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原因,2009年底开了股票帐户,懵懵懂懂地就进了股市,做了一棵小韭菜,如今已十年有余,十年间的炒股经历有喜也有忧。
看K线炒股。
刚入股市,随便看了几本书,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什么炒股要看基本面、技术面,要熟悉各种K线图等等,知道这些就以为知道了炒股的关键,然后就迫不及待地买啊卖啊,频繁的交易,结果可想而知,亏的一塌糊涂,虽然有赚的,但还是盈少亏多。
听消息炒股。
然后,就是听各种消息炒股。
网上有荐股的QQ群,说某只股票有内部消息要涨了(当时也没过脑子,现在想想,既是内部消息,你是咋知道的?
),马上冲进去,结果还是被套,然后就是割肉,再买,如此反复。
盲目解套。
那时多数情况下都是追涨杀跌,还有自称股神的大师说,如果跌的多了可以再买,以降低成本,这样逐渐减少亏损,事实上如果没有选对股票,这样做的结果还是越套越深。
以上这些我想大多数初入股市的小韭菜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这也是小韭菜在股市难以赚钱而总是亏钱的原因吧。
2014年的时候,对股市彻底失去了信心,随他去吧,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看股票帐户,这样就到了2015年的4、5月份,阴差阳错的竟然经历了一次大牛市,5月底的时候吧,以前进的几只股票有的盈利大致了200%,就觉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卖掉撤出了。
也是巧了,6月份股灾来了,我也逃过一劫。
这次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也不是我有什么经验,只能说是运气好。
2015年10月份又再次进入股市。
在这期间又遇到了熔断、贸易战等事件,还是亏的一塌糊涂,帐户再次缩水50%。
从2018年10月份吧,关注了长线投资社群公众号,也关注了其他一些公众号,慢慢的理解了不同的投资模式,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这一年来也有一些盈利了。
其实很多股民从来不会去细细思考这个问题,总想着一夜暴富。
炒股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利,准确地说,是为了获取超额的利润,但前提是我们要先规避大的风险,然后再以较小的风险获得相对较大的收益,而不是每次只靠运气。
有人说,炒股炒的是银子,最终发现银子真的越来越少;
有人说,炒股炒的是心态,最终发现心态只是越来越坏。
有人说炒股炒的是运气,最终发现从来就没走过运。
炒股票不是炒图形,也不是炒均线,更不是炒技术指标,炒股票炒的是价值、成长、资金、业绩、预期、政策、题材概念,还有就是有时股价会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股民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到了成长性较好,业绩突出,有政策支持的高成长的强势股。
股票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行,这是我们选择股票的重要依据。
先选行业,再选个股。
在上涨时,哪个板块先启动;
在下跌时,哪个板块最抗跌。
选股以后,长期关注,淘汰不稳定的股票,建立自己的自选股票池,各个行业都有,但不是各行业都要去买,而是要观察市场情绪在哪里?
资金在哪些板块之间流动,这样你就可以判断哪些可以买入,哪些可以卖出。
这个公式揭示了股票投资盈利的奥秘:
企业股价的上涨要么来自企业利润的提升,要么来自市场估值的波动。
这也告诉我们选择股票的方向:
一、选择两种企业:要么行业唯一,要么行业第一。
二、选择两种赛道:
(1)是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比如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
(2)是改变世界的科技应用。
比如最近的新能源汽车、5G应用、云教育等。
因此,需要投资者修炼的两种能力:
EPS是商业判断力。
更多的是研究企业的基本面。
PE是洞察人性的能力,也可说是市场情绪的一种判断,是心理层面的修炼。
所以,投资的本质: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股权,是价值投资。
开始之前一定要制定好交易的计划,按照计划进行交易。
这是很多人都不太在意、难以执行的,甚至有的干脆就没有计划,还是听消息抄作业。
陶博士说的选对股买对时机,确实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选对股了但没有买对时机,照样会功败垂成。
启动点、口袋支点是最好的介入点,如果不成,首次10日、20日、50日都是买点,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买入之前要设置好止盈、止损点,严格执行纪律。
买错了及时止损。
所以制定好交易计划,执行是盈利的保证。
模式是我们在资本市场里生存的根本保证,一套好的模式一定是经过,撕心裂肺绝望的血泪史换来的,然后慢慢的融入到你的血液里,伴随你整个交易生涯,形成你自己独一无二交易模式。
2018年10月开始关注陶博士的公众号,后来又陆续关注了三个傻瓜学炒股、孥孥的大树、天山龙江长线投资社群、利文斯顿、雷恩周等。
他们都有各自的盈利模式,股市分析方法,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已稳定的模式,这也是我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但是我觉得做长线投资还是比较适合我的。
谢博士,我是一名从教三十年的教师,现在在家没事,也就是看看书,炒炒股。
当然,我没有大资金,只是小资金在里面边学边炒,我以前对炒股的认识有点片面,总觉得炒股就是赌博,就是投机,所以就是小资金炒股,小赌怡情嘛。
现在我觉得炒股也是投资,但我确实没有系统的投资理论知识,可以说之前没有任何基础,但我还是希望能在群里跟着博士跟着大家学习、研究,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