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机盘管机组(FCU)形式
二、风机盘管系统特点
三、风机盘管+新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
中央空调设计需参考哪些规范图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 )2009年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1039-2014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67-2006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 48-2014
中央空调设计需参考哪些规范图集?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2-2014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57-2000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 31-2003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JGJ 174—2010
制冷工程 08ZK03
通风与空调工程 11SB6
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定压 05K210
冰蓄冷系统设计与安装 06K610
空调机房设计与安装 07K304
除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热、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外,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时冷负荷进行计算。
空调区的夏季计算得热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热量;
2 通过透明围护结构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3 人体散热量;
4 照明散热量;
5 设备、器具、管道及其他内部热源的散热量;
6 食品或物料的散热量;
7 渗透空气带入的热量;
8 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
注: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性质以及空调区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
空调区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考虑散湿源的种类、人员群集系数、同时使用系数以及通风系数等,并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人体散湿量;
2 渗透空气带入的湿量;
3 化学反应过程的散湿量;
4 非围护结构各种潮湿表面、液面或液流的散湿量;
5 食品或气体物料的散湿量;
6 设备散湿量;
7 地下建筑围护结构散湿量。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舒适性空调可不计算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工艺性空调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2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2 计算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应考虑人员群集系数、同时使用系数、设备功率系数和通风保温系数等;
3 屋顶处于空调区之外时,只计算屋顶进入空调区的辐射部分形成的冷负荷;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时,空调区的逐时冷负荷可按全室性空调计算的逐时冷负荷乘以小于1的系数确定。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宜采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采用简化计算方法时,宜按下列方法计算。
1 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非稳态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2 透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3 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4 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5 新风带来的热量形式的冷负荷;
夏季空调新风冷负荷:Qc.o =Mo(ho - hR)
Qc.o—夏季新风冷负荷,Kw
Mo—新风量,kg/s
ho—室外空气焓值,kj/kg
hR —室内空气焓值,kj/kg
冬季空调新风热负荷:Qh.o =Mocp(tR - to)
Qh.o—冬季新风热负荷,Kw
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
to—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
tR —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空调区的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
1 人体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
水面蒸发散湿量与潜热冷负荷
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2 由于室外空气侵入而散失的热量;
3 加热新风所需的热量。
以上各项均可按稳定传热计算,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冬季空调计算温度。
当建筑物有内外分区时,建筑物内区的冬季冷负荷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当建筑物内外区有隔墙分隔时,室内照明功率、人员数量、设备功率等宜与夏季取值相同;
2 当建筑物内外区无隔墙分隔时,室内照明功率、人员数量、设备功率等的取值宜比夏季有所减少,并应根据内区面积、送风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
中央空调设计需参考哪些规范图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 )2009年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1039-2014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67-2006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 48-2014
中央空调设计需参考哪些规范图集?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2-2014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57-2000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 31-2003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JGJ 174—2010
制冷工程 08ZK03
通风与空调工程 11S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