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呐,今天大A高开高走,中位数 +1.9%,4515家公司上涨,量能达到 1.1万亿,北向也是净流入 93亿,妥妥的全面吃肉了。
而且,指数上冲的幅度并不算很大,上涨动能并没有透支,给后面的行情增加了延续性。
一、星巴克暴跌
五一期间,星巴克发布了财报,结果暴雷了。
第二季度收入同比-2%,调整后每股收益-8%,
全球同店销售额同比-4%。
国际业务
尤其中国市场,星巴克同样不好过,
同店销售额大幅下降11%。
这是疫情后星巴克首次业绩下滑,
5月1日股价-15.88%,创4年来最大跌幅!
星巴克一杯咖啡平均要卖到 35块,成本不会超过 10块,而瑞幸平均一杯只要 15块,两者的原料、成本几乎一样。
这两年瑞幸咖啡席卷国内,23年末国内门店数达到 1.62万家,是星巴克的两倍,而且瑞幸明显更受年轻人喜爱,口感更好、品种创新性更强。
也难怪星巴克CEO称,“当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
其实,不仅仅星巴克,很多老美的顶级企业,这两年都受到了中国企业的强力竞争,苹果、特斯拉、耐克,都是苦主,今年股价也集体炸了。
苹果被华为抢走了不少高端手机份额,特斯拉被中国电动车企比亚迪、理想、零跑、极氪等重重围剿,耐克也被安踏为首的中国运动品牌强势冲击。
说这么多,不是要讲我们有多么厉害、多么了不起,而是想强调一句,中国也有不少优质、非常能打的企业,千万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特别是股市,
港股连跌四年,A股连跌三年,很
多人都是彻头彻尾的熊市思维。
涨一点就拿不住,回本就想清仓;
等到市场涨疯了,彻底踏空才忍不住追涨,一不小心又买在山顶;
这样的悲剧在A股不断轮回。
现在最核心的是心理建设问题,
这个位置要从熊市思维切换到牛市思维。
熊市初期最怕满仓激进,最怕头铁不认错,最怕死拿不动,最怕过度乐观;
牛市最怕踏空,最怕因小失大,最怕畏畏缩缩,最怕涨一点就卖出,这些都是我经历几轮牛熊的心得体会。
我在公众号跟家人们
反复
强调,不要过于悲观,怕的就是大家节奏踏错,陷入过去的低迷里面无法自拔。
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走向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昨天一位朋友的留言我深表赞同,“机会是跌出来的,港股赚钱的机会遥遥领先。”
我补充一点,A股赚钱的机会也不差。
二、重视港股医药板块
连跌 4 年的港股,确实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洼地,甚至比A股还便宜不少。
港股市场主要有4大主力行业,互联网、生物医药、金融地产、可选消费。
在全球资金开始流入港股市场时,识别度最高的互联网近期
已经连续大涨,腾讯大涨近 50%,美团接近翻倍,京东、携程、快手、B站等涨幅也不小,最弱的阿里都涨了 30%。
这个位置的互联网,我长期依然看好,但短线调整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至于金融地产,有地产放松限购的利好,但一到两年来看,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
可选消费这一块,
之前跟家人们也分享过,但
类似安踏、海底捞、泡泡玛特等,涨幅也比较大了。
现在港股还在绝对底部的板块,当属生物医药了。
医药板块低位、低估值,集采趋向于温和,政策转向扶持,早就是明牌。
2024年初,创新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药被定义为新质生产力;发改委牵头的A4纸横空出世,全产业链支持医药产业。
特别是近期,北京、广东的医保政策陆续落地,胰岛素集采价格也在让利药企,政策利好在逐步落地。
相比A股,港股有更多优质的创新药企。不过,投资医药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用指数化一揽子投资是更好的方法。
我长期关注的
恒生医药ETF
(159892)
就不错,其前十大重仓分别是百济神州、石药集团、信达生物、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康方生物、金斯瑞生物科技、巨子生物、翰森制药、京东健康,都是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
看好医药板块的投资者,可以逢低配置
恒生医药ETF(159892)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以关注其场外联接基金
(016971)
。
三、
其他重要消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