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图书馆  ·  龙津悦读云课堂 | ... ·  3 天前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3 天前  
龙岩图书馆  ·  活动报名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关于马尔克斯,除了《百年孤独》你还应该知道这些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18 09:09

正文

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二年,由俄译本和英译本转译而来的《百年孤独》中文版涌向了大小书店、书摊。马尔克斯天马行空、人鬼不分的叙事在中国刮起一股热风,并影响了中国一众著名作家,如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马尔克斯在中国的阅读史因此有了标本意义。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标本意义还在吗?我们将马尔克斯新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试读本提前交到二三十岁的青年读者手中,邀请他们分享新鲜的阅读感受,也为我们一窥新一代读书人阅读马尔克斯姿态的方式。


我们试图以《百年孤独》《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所呈现的场景,对比两代中国读书人的阅读常态。以此为契机,本期新刊读书会邀请了《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译者、著名西语翻译家陶玉平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马尔克斯的阅读、翻译和观察感悟。


各位读者在阅读马尔克斯过程中的疑问和想法,如外祖父母对马尔克斯写作的影响、拉美作家之间的异同等,陶玉平老师也给予了专业回答。赶紧来看看吧~


PS:如果你想参加下一期的新刊读书会——人如何面对自然,就如何面对自我——别忘记在文末扫码进群哦!



015

第十五期,我们聊的话题关于马尔克斯:作为新一代读者,你如何阅读马尔克斯?《这部作品差点要了马尔克斯的命





点击图片,阅读上期新刊


 嘉宾陈述


晚上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回顾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些了解。


国内对他比较早的了解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特别是在他获得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1983年,我们中国的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开了一个全国的讨论会,那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围绕马尔克斯的几部主要的重要作品。从那次会议以后我们国内诸多的研究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的学者、教师和翻译们就开始比较大规模地集中翻译他的文学作品,我也是在1983年翻译了他的一部小说叫《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但是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参加世界版权公约组织,所以我们很多的翻译作品都没有得到作者或者代理人的授权,这是我们过去长期困惑的一个问题。

 

幸好在最近这些年里经过一些出版界人士的努力,最后与马尔克斯和他的代理人取得了一致。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陆陆续续地翻译或是重新翻译出版了他的许多的著作。作为一个译者我也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翻译是合法进行的。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马尔克斯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者作家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1982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是因为他的小说影响了全世界很多很多的作家,包括我们中国很多著名的作家,比方说我们现在都比较熟悉的像莫言、贾平凹、陈忠实。

 

当然,马尔克斯作品也不都魔幻现实主义,他在早期写的一些作品,比如《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或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可能和我们看到的《百年孤独》会有一些不一样。虽然我们知道。在非虚构小说里也出现了一些介乎于幻觉和梦境之间的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形。


我知道在座的很多都是大学生,可能还有一些是学西班牙语的大学生,我也非常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在这儿和大家有机会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问答现场


Q


@Feiyue    请问陶老师,福克纳和海明威对马尔克斯的影响,分别主要体现在哪里?

陶玉平:这位读者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自述的一些文章中他多次强调,他受到福克纳影响,他也非常喜爱读海明威的作品。

 

在二十世纪,拉丁美洲受美国主流乃至一些非主流文化,如福克纳,的影响非常大。福克纳一些技巧的使用,比方说时空交错,神智不清楚的一些人物的在在小说中的作用的描述这对这个马尔克斯都有很大的影响。

 

海明威可能从文风上影响更大一些,海明威的的写作手法通常叫它白描,句子比较简单,文风比较直白,同时也不会出现很长很长的句型。只能说海明威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一部分小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方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都能看出一些。我自己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读到海难幸存者在房子上怎么对付那条鱼的时候,怎么样忍受饥饿,特别是口渴,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海明威的一些作品,比方说《老人与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很多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硬汉的形象,这种硬汉的形象应该是和他比较喜爱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是有很多很大的关系的。


Q


@Lisa Li 🐯    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据说是根据自己的外祖父为原型,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陶玉平:可我们都知道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很多小说中都出现了上校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给人印象比较特别深刻的是在《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这样一个上校的形象。我们知道他从小是跟着外祖父和外祖母长大,他的外祖父本身就是哥伦比亚内战期间自由党的一个上校。自由党最后和保守党最后经过一个谈判达成协议,之后整个自由党的军队全部放下武器,回家等待政府给他们发养老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从头到尾就是上校在等待养老金的故事。

 

至于他的外祖母,据他自己也在很多文章里有过回忆。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以及小时候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们住在一个不太大的镇子上。他的外祖母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特别是装了一肚子的印第安人的故事,从小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个长大的,所以这样一个生活一定给他的写作留下了很多很多的烙印。


Q


@CONCHA    《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整本书大约是平淡的不能再平淡。比起《老人与海》而言,这本书的情节上,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激起激情的地方。我想知道为什么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会被奉为经典?

陶玉平:你的体会非常准确,上校这本小说本身不是很长,按照我们国家的习惯顶多能把它算到一篇中篇小说。不过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一个这样的细节,就是我们中国的小说基本上是从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演变而来,所以我们如果从小阅读中国的小说,我们会比较注重情节。很多话本小说过去在这些公共场所,比方说一些茶馆儿,每天开讲的,为了吸引读者,他必须要在情节上符合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在西方文学中有很多他不是以情节取胜,比方说,我们看到俄罗斯的有些小说,如果读到俄罗斯过去许多作家的小说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Q


@pengli    请问陶老师,您怎么看马尔克斯在今天还很受欢迎这件事?

陶玉平:我们这样分开说吧,先说我们中国。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曾经在八十年代,特别八十年代中期被广泛的翻译成很多语言,包括汉语大量的被翻译过来。那个时代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研究、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热潮,最近的热潮应该是和他在三年多以前去世有关系,而且因为现在有了很多正式的译本,所以我们也才知道,比方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当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叫做韩素英的美国作家,在中国应该有很多的读者的占一个作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Q


@乐什么   《百年孤独》受《佩德罗·巴拉莫》影响很大,前者书中第一句话就是从后者而来,马尔克斯本人在《佩德罗巴拉莫》的序中表示自己可以倒背如流这个中篇小说,事实是,前者比后者更出名,马尔克斯作为严肃作家,他的《百年孤独》如此畅销,受大家欢迎,是否可以说,马尔克斯是一个聪明的模仿者,在某种层面上他迎合了读者?

陶玉平:你提到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一本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以及他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影响是一定会有的,拉丁美洲的作家之间互相交流非常多,而且马尔克斯本人也曾经在墨西哥居住过多年。现在我手头没有资料,不知道当年他们有没有过交往,但是他们的心应该是相通的,从人鬼世界的交错来说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我个人倒觉得不能说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个模仿者,因为他的《百年孤独》中绝大部分应该是独创的,是很多前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最近四年的时间里我除了翻译其他的作者的作品以外,翻译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五本书,包括最早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最晚翻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两本书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也是非常明显。共同地方我觉得首先是他们都对军人政权的暴政有程度不同的抗议。要说他们有什么不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边完全看不到有什么魔幻的东西,完全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和带了一点点存在主义的内容和技巧,而海难这个非虚构小说里边他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


Q


@猫员外    《百年孤独》是本精彩的小说,但我和我的朋友阅读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重名、人物关系梳理。作者在小说中重名,是否是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与百年孤独这个名字来说是否有呼应?

陶玉平:《百年孤独》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重名,特别是同一个家族重姓重名的这种现象,而且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因为他前后牵涉到好几代,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有一些人做研究的时候曾经画过一个人物关系图,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有些研究者也画过这些人物关系图,因为它里边出现的人物太多,如果你找到这个图的话会能帮助阅读的。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有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和他的爷爷和他的父亲名字起同样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世界有很多人同时拥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甚至更多的名字,有的是教名,有的是普通的世俗的名字,他们在命名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Q


@♥上官蓉儿♥    在拉美文学中,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富恩特斯等等,他们之间的作品差异很大,却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造就他们小说中共同因素,除了共同的历史,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陶玉平:把拉丁美洲几个很重要的作家放在一起做一些比较很有意思,但是我这里只想把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略萨放在一起,因为富恩特斯的写作风格和他们相差比较大,他有一种贵族的写作风格。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略萨的作品中,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反暴政的特色,在拉丁美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左派知识分子的时髦吧。要说到拉丁美洲国家在二十世纪,甚至可以再往前推到十九世纪独立战争以后,有什么最主要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阶段来说可以有这样几个阶段吧。第一个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内

战,几乎所有的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以后立即或者稍微晚一点儿都陷入了内战。除了内战以外,内战的结果也形成了不同的军事独裁政权,在他们那一代作家反政治独裁反暴政是一个非常共同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共同的在西班牙人从拉丁美洲撤出去以后,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影响下有了很多的新的变化和新的文化元素,美国过去有个总统提出来一个门罗主义,影响了拉丁美洲差不多一百多年的历史。


编辑部讨论小结


@孔雪


从《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出发,想做一个阅读史的观察。在本书的活动现场,李敬泽、阿来、梁鸿讲了自己当初阅读马尔克斯的感受,而我们的阅读评审团的读者年龄都较为年轻,这之间的时间跨度展示了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的阅读历程。以这个切入点,扩展了对马尔克斯的讨论范围。



下期预告

(扫码进群)



本文作者:出现名字及昵称的各位;编辑:丁振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