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历尽艰难 古城三兄弟再相见
兼听则明 创业不易有错必纠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好不容易离开曹营
,
并且知道了义弟张飞的消息
,
便急忙赶去相见。然而张飞却坚信关羽已经投降了曹操
,
不由分说便对关羽刀枪相向
,
差点要了关羽性命。
那么,关羽会如何化解他与张飞之间的误会呢
?也许每个人都跟张飞样
,
性格中有些不可避免的弱点
,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企业管理中如何管理张飞性格的人才?
关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登上了横渡黄河的船只。他伫立船头
,
回想过关斩将、千里寻兄的历程
,
不禁感慨万千。
一个人在冒险犯难的时候
,
只会专心于眼前
,
将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当前问题上
,
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感慨。但当一切安定下来之后
,
就不一样了。此时关羽冲过了所有的关卡
,
心想马上就要跟兄长见面了
,
自然会有许多的感慨。
关羽虽是个武将
,
但也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
,
从他此时的表现我们可以感觉出来。
刘备谋士孙乾赶来接应关羽。孙乾是刘备集团中一个很重要的谋士
,
虽然不是关羽的兄长
,
但总算看到自己人了
,
所以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
两个大男人同样可以拥抱、拉手
,
但这些举动跟西方是有区别的。我们只有在生离死别的时候
,
才会想到去拥抱对方
,
不像西方
,
一见面就抱在一起
,
我们不要觉得这样很时髦
,
之所以这样
,
是因为他们人口很少
,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人
,
所以才会有这种举动。
孙乾的出现对关羽来说
,
无疑是增加了无穷的希望
,
因为他觉得应该很快就能见到兄长了。
可是反过来看
,
为什么兄长没有和孙乾一起来呢?
可见后面还有重重障碍。
我们是很矛盾的
,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情绪之所以起伏那么快
,
就是因为我们反应非常灵敏
,
这是我们民族非常特殊的一面,孙乾告诉关羽
,
因袁绍举棋不定
,
部将相互妒忌
,
刘备已到汝南躲风头去了。
刘备怕关羽去袁绍处有失
,
所以让他在此等候。这一段说明了无乱世何人不能仅仅站在
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老板有老板的难处,员工有员工的不易,要换位思考,方可一路同行。
曹操为什么这么晚才派张辽送通行证呢?
我们不能光看表面
,
认为曹操这么晚才送来通
行证就一定是在耍诈
,
故意给关羽制造困难。他既然肯放关羽走
,
就不会不同意给关羽通行证
,
只是曹操当时没有想到这样具体的小事。
这本来是幕僚的事情
,
可是哪个幕僚敢对曹操说
,
丞相既然已经允许关羽离开
,
那就给他通行证呢?
表面上看好像幕僚办事能力太差
,
实际却是因为这件事太特殊了。如果一般人出关
,
幕僚一定会事先把出关手续办妥
,
但换作关羽
,
谁也不敢这么做
,
谁也不敢这么提。
五关守将不可能都不清楚情况
,
因为一开始关羽就是降汉而非降曹。他们都知道丞相答应关羽一旦得知兄长去处
,
就会去寻找,而不会继续留在曹营。
这样来看这些守将应该原本知道关羽会走
,
但现在却以“不知道丞相已经同意”为由
,
一味阻拦
,
一味蛮干
,
偏不让关羽过关
,
最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可见
,
事在人为
,
做事情之前还是要动动脑筋
,
想一想怎样能和谐的解决难题
,
这才是妥当的方式。张辽与关羽私交很好
,
他得知刘备已不在袁绍处
,
建议关羽先回许都。
张辽是唯一能跟曹、刘两个阵营都保持融洽关系而不被怀疑的人
,
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如果其他人跟关羽有这种交情的话
,
曹操一定会怀疑他
,
认为他是在通敌
,
而且也不会放过他。
既然关羽回到了刘备身边
,
那就是曹操的敌人
,
如果还继续跟他来往
,
无疑就是曹操这边的叛徒
,
但张辽就可以,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一面
,
不能把普遍原则应用所有事情上。
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廖化提出请求的时候
,
关羽不方便多带人
,
以防引起猜忌
,
给旅途增加困难
,
即使心里想收留廖化
,
也只好说不行。
但现在不同了
,
关羽已经脱离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
又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
,
当然人越多越好
,
所以才会欣然同意。我们常常说
,
同样的努力
,
结果却不一样
,
叫做有幸有不幸。
虽说不能完全归结于“运气”两个字
,
但最起码
,
时机不一样
,
情势不相同
,
情绪有所变化
,
所带来的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
这些都是事实。
现在我们在关帝庙看到关公塑像旁边的那个人就是周仓。能在关公庙里站在关羽的身旁被老百姓供奉
,
谈何容易?
可周仓就做到了。因为他一辈子就干这个事
,
一心一意跟着关羽。并且干得非常好
,
所以受到后人的尊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聪明的人
,
一辈子只需跟对一个人
,
其他事情根本不需要多想。
周仓给我们一个重大的启示——不要老想着跳槽
,
搞不好就辞职。
跳来跳去
,
不是好办法。
我们给这种跳来跳去的人起了一个很难听的名字---抹布。这里抹抹
,
那里抹抹
,
这个桌子擦擦
,
那个桌子擦擦
,
永远只是块抹布。如果没有在一个岗位上长期地工作
,
是积累不起来经验的
,
也很难成长。所以为了几个钱就跳槽的人
,
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
我们看周仓就好了
,
他守分
,
能坚持
,
最后他的精神让所有人都很感动
,
也跟关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在现在的职场也是一样的,频繁地跳槽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对自己职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
,
民间很多人喜欢张飞
,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个性与张飞一样。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才值得我们去看。
如果里面描绘的都是一样人物的话
,
那就失去了观看的必要
,
就算看懂了
,
在生活中也没有实际的用途。正因为我们有的像刘备
,
有的像张飞
,
有的像关羽,有的像曹操
,
所以我们才会把身边的人跟他们对比
,
拿他们当做一面镜子
,
看看有没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如果有的话就改一改。
如果张飞稍改个性的话
,
他自己就会更快乐一些
,
周围的人也会平安得多。
我们看到
,
关羽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都过来了
,
却差点被张飞刺死。
关羽从来没有像此时这样气愤过
,
因为张飞是自己的弟弟
,
现在居然这样对待自己
,
他能不气愤吗?
如果真的不明不白地死在张飞手上
,
不晓得关羽在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
甘、糜二位夫人见状忙向张飞说明缘由
,
孙乾也来解释
,
张飞均不相信。
当一个人充满仇恨的时候
,
是听不进去任何话的。如果张飞对关羽只是怀疑和不满
,
那么别人劝他
,
他可能还听得进去。但他现在对关羽已经到了仇恨的地步。
我们常讲:爱之深,责之切。
张飞认为谁都可以投靠曹操
,
唯独关羽不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
,
孙乾应该多多开导张飞
,
但他做得明显不够。孙乾毕竟是白面书生
,
考虑事情没有深度
,
如果换作考虑事情比较周全的人
,
不会只简单地告诉张飞关羽来了
,
而是会把张飞拉到一边
,
告诉他从开始失散到现在重逢的整个过程。
那样张飞自然会了解二哥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
后来两兄弟交手的事情也就可以避免了。
我们管理企业
,
是在事情发生以前去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发生之后再来解决问题。
因为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
,
解决起来要比一开始就预防困难得多
,
而且一般的解决方法也难有功效,这值得我们从现在就开始重视
,
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工作生活中,有脾气无可厚非,但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脾气,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爱发脾气的老板挚友少,爱发脾气的人知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