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让大家知道了安徽女子燕冬萍和丈夫盛祝宝的故事,当然,现在盛祝宝已经成了“前夫哥”。他们协议离婚后,大家更关心五年间每个月风雨无阻给家里寄8000块钱的盛祝宝的命运,毕竟,净身出户对他这样的普通人,打击太大了。一个好消息是,盛祝宝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离婚后,盛祝宝与前妻断联,独自一人生活。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走不出过去的阴影,甚至在路上向一只狗倾诉自己的遭遇。
前段时间,网友们看到了离婚案的网上庭审视频,燕冬萍的“谜之微笑”被评为2025年“开年名画”。大家为老实人盛祝宝打抱不平,建议他开直播赚钱,改善经济状况。
起初盛祝宝非常谨慎,直到网上冒出很多假账号,打着盛祝宝的名义直播,博取网友同情捞金。为了不让网友们再上当,盛祝宝开直播澄清真相。很快,他的直播间人数飙升至8万,粉丝数也冲上24.6万。
大家纷纷为打赏,盛祝宝也试着直播带货,凭借真诚的态度和感人的故事,生意出奇的好。有报道说,其直播中收入,一天就达到5万元。
同样也在开网店的燕冬萍,则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现在连出门都怕被人认出来。回忆过往,她会不会对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感到一丝后悔呢?
不管怎么说,盛祝宝已经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希望他能从上一段失败的婚姻中汲取教训,加以改善。两人的相处模式,燕冬萍固然嫌贫爱富,盛祝宝一味取悦对方也是导致关系破裂的一个原因。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医生哈丽亚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一书中指出,取悦于人的心态是错误的,它会让人将自己圈进了“应该”和“必须”当中。总认为必须把事情做好,让别人满意或者让某些重要的人喜欢。尽管他们很努力,也换不来别人的感动和认可。
对方会觉得这些付出理所当然,甚至变本加厉索取,一旦他们无法满足对方,关系就会走向破裂。这也是网上常说的“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治疗取悦症的第一步,是重新定义和纠正对“自私”或“好”等词语的理解。你知道,“好人”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恭维,当一个人说另一个人是好人,不见得他内心有多认可,只是对于取悦者来说,他喜欢给自己涂上这么一层保护色。
取悦者不拒绝他人,是因为总是觉得做一个好人,才不会被孤立、抛弃和伤害。真实的情况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这种好。就像你也不会对轻易得来的东西格外珍惜,所以这种保护并非那么可靠。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来取悦别人。
《取悦症》 作者:【美】哈丽雅特•布莱克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7月
如果某人身上有这三点特征,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取悦者。
首先,由于为人太好,被别人利用他的好心。
其次,竭力避免冲突。逃避了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断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疲劳感,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最后,一味取悦会让人际关系不再真实。取悦者很难与他人交心,当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感激和报答。一旦心理失去平衡,他们很容易爆发,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
归纳起来,取悦症在表现上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认知型“好人”,驱使某人取悦于人的动力就是这种思维定式。取悦者争取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那么他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能为别人做了多少。
认知型好人觉得,当好人就能赢得别人的喜爱,保护自己免受刻薄、拒绝愤怒和冲突之害。当受到伤害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可惜的是,这样的逻辑就像小孩子的幻想一样不切实际。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些人就是会拒绝你,对你发怒、刻薄,和你是否取悦他们无关。一厢情愿的思维,让认知型好人拼命用自己的好去换取他人的应该,而当他人并没有履行那个应该的时候,又会觉得一定是自己不够好,从而对自己更加严厉苛求。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种是习惯型“好人”。他们会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去照顾他人的需求,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很少给他人派活儿,并且会变得无力招架、疲于奔命。
习惯性好人和正常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得到的认可和喜爱从来都存不住,不管今天赢得了多少认可和喜爱都会迅速消耗。到了明天,他们会再次变得不安,继续寻求别人的爱和认可。像瘾君子一次次地犯瘾,总是在渴求中挣扎。
第三种是情感逃避型“好人”,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
他们很容易对愤怒、敌视、冲突、抗拒等负面情绪感到不安和恐惧,并且用逃避来解决。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用取悦和讨好消除对方可能产生的怒气和攻击性。
他们不仅避开别人的消极情感,也极力消除自己的愤怒和负面情绪。其症结在于,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认为所有负面情绪都是有害的。
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引发愤怒的根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只是一味的其乐融融。该行为带来的结果,要么是愤怒的爆发,要么是对方的疏远和离开。
每个取悦症患者都可能同时具备上面的两条甚至三条特征。好消息是这相辅相成的三条边只要能够改变其中一条,就可以促进另外两条的改变。
无论哪一种取悦都是人在面对问题时的习惯性策略,只不过这些策略都是错误的。他们经常是因为通过大量的经验,发现这些策略可以在短期内让自己舒适,能够暂时帮助自己渡过眼前的难关,于是反复运用,直到它成为一种固定模式。
取悦行为包含三个互为关联的要素,一套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观念,取悦上瘾的强迫行为,以及对消极情感的恐惧和逃避。它们就像一个三角形,相辅相成。
很多人因为童年阶段家庭出了问题,学会了取悦。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有一期柳岩被母亲各种嫌弃。提到女儿,柳岩妈妈总是不加遮掩地吐槽。比如嫌弃女儿做饭刀功不好,觉得她脑袋上的发卡很丑;嫌弃柳岩家里乱七八糟,觉得女儿在镜头前捡吃砧板上的东西不文雅。
提到婚恋话题,柳岩妈妈更是称女儿为“大龄剩女”,还说“年纪不是小姑娘了,都快走入老年人行列了。”“她现在年纪这么大,只能找老头子了。”
柳岩明明是一位优秀的女明星,在母亲眼里,处处透风。即便如此,被亲妈“嫌弃”的柳岩,仍然力挺母亲。
其实,柳岩进入进娱乐圈,不是因为自己的梦想和野心,而是因为母亲生病,她要赚钱治好母亲。“懂事”的柳岩救了母亲,赚到了钱,还给哥哥买了房子,因为她知道母亲偏爱哥哥。打拼二十多年,先是把自己“卖”给娱乐圈救母养家;后来,是为了挽回缺失的安全感。
她那么努力,希望被看见,被认可,本质都是取悦原生家庭,其实就是童年时期特殊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取悦症。
取悦于人的核心问题就是把别人的需求置身于第一位,忽略自己。书中提出了一个“负强化”的概念。即奖赏除了赞许、表扬和喜爱之外,往往还以另一种隐藏形式存在,那就是负强化。是指如果一种行为可以暂时缓解痛苦或者停止不愉快的体验,那么他得到的强化甚至比正面奖赏还要强烈,而且更难被忘记。
取悦行为即使大多数时候没有得到回应,却可以偶尔换来奖赏,这种随机而不可预测的奖赏才是最可怕的。如同老虎机的赌博程序,正是采用这种机制,让赌徒们欲罢不能。
然而,取悦虽然暂时有效,长期来看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重新选择一种更有效的策略,修正长久以来被规训出来的固定思维,才是彻底摆脱困境的不二法门。
取悦症患者总是牺牲自己,为他人奉献,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立,在家庭和职场都被嫌弃,甚至遇到问题,他们首先会成为那个被牺牲的人。比如,当你被追求的女孩拒绝时,对方总是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好人,但是……当你被发好人卡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没戏了。任何人拒绝一个好人,都不用承担实质的损失或道德的谴责。
解决的方案是将自己置于第一位,不仅自己快乐,家庭也会温馨和睦,工作更会顺畅很多。别人并不会因为你将个人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心生不满。
那么,要怎样避免和消除取悦症呢?我们还是针对取悦症的三种类型分别给出方法。
如果你是认知型好人,就要把强制性的应该从自己的字典中清除,把它们变成一种灵活的偏好,为真实的意愿留下空间。
比如,你认为“我对他一直都是好言好语,他也不应该对我生气或者大喊大叫”,这只是一厢情愿。可以试着这样想,“我对他一直都是好言好语,所以我也希望他可以温柔对待我,而不是对我大喊大叫”。“我更喜欢当我对别人好时,他们能够开心地感谢我,我希望自己送朋友生日礼物后,他们也能回赠,那会让我很开心”。
把“必须、应该”换成“我更喜欢、我希望”这样的表达。承认别人没有义务必须对你好,你也没有否认自己的期望。用这样方式去沟通,你会发现自己的愿望很好地传达给了别人,也更容易实现。
假如你是一个习惯型好人,就要戒掉认可瘾。大多数时候,感谢、钦佩、认可和喜爱并不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通过语言表达。
所以你最好停下来,别再白费力气追求那些表现在外的认可。你不需要用他人的认可和赞许行为来证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最重要,而持久的认可就是你对自己的认可,培养这种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你是一个情感逃避型好人,就要重新审视自己对那些消极情绪的认识。愤怒可以细分为几个程度,是逐渐升级的,适度表现愤怒并不意味着攻击和失控。
好比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孩子欺负,拼命忍受最后勃然大怒和第一时间表达不满,逐渐升级的情绪反而能让自己避免长期的霸凌。承认愤怒并恰当的表达愤怒是治愈这类取悦症至关重要的一步。
取悦症患者会有一个疑问,治疗取悦症会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坏人?作者也给出了干脆利落的答案,不做好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叔本华说,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每个人都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只有好人这一个标签,消除取悦症,重要的是先撕掉你身上的好人标签,在不断的自我觉察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你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但世界上也必定会有不喜欢你的人。如果坚持认为做好人能保护自己,当痛苦和伤害来临时,你就会陷入自责和沮丧当中。只有纠正取悦三角形中的一个边,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正视自身价值,甩掉心理包袱的人。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人不是你的义务,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做一个快乐自信,有个性、原则的善良的人,这才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