历字繁体有三写:曆,歷,厤。“厤”,指山下平原水田插有稻禾。“歷”,从禾从止,表示赤止(足)下田插稻禾;两禾之间,用足中耕除草。“暦”,从厂,从秝,从日,谓日历。表示播种插秧,以日计时。现一律简化为“历”,也就是历山说。正合乎洞庭湖周边区域的情况。
这三种写法,反映的是一种情况:日历从此开始,农事活动是其发端,农事活动的主要项目,就是栽种水稻。先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农事活动有季节性,产生了廿四个节气合一年的概念。白天黑夜的变化,是水龙与火龙,阴阳交合成岁的太初历的观点。民以食为天,天为民作主。春天来了,上天指示布谷鸟儿呼唤:“布谷布谷!”,又有鸟儿喊:“割麦插禾!”还有鸟儿喊得更有趣:“你吃饭了没有?”真是“天人合一”呵!
有古籍认为,禾指粟,不指稻。不一定肯切。因为从甲骨文造型,也像稻禾。粟,只能栽于旱田,不能说用手“插粟”;只有水田里才能用手“插禾”!
现在史学界基本上同意,长江中上游,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稻谷的诞生,界定了这一观点。
公元1990年前后,在城头山周围遗址的彭头山、八十砀内,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种子。而八十砀几平方米的范围内,竟然收集到15000多粒,世界稀奇!如果说,光发现稻谷遗存还不行,还要有真正的水稻田,有配套设施,通过发掘,1996-1997两年,在城头山城内,初步就清理出6500年前的水稻田三丘。田面有稻田特有的龟裂纹,而且田土剖面有水稻根须存在。稻田旁边还有蓄水坑、排水沟等灌溉配套设施。另外,耕作工具有骨耜木铲石钻之类。在壕沟内还挖出了象、鹿、牛、猪等20余种动物骨骼,有稻、冬瓜、葫芦等植物籽实100余种。澧水流域的新合平原,由中外考古合作,也发现了罕见的远古水稻田和碳化水稻颗粒。
这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黄土高原不可匹比。
沿城头山辐射,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12000年前稻谷和陶片遗存,以及附近嘉禾县凤鸟含禾种田的神农炎帝传说,都在血液不断地流传着一个真理:长江文化就是洞庭湖文化,洞庭湖文化就是稻谷文化,稻谷文化就是城头山文化。
稻谷从这里走出去,两湖、两江、两广,东南亚至日本。。。。。。
四、何以见得历山国建都在此?
A、时间比较。
古埃及有一座起源于公元前3200年的称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墙壁涂为白色,而得名为白墙。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出现的时期与埃及大体相同.于伊拉克的巴格达市东南约300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遗址名乌尔。印度文明首先出现于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两岸。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维河左岸的哈拉帕和南部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境内的享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2550—2000年间建立。
中国黄河流域,有距今3500年的商城。在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为商王仲丁的傲都。浙江余杭县的良渚遗址,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早在5500年前,长江、淮河之间的巢湖流域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不仅有大型宫殿和神庙建筑,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也初具规模,即凌家滩遗址。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和山东滕州大汶口文化西康留城,距今大约在5300-5000年前。
比较起来,惊世骇俗,只有城头山建城最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遗迹史实证明,中国文明是世界第一文明,人类城市文化最早在中国。而中国的城市文明出现,却在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即在南方而不在北方。长江流域又是以洞庭湖及它的支流澧水流过的城头山为代表。这个考古发现,是对以往认识的一次历史性地颠覆。
城头山古城文化遗址,距今7000-6000年前,正是神农炎帝活动时期,与神农炎帝时代相吻合。《湘衡稽古》言炎帝以长沙为历山国。《南岳志》并说都长沙凡七代。《元和郡县志》解释道:“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就是说,古长沙6000年前并没有都城遗址,而所建都城在城头山。历山为远古之名,长沙为后起之名。而后起之长沙,指“黔中以南之沙乡”,管辖湖南、湖北、四川。城头山古城当在其内。历山国都在后来的历水(澧水)暴涨,洞庭湖洪水泛滥中消逝。现今城头山名,也非正名,莫名其是,乃从明朝墓葬石碑中暂取。“长沙”掩盖了“城头”。城头实为神农之谐音。
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和山东滕州大汶口文化西康留城,为《史记》中的“黄帝城”“蚩尤城”的实证。炎帝之女西陵氏等,媵婚于五帝创立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所发掘出的龙纹、獠牙戴角饕餮纹、绳纹彩陶以及稻谷、粟等遗存,都说明,黄河上下出土古城的建筑模式和文化内涵,来源于洞庭湖区“天人合一”观念,此是神农炎帝历山国的后续和发展。
B、实力比较。
可以说,人类一支起源于云贵川,发展到炎帝时代,炎帝部落拓展生存,翻山越岭,往洞庭湖区发展,完成了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修炼。从第一站到第二站——进入文明社会,于武陵山脉与武当山以东,长江流域,以洞庭湖区为中心,形成了天然的水域屏障。由于平原地区,种植、养殖大面积推开,人口大量繁衍强盛起来,头脑也充分发达起来。编织、制作、制造、建筑、运输、储藏、交易,把生产丰富起来。活路多,财富多,占有欲望也就多,布城设防,建立统治中心也就成为必要。当时,从经济总量来看,要比黄河流域强,比东夷强,比史上所言中原华胥国强。人类的繁衍,更是首屈一指。
历山国立国都于城头山,城头山正置于洞庭湖西北,澧水北岸,武陵山脉尾屿,平原地带。长沙国、庸国、蜀国、濮国,茹国均为后起,位于长江南北、洞庭湖上下范围。炎帝、蚩尤、三苗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而又分庭抗礼的。
城头山古城分四期工程建起,第一期工程在6100年左右,与第一代炎帝相合。前后延续1000多年。所动用的人力,当以几十万人计算,因为生产工具仅此竹、木、石、编网制品。试想,这样大的工程,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能行吗?没有系统的组织能行吗?没有德高望重的领导能行吗?当时,在这个范围内,除了炎帝部落,还有谁能担当此重任呢?没有。
C、功效比较。
一般判定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城市出现,有青铜器,有文字。而这个城市的规模,占地76000多平方米(不包括护城河)。现存墙体宽25—37米,城高2—4.8米。城址保存较好,平面呈圆形,有护城河、夯土城墙,并且,有东、西、南、北四门。考古发现,有四次大规模筑城的过程,形成相应的四期城墙,从下到上累次加高,每期城墙都有内外坡的堆积层,护城河连接河道直通澧水,留存有舟楫苇网痕迹。应该说,是现代文明的最早母体。它抵御了外敌,阻住了洪水,提高了团体威望,保护了生产。大面积的种植、养殖,着装,制造,建筑,酿酒和市场交易、水运船货,有街道和排房,展示了城市的初步功能。虽未能发现青铜器,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但冶炼术已经出现,有八座陶窑,烧制陶器,且造型讲究,格式不同。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年前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从陶器上发现了符号文字,有八卦图形。结合历代文献研究,最先的字,应该是线条八卦。贵州发现的水书,画有连山易八卦图。我认为,文明标志,还要加稻粟种植。民以食为天,稻粟种植是最大的创造,是人的头脑智商的飞跃发展的见证,是避开死亡的最大法宝。
城市的出现,便带来古国的出现。国家必须要有城市,有军队,有王权。是一座时代最早的完整祭坛和众多的祭祀坑在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现存一个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建筑基址,黄土台略呈椭圆形,面积约250平方米,在平地堆筑夯打而成,中间高,向边沿倾斜,在较高部位有五个圆坑,坑中置放大块卵石。在土台至高点有一个径近1米,深0.2米,底部平整、圆边极规则的坑,在坑中,平放着一块椭园形的大卵石。东缘发现数量甚多的大溪文化早期墓葬,墓坑四角之外各有一座没有随葬品的屈肢葬墓。其中一座墓的骨架葬于一大圆坑中,坑内随葬有牛的下颚骨和鹿牙专家考证所葬为巫师。在城墙中段祭坛上,有九座瓮棺葬、八座土坑墓。土坑墓为屈肢葬,没有随葬品。而M678、M679、M680三座墓,随葬品多。其中M678显得规格很高。发现随葬品29件。其中陶釜、陶豆、陶鼎组成陶礼品。还有骨架的脖子上,围着2个仍然发光的玉璜。旁有女性尸骨。而且,M893、M804、M894的墓葬中,出现了10多件刀、剑之类木、骨之类武器。按以上物状来分析,等级分明,父系制社会现彩,王权已产生,军队已出现,祭祀已盛行。玉乃王者之佩。此地并不产玉,不仅折射了王权之尊,也反映了贸易的往来和文明的程度。
这种情况,全中国其他遗址无可比肩。
五、古国第一帝王是谁?
盘古开天地,天皇地皇人皇。远古三皇,人皇为伏羲、女娲、炎帝。伏羲为人皇之首,炎帝居三,却为帝王之首。远古皆为松散式结构,小国自治自主,遥为大国牵引。进入农耕社会的炎帝神农氏,众望所归地成为古国第一帝王。
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此‘神农’指‘神龙’。)《史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而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神农生于黔中。”又据《会同县志》记载,会同古属“黔中”之地。由此可见,炎帝出南方,建国也在南方。凡七代。
原有定论是,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说法并不可靠。根据以上所有事实推论,炎帝部落应该是基本地上定居于洞庭湖平原,且兵强马壮,声势浩大,筑城安邦。后为扩大发展,进攻中原,摇旗呐喊。这就是《史记》上说的“炎帝欲侵陵诸侯”时期。著名考古学家刘彬辉说,炎帝族氏从时代上看,正好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由此观之,我们应充分重新估价作为南方原始文化表率的炎帝文化的伟大作用。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立市廛,首辟日中为市。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了生活有规律,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芪观察天象,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主张能者为师,同仇敌忾。他布施弱者,不求人回报,他不贪天下之财,而望天下人都富有。
结论,炎帝创建历山国,城头山城,是历山国国都所在。
参考资料:
刘彬辉 《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2001年版
索全星 《中华文明本源初探》 科学出版社2014。12。版
第五届国学国医精选论文集2011。5版
宋泽计 田霞《侗族文化“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源流研究》
郭顺红 《水书八卦与连山易》
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古代社会》
作者:于试,湖南作家、书画家、炎黄理事、常德市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和鸣》主编。通联——湖南省石门县东城邮局(415300)文勇转。电话1304721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