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的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详尽记述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
朱祁镇
被俘于瓦剌时,锦衣卫
袁彬
舍身相护,和他相依为命整整一年的故事。
朱祁镇最绝望时,是袁彬阻止他自杀:
然而,《明事》却有意略过了朱祁镇复位后,袁彬被奸臣陷害,下狱拷打,性命几乎不保,多亏一个和他素不相识的油漆工匠
杨埙
上书,激起天下公愤,才迫使朱祁镇将袁彬从轻发落,改为免职流放的后续故事。
“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为帝,改元天顺。为表示自己如何知恩图报,将袁彬从锦衣卫百户,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却也因此让袁彬成为了锦衣卫首领
门达
的眼中钉。
英宗
朱祁镇
经历瓦剌囚俘、南宫岁月,他不信群臣,不信宗亲,而只信厂卫,大肆以特务统治来威慑百官。
门达
这个参与夺门之变的锦衣卫,便成他最信任的耳目和鹰犬。
门达势倾朝野,文武大吏、富家高门多向他进献妓乐货财,以求获免,连亲藩郡王也不例外。不肯行贿的人,门达就将他们严刑逼供成狱。
门达秉承朱祁镇意旨,广布旗校于四方,短短几年便制造多起冤案,按察使、参政、巡按这级地方大员被他罢免和下狱无数,竟已成当朝头号权臣。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剩下袁彬和内阁首辅李贤两人,不肯对其顺从,因而被门达“深恨之”。
门达查访到,袁彬续娶的妻子的父亲,千户王钦涉嫌骗人财物,便奏请朱祁镇,将袁彬定为此案主使,下狱,然后判决袁彬徒刑,需花钱赎罪。
然而,其实王钦此人,本是朱祁镇的舅舅、国舅爷孙显宗的姻亲。他的女儿在家呆到26岁时,经朱祁镇介绍,赐银三百两为聘礼,嫁给袁彬做续弦。
所以,如果说王钦有罪,主使人明明是皇帝朱祁镇自己,十足的黑色幽默。
这一投石问路后,门达认定袁彬自持的护驾旧恩已不足道,便再接再励,依次给袁彬加上了
受贿请托
、
收受逆党石亨曹钦
等人贿赂,
用官府木材建私宅
、
向督工的宦官索要砖瓦
、
夺人子女为妾
等等莫须有罪名,严刑拷打,对袁彬严刑逼供,此时年近花甲的袁彬,被拷打得遍体鳞伤。
对此,朱祁镇只一句话,「
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
」(随便你怎么整袁彬,人别弄死,给我活的就好。)
【时门达恃帝宠,势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独不为屈。达诬以罪,请逮治。帝欲法行,语之曰:“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达遂锻炼成狱。】
朱祁镇之前为表示自己如何知恩图报,将袁彬从百户提拔为锦衣卫主管缇帅时,把他护驾之功广而告之天下。因此袁彬在瓦剌之功,不止杨埙知,天下人人皆知。
如今,天下人都知道袁彬是冤枉的,都在为皇帝当年的救命恩人落到如此下场而不平,可惜「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这时,一个和袁彬素不相识的油漆工匠
杨埙
,一个在帝国亿万生灵中犹如草芥的底层小人物,因此愤然不平,击登闻鼓冒死为袁彬诉冤。
杨埙家族世袭漆工之业,他的父亲曾遣人去日本习得该国的
泥金画漆法
,而天资敏悟的杨埙则潜心对其加以改进,创制了
五色金钿并施法
,所做漆器之物色,让日本人也自叹不及,被当时称赞为“其艺绝出古今”。
杨埙:五色金钿并施法
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载:【近世泥金画漆之法本出于倭国。宣德间尝遣漆工杨某至倭国,传其法以归。杨之子埙遂习之,又能出新意,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循其旧法。于是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来中国见之,亦齿乍指称叹,以为虽其国创法,然不能臻其妙也。】
其实,袁彬是什么样的人,他犯没犯门达定的那些罪状,难道朱祁镇心里还不清楚么?原本并不需要任何外人去上达天听,以诉其冤。
杨埙上书,与其说是诉冤的,不如说是代表当时敢怒不敢言的天下臣民去抗议的。
他词锋尖锐,质问朱祁镇,直斥大明天子本心:可还记得袁彬当日「保护圣躬,备尝艰苦」之功?「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更是诛心之论。
杨埙《上袁彬事疏》:【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袁彬一命于国家政事本是一件小事,可一个忍心如此对待自己大恩人的君主,心性实在太过可怕,足以令天下所有人不寒而栗。
历朝历代在国都或陪都设有登闻鼓,由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必须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小民之冤,亦可因此上达天听。明太祖朱元璋沿袭此制。所以杨埙即使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漆工,也能仗义击鼓鸣冤。
(直到清朝才特别规定,击鼓者不分是非,先廷杖三十,以防“无端刁民”的“无理取闹”。而且“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能击鼓,否则重罪严惩,登闻鼓制从此形同虚设。)
朱祁镇不得已,却令门达审理此案。门达拷打杨埙,用尽酷刑,逼他自称是首辅李贤指使,欲借此案将李贤和袁彬定为一党,好将朝中异己一网打尽。
杨埙假意顺从,却在午门外众臣会审时翻供,当众揭发门达如何污蔑大臣,同时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情状。门达以为大势已去,气极无言,几乎垂头待死。
岂知正义终究还是没有伸张!
朱祁镇和朝廷法司最后的裁定,是袁彬叛处绞刑,输财赎死,贬去南京,之前朱祁镇特命修建的居所也被拆毁;杨埙诬告门达,本应处斩,从轻改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