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江阴  ·  刚刚,江苏多地下雪!江阴…… ·  12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春日旅行第一站,去看大地的“五线谱” ·  14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地方,是“万龙甲”照进现实景观了吗? ·  14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为什么一些成功人士不享受人生,熬夜加起班来比普通员工还凶?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0-12-07 20:59

正文

057


作者 l 九边

来源 l 九边 (ID:ertoumu893)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很多企业管理层、或者某个领域的大佬,明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缺钱、不缺地位,为什么天天还那么拼?

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个问题,同时给每个人一定的启发,推荐你认真阅读。


首先要说,这个话题多多少少有点伪科学,因为并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不享受人生天天加班。但确实也有很多人收入家产已经很高了,但依旧天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

而且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多余,毕竟大部分人没法随随便便成功,都是拼过来的,伤亡掉一批后,剩下的理所当然是很能吃苦的。

不过我今天显然不想只聊一般原因,咱们聊点别人说得不多的,也希望大家看完本文能有点启发。



01


虚妄的安全感



先说下我经历的一件事。


我早年的一个兄弟之前被互联网大厂给赶出来了。他跟我说在被赶出来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安全”。

项目按部就班地在做,该干啥干啥,突然有一天收到消息,说是产品线裁掉了,他们这些人全被合并到另一条产线去了,然后问题就在这个“合并”上。

合并后所有员工到了另一条产线都要重新安排岗位,对于那些基层干编码的小伙伴来说,这个事本身不是问题,在哪干都是干,无非是换个坑。最倒霉的就是我兄弟他们这种中层干部。

众所周知,大厂里啥都缺,但是唯独不缺领导,领导比公司的盆栽都多。

所以他们这些领导到了另一条产线就比较尴尬,既没法让他们继续当领导(毕竟人家又不缺领导),也没法安排他们去编码,毕竟这些做管理的多年不写代码,编码水平跟个大学生差不多,而且让他们熬夜修bug他们心态也不太好。

不只这个问题,他们管理层工资要比基层高得多,公司不可能让他们拿着这么高工资去做编码的工作。

这就尴尬了,后来公司经过严肃讨论,给了他们两条路:

如果不降级,就去海外帮公司去开疆扩土,扩展业务,比较艰苦,要离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建议优先选择。

要不就降级,去做基层员工,收入大幅削减,从基层干起,将来有管理岗优先提拔他(大厂里专用话术,跟每个人都说你在你们这个层级里算靠前的,下次优先考虑你),并且相信他的能力在新的岗位上很快就会有突破,blablabla。

我这个兄弟觉得气不过,既不想去海外(一把年纪了),又接受不了再回去写代码,就辞职了。辞职之后正经慌了一段时间,后来去另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带团队了,收入少了一些。

前段时间约饭他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美国那边很多程序员故意不升级也不涨工资,中国人趋之若鹜的“管理层”,他们死活不去,主要是因为公司出了问题,第一批裁的就是工资高产出不明的管理层。

而且管理层往往没有技术防身,被赶出来慌得一批。他以前没懂这事,现在突然明白了。

第二件事是他早年有个机会去创业公司,但是觉得创业公司不太安全,随时有可能倒掉,缺乏安全感,不如去大厂稳定。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大厂的岗位并不是稳定,而是他作为一颗螺丝钉,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自己因为无知而充满安全感。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存在一个“虚幻的安全感”,觉得自己呆在一个安全港里,公司不会倒闭,岗位不会裁撤,市场非常稳定,每天起来都跟昨天差不多。

真实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嘛,最起码一点,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公司在市场这个大海里就跟一叶扁舟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样。

只是站在甲板上的船长能看到全景,并且知道明天可能是什么天气。他慌得要死,每天都觉得无比凶险,可是下边的人反倒是充满安全感。

这个意义上讲,站得越高,看得越全,越慌越痛苦。

因为不止要关心业务怎么样,还要关心到期的债务怎么办,投放的广告有没有效果,是不是有强有力竞争公司出现,剩下的现金还能撑多久,以及政策变化等等,把这些事都考虑进去,基本没人能安心睡得着。

恐惧比其他所有动机都能让人充满动机。

很多老板看着非常光鲜,其实他们绝大部分都在踩钢丝,一步出错,几十年的积累都打水漂,这种事这两年估计大家也都看多了。

大部分老板的钱都是账面上的,张三欠我两个亿,我欠李四一个亿,他俩对冲下,我有一亿资产。

如果碰上今年这种百年一遇的大疫情,可能张三倒闭了,我就从资产一亿变成负债一亿了。好多老板今年一夜成“负翁”,就是这个问题。

反倒是“二代”们普遍过得非常爽,他们跟基层员工有点像,看不到全局,有种虚妄的安全感,“一代”们往往兢兢业业,加班加点。



02


所有生意都是一时的



这句话我听了很多年,一直不太明白,因为那些持续百年的企业有的是,为啥说生意都是一时的呢?


看得多了慢慢就明白了。


确实是有些企业做了很多很多年,不过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诺基亚这个公司到现在已经搞了一百五十年了吧,以前是砍树的,后来造纸,橡胶制品,电缆,化工等等,再后来做手机,搞通信,还有其他副业,副业跟主业之间变来变去。


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公司都是一艘“特修斯之船”,开出港之后没几天,修修补补,就不再是以前那艘了。


腾讯、阿里他们那些公司也一样,其实一直都在变来变去。


前段时间跟一个阿里做预研的小伙伴聊了下,他说 大公司没有“聚焦核心业务”的,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核心业务能持续多久。


大家都是不断地开拓新战线,在各个方向上突破,哪个有进展算哪个 ,每年浪费掉的钱不计其数,收购小公司,开发新产品,并且随时准备变换赛道,或者脚踏好几条赛道。


如果天天关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迟早被不知道哪窜出来的竞争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这个就很有点像“蜂群算法”了。


蜜蜂们智商是负的,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笨办法来搞定一些高难度操作。比如怎样找到远处的花,他们常见的一个套路就是四处出击,哪只蜜蜂找到资源算哪个,然后大家一拥而上。


大厂也一样,同时上马一百个项目,哪个成了算哪个。反正要不断地探索调整,没啥是不变的。


如果你不变,群众的口味是刁钻的,一旦出现竞品,可能瞬间就抛弃你。 正如大家目睹诺基亚身上发生的事一样。


对应在我国这些年发生的事,也太明显了。


这几年大佬们的沉浮跟过江的鲤鱼一样,谁要是处在风口上,谁都着急得一批,都想赶在这波机遇退潮之前把钱都赚了,别说“996”了,“007”都不是问题。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赚到钱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赚钱的本质是信息差”,一旦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了,你就别想赚这个钱了。


所以大家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不急嘛。




03


时间感不一样



大佬和普通人同样是开展工作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心态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工作性质就不一样。

说这个之前,咱们先说个别的事。

现在有个新兴的学科,大学里不教,但是在游戏产业界却非常时髦,专门研究什么样的机制可以让人玩游戏就跟吸毒那么上瘾,好像叫什么“非物质成瘾性研究”。

这玩意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游戏宅男们都知道,类似《文明6》这样的游戏本来只想再玩一局来着,但是转眼就是一个通宵。

我过年那段时间因为疫情在家上班,下载了两个游戏,《缺氧》和《这是我们的战争》,差点玩暴毙。尤其那个破《缺氧》,甚至拿个本子在那里算来算去,玩游戏都玩出来了高考的体验。

最奇葩的是我同事。

他手底下有个小伙伴晚上熬夜玩《缺氧》进医院了,他很不理解,觉得他小弟大老爷们一点都不成熟,就也去试玩了下。

结果有两周每天晚上玩到两三点,熬夜研究布水管子不好好带小孩倒垃圾遛狗,被他媳妇暴打,家庭都差点破裂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尝试下,这类游戏非常挑人,可能都玩不进去,一旦进去了,跟钓鱼、吸毒没啥区别。

为啥这些游戏这么厉害呢?

道理也不复杂,他们仔细研究了人类底层固件里的基本逻辑,做出来的东西专门直接刺激人体内那些成瘾按钮。

比如人类本身对短期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甚至网文,都要“千字小高潮”,也就是说网文行业里每一千字,就得搞个刺激玩意出来,不然纯粹的平铺直叙没人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