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冒充“央视编导”!蔡某某获刑三年! ·  昨天  
广东公共DV现场  ·  DNA结果确认,就是他! ·  2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确认!微信测试接入DeepSeek ·  2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饺子导演登顶!《哪吒2》删减画面首度公开,还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新年推荐几本书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1-02-05 16:46

正文

快放假了,有人请我推荐几本书看。

我在2019年底整理过一份系统心理咨询领域的书单(见文章末尾)。过去一年承蒙各位编辑关照,又为我推荐了不少心理学的好书。可惜时间有限,听凭自己的兴趣选了一部分读。有几本专门在去年写文章推荐过了,在 #读书 的话题里可以看到。还有不少,正好趁此机会补上一份整理。

按照这些书的功能和面向人群,我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给普通读者, 帮助你思考和了解自己的;二是家庭养育主题的,推荐给父母看;最后是给专业工作者(主要是心理咨询师)看的。

每本书我会简单讲几句私人的阅读感想,不一定客观。购买链接附在后面,请理性选购。

一、思考和了解自己的:

《我是谁,或什么》

「我是谁」这个问题,在我所知道的人里没有谁比《集异璧之大成》的作者侯世达(Hofstadter)思考得更深入,更接近本质了。《我是谁,或什么》是由侯世达和认知科学家丹尼特编选的一本集子,收录了27篇文章,包括小说、戏剧对话、哲学论文,集合众多20和21世纪的伟大头脑(例如: 博尔赫斯、图灵、 查德 ·道金 斯…… ),探讨心智(mind)这一终极命题下的不同侧面: 精神是否存在;自我意识;身心关系;人工智能的进化;自组织和自创生 ……倒也不是简单的编选而已,每篇文章后,编者都有反思评论和隔空对话。

足够古老,又足够前沿,绝大多数思考是自我指涉的。这一类东西, 不喜欢的人或许一翻开就有烧脑之感,但喜欢的人读起来会大呼过瘾。


《我是个怪圈》

前面对这两类人的分类,出处也是侯世达。来自2019年出版的他的(相对)近作:《我是个怪圈》。相比那本天书一样的《集异璧》,这本书的论题更集中,文笔也更通俗。对于自我指涉在人类意识中的作用,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不幸而又无可奈何的是,这些描述也是自我指涉的)。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书并不是心理自助书。不要指望读完它们可以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什么的。读完并不会引发任何功能性的改变,除了面对自己感觉更困惑(以及打蚊子时更心安理得)。


《关系性存在》

我在2019年的书单里推荐过Kenneth Gergen,还感叹没有太适合的入门书。那时并没有看到出版不久的《关系性存在》。所以再特别推荐一次。这本书特别适合对社会建构理论感兴趣的人。

社会建构理论的基本立场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并非是被天然规定的,而是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作用下,通过描述和解释「建构」出了我们眼中世界的样子。简言之,社会建构理论重新定义了我们以为的「真实」。作为社会建构理论的奠基人,Gergen的书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他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叙事的深信不疑,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一种建立新世界的前景,并为此深受鼓舞。


二、给父母的养育书:

《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适合6-12岁孩子的父母看。正好是孩子读小学,父母最容易焦虑的时期。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学常识,有助于缓解焦虑。作为一本写 给没有专业背景 的父母的书,力 求深入 浅出 简洁 实用。这方面 本书 堪称范本 篇文章都 不长 ,知识点精准 ,回应了父母 孩子成长方 方面面的困惑。

编者 都是学术界的大腕,专业性有保障(特别强调 第三位主 钱铭怡老师, 是我的导师)。


《家庭心理百科》

这是另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养育书, 由韩国心理学家主持编撰, 适用范围比前一本书更广,不光适用于家有儿童的情况,还有青少年、成人、中年和老年阶段容易遇到的困境。按照时间线索,分门别类做梳理,每种问题都给予了简明扼要的指导。

这本书倒用不着从头看到尾,但说不定某一个主题就会对你有帮助。即使一时用不上,放一本在家里镇宅也不错,保不齐未来哪天就会需要。


《陪孩子玩的100种游戏》

现在看这本书简直再应景不过了。全是游戏,立刻可以跟孩子玩起来。不光有趣,还有用。

两位作者一是戏剧训练专家,一是儿童教育专家,都擅长通过玩耍的方式「培养」一点什么,注意力也好,观察能力也好,就是常说的寓教于乐。

不过在我看来,培养能力什么的都在其次。关键是玩。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有事做,有乐子找,不至于各自看着手机,这就够了。不要把小神兽说成一种折磨,全家难得在一起玩几天 ,要珍惜。

这本书适合3-12岁的孩子父母。


三、给心理工作者的书:

《深度转变》

这本书是今年一月刚出版的,宣发力度不大。但我关注它已经超过了五年。关注的最主要理由是:这么好的书为什么还没有引进到到国内?

我是通过十几年前的一本译著《发展的自我》关注到作者Robert Kegan,继而顺藤摸瓜找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有英文版,书名叫做《How the way we talk can change the way we work》,直译为「我们说话的方式如何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我感觉要比现在这个题目更有吸引力一些。

看上去怎么都有一点像励志畅销书的味道,但Kegan其实是一位哈佛大学的严肃学者。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心理模型。他在这本书里把自我发展总结成7个句型(也就是「说话的方式」)。改变这些句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结构,促成其人格成长和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自助书来阅读。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

这本书也是属于「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怎么都无法接受」那一类。想当年,心智研究所(MRI)因为一本离经叛道的《改变》轰动了美国心理学界,那之后就成立了MRI短程治疗小组。而这本书就是短程治疗小组的工作成果之一。

「短程」本身,就是对长程心理治疗的颠覆。它并不认为旷日持久的治疗是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反过来倒有可能在维持问题。对此,长程治疗的拥护者是这样反驳的:短程的治疗只能解决简单的案例,遇到困难案例就不行了。这本书于是特意挑选了传统意义上的困难案例:精神分裂症、 重度抑郁、进食障碍、成瘾…… 试图用事例反击 你看,困难的案例也能这样解决!

但它并不能说服那些不想被说服的人。这恰好是本书的论点:如果某人不接受你给出的证据,那么,增加更多的证据只会让他更加不愿接受。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书名剧透了一切)

要我说的话,这本书是《热锅上的家庭》的21世纪版。同样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描绘一个家庭遇到问题,接受家庭治疗,最终每个家庭成员都产生改变的过程。作者Nichols是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写出过《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这样严肃的大部头,同时又是演说家和畅销书作家。因此,这本书从专业性和文笔的通俗性上都无可挑剔。

虽然写的是一个标准的西方家庭,但是看书名你也知道,这个故事对中国家庭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种家庭结构似乎有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一本相对专业的著作。来自一位从业四十年的加拿大心理学家,从反思性视角探讨心理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我第一时间读到后,就为它写了序。

改变是心理学问题,还是生物学问题,抑或是社会学问题?改变是势在必行的吗?为什么用面对面谈话的方式促成改变?谈话的不同阶段,有哪些关键的疗效环节?理论模型之间有何差异?……

每一个问题都是宝藏。

无论你在学习或从事任何一个流派的咨询或治疗,只要把「改变」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这些问题就迟早是会面对的。先行者在几十年身体力行的经验中凝练出的思考,值得后来者反复揣摩。


限于篇幅,就推荐这么多。

既然是私人书单,难免会有个人口味,挂一漏万的问题。这里 错过的好书不少 ,选进来的也未必适合大多数人。这当然是无可奈何的事,先提前致歉 。如果恰好有你也喜欢的,那是我的荣幸。

延伸阅读:

给系统式心理咨询学习者的书单(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