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纳豆
《哪吒之魔童闹海》
上映17天,票房超100亿。
在春节档,真正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除了视觉冲击,整部电影的配音,也被网友们津津乐道。
尤其是看起来慈眉善目,实则超级腹黑,还能变身肌肉男的“无量仙翁”,让不少网友感慨“有趣”“耳熟”。
没想到一查,背后居然是那个在79岁高龄叱咤T台的王德顺。
而老爷子,也在第一时间回应,表示自己早在2022年就参与到了配音工作中。
89岁,依然头脑清晰、感情充沛,甚至不断开辟着自己新的人生版图。
不得不说,王德顺的精神内核,和哪吒在某些地方有些契合。
他这一辈子,不仅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先驱者,也是“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行动者。
逆风,也要飞翔
王德顺,出生于1936年。
他的家庭,不算富裕,父亲是个厨子,却有9个孩子要养。
为了维持生计,年纪很小的王德顺就不再读书,出来讨生活。
他在电车公司当过收票员,在军工厂当过工人……
日子虽然寡淡而平稳,但他的心却有些躁动,似乎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寻觅良久之后,他盯上了沈阳的一个文化宫。
那里不仅开着很多兴趣班,唱歌、演戏、朗诵应有尽有,而且还免费,不会给家里造成什么负担。
不知道学什么,王德顺索性都学。
有人说,他这就是闹着玩,过一阵子就放弃了。
但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在,每天一下班就跑到文化宫,硬是把所有东西都学会了。
而这,居然让他接住了上天抛来的第一个橄榄枝。
1959年,军工厂成立了演出队。此时的王德顺对朗诵、话剧、唱歌,都是信手拈来。
顺理成章地,他成了演出队的主力,一周一地,去全国各地巡演了一年。
再次回到沈阳后,恰巧又遇上了“沈阳军区文工团抗敌话剧团”招新,24岁的王德顺便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话剧生涯。
其间,有过辗转,有过波折,甚至还有因为入戏太深而差点丧命的时候。
在长春话剧院的那阵子,王德顺常常扮演《万水千山》的男一号李有国。
这个角色,是红军主力某部前卫营的教导员。在长征中,经常需要兼怀悲痛与崇高之心,鼓励大家前行。
舞台上有一幕戏,是他昏倒之后,被大家叫醒。
结果有一次演出,王德顺真的昏倒了。
要不是同台的演员一巴掌把他扇醒,可能他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只是,王德顺却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自认为是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表演
体系学到家了,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
可那天刚骑车回家,王德顺就昏倒在了雪地里,好心的邻居及时将他送往了医院,这时,他才得知自己是“植物神经紊乱、窦性心律不齐、心脏病”。
医生劝他:“你再这样动情,就得成神经病了。”
为此,他调去做了行政工作,整整一年都没有上台。
但是,真正热爱的事儿,要放弃,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呢?
他不甘心,在反复追寻中,又发现了新的表演形式——哑剧。
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成肢体上的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达。
于是,他开始深耕哑剧事业,这大概就是顺风时可以展翅,逆风时也能飞翔。
孤独的行者
哑剧,虽然给了王德顺新的艺术希望。
但是,这在长春,却没有市场。
比如说,他和妻子创作的《生命》本是展现人的一生,却被指责是“衣不蔽体、有伤风化”,创作的《囚》本是想要展现对自由的渴望,却被指责是“不分好坏,思想觉悟有问题”。
在这条路上,他似乎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虽然一直在上下求索,但却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和认同。
不得已,在知天命的年纪,他选择裸辞,带着一家老小,去了北京,开启了自己的中年逐梦之旅。
知道王德顺要裸辞,身边的好友都觉得他疯了。
明明再有10年就要退休了,却非要抛弃后半辈子的安稳,踏上一条不归路。
但王德顺没有听劝,带着些决然,开启了自己的流浪之旅。
刚去北京的时候,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了一位沾着边的远亲家中。
时间短还好说,时间一长,谁都会心生不满。
当那家真正的亲戚来了之后,他们也被请了出去。
实在没地方去的一家四口,那天晚上,居然在王府井的地下通道里,睡了一宿。
但是真正的行者,不仅不害怕生活上的窘迫,也不害怕精神上的孤单。
没人认可,他们就一家一家高校去展现,收入微薄,他们就挤在1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去聋哑学校,一边教孩子们,一边观察他们的神情动作。
终于,王德顺的作品,在德国科隆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哑剧节上大获成功。
此后,王德顺一家的演出渐渐多了起来,而这一演,又是十年。
其间他们居无定所,甚至被称为“东方吉卜赛”,但王德顺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业追求。
到了1993年,57岁的王德顺再次开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哑剧表演:活雕塑。
这,又是一条新的孤独之路。
还记得那天,他去中国美术馆看“法国罗丹艺术大展”。
一边看展,一边观察观众们的反应。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姑娘,站在罗丹雕塑面前看了40分钟。
他突然意识到,或许,活雕塑的时代也要到了。
为了让活雕塑呈现出最佳的表演效果,王德顺先是走进了健身房,开启了自己的健身事业,每天二到三小时,从未间断。
所以,在他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古希腊雕塑般的身形。
然后,是练习呼吸。
为了不让他的雕塑在舞台上呼吸,他竟然练出了用后背呼吸的奇迹。
也难怪,第一次演出就大获成功,甚至还被载入了《图片中国百年史》。
不再预设,就可以扭转社会时钟
王德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爆火,是那场时装秀。
2015年3月25日,北京798艺术区的T台上,一道银白色的身影划破了时尚界的常规想象。
79岁的王德顺赤裸上身,肌肉线条如同雕刻作品,雪白须发在聚光灯下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
而他走起路来,也是大步流星,如同少年英雄一般。
很多人感慨,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
在这个时代,人人身上都背着一个社会时钟的枷锁。
18岁,考大学;
22岁,考研;
25岁,恋爱,结婚;
28岁,生子;
30岁,买车、买房;
35岁,如果没有晋升到管理层,就要面临着裁员的风险……
但是,王德顺却从来没有把自己框死。
在很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时候,他开启了新的人生。
44岁时,他去学了英语;
49岁时,他开始研究造型哑剧,做起了老北漂;
50岁时,他开始健身;
57岁时,他创造了“活雕塑”;
70岁时,他练出了腹肌;
78岁时,他学会了重型摩托;
79岁时,他走上了T台;
85岁时,他去学了开飞机。
今年,89岁,他依然活跃,配音、演戏、创造着人生无数新的可能……
他说,该逼自己的时候,千万不要对自己手软,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
当然,其间也遇到过困难,遇到过质疑。
但是,王德顺却从来不自我设限。
他一边精进自己,一边等待时机。
记得有一场戏,他需要开着重型摩托在片场转一圈。
一开始,并没出现什么状况,但一脚油门踩下去,他没控制住机车,直接冲着摄像机。
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把车推出去,自己则朝着另一个方向飞了出去。
即使狠狠摔了一跤,但他起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先把这个镜头拍完。”
庆幸的是,除了轻微的擦伤,身体没一点儿问题。
似乎,他总是带着一种亡命徒般的孤勇,去把人生做到极致。
这不,85岁时,他又为了完成儿时的梦,而学起了开飞机。
当然,此时的他,记忆力已经跟不上年轻人了,别人一个晚上能背下的资料,他需要花个四五天,甚至更长。
但即使这样,他也逼着自己在3个月内学会了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气象学还有飞行实操技能。
似乎,只要他想做的事儿,就没有完成不了的。时间不是他的对手,周遭的眼光亦不会成为他的桎梏。
肉身即道场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有个好的身体。
对于王德顺而言,与死神交过几次手,他更知道健康的意义。
所以,对他而言,肉身即道场。
不像普通老年人,把看电视和打麻将作为休闲方式。
王德顺经年累月,坚持健身,坚持游泳,坚持学习新的技能。
虽然一开始走进健身房,是为了能够构建完美的“活雕塑”。
但运动,却在意料之外,给他带来了新的机会。
那是2003年的某个清晨,65岁的王德顺站在马术俱乐部的沙场上。
当年轻骑手们用怜悯的目光打量这个“老年学员”时,他已经在脑海中将身体“
拆解
”成206块骨骼、600余块肌肉的精密仪器。
三年后,他在《天地英雄》片场策马挽弓的身影,让专业武行都为之侧目。
他也成功将“老不死的”这个刀手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隔一段时间,王德顺就会在全身镜前审视一下自己,哪个部位肥了,哪块肌肉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