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非金融类信用债发行量和净增量相比2023年同期均实现正增长,央企和地方国企贡献主要净增,城投为负。我们认为2025年非金融类信用债供给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两点,一是城投融资政策,二是债券融资成本优势。2024年银行次级债券发行量和净增量同比分别增长73%和28%,均处于近年同期高位。我们认为2025年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望提升,二永债和TLAC债券净供给压力仍较小;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有一定发行需求。
非金融类:央企下降地方国企增长,发行久期略下行
2024年回顾:2024年非金融类信用债发行量和净增量相比2023年同期均实现正增长,截至10月末发行量和净增量分别为114226亿元和14470亿元,同比增长3.67%和41.86%。从月度净增来看,净增量集中于1-7月,与收益率走势、融资成本优势有关,2024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较贷款利率更大,相比之下债券融资成本优势凸显。
从企业性质来看,央企和地方国企贡献主要净增,央企在低融资成本环境下增加债券融资且拉长期限所致,而地方国企增长可能一定程度上用于补充城投的融资需求。分行业来看,城投下降绝对量最大,类城投和公用事业类贡献多数净增,多元金融、综合投资、基建设施和电力行业净增量均超过2000亿元,高速公路、化工、贸易和租赁行业净增量也超过500亿元,以上行业贡献超过八成净增量。城投由于借新还旧政策净增为负,非城投类的地方国企融资需求相对上升。分期限来看,2024年净增量集中于5年及以上,5-10年贡献占比最高、10年及以上其次,5年以下贡献负净增。长期限发行量占比提升与绝对收益率低、期限利差明显收窄有关。分评级来看,无论是外部评级还是隐含评级,总体来看高等级净增贡献较大且同比上升幅度较大。
2025年展望:我们认为2025年非金融类信用债供给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两点,一是城投融资政策,二是债券融资成本优势。城投融资政策方面,从历史化债期间看,城投债券融资政策难以大幅放松。1)2015-2018年第一轮债务置换期间,出台较多债券融资严监管文件,也有部分放松措施但均未超越43号文底线。2)2020年底-2022年6月,以及2023年下半年一揽子化债以来,伴随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城投平台债券融资受到限制。因此本轮化债规模的加大可能意味着城投融资政策难以大幅放松。此外,城投名义上退平台并不必然导致突破债券融资限制。化债过程中的提前偿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城投债净融资减少,但这方面预计影响不大。
融资成本优势方面,2024年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快于贷款利率,引起央企净增量增长。2025年降息背景下,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速度能否维持,是决定信用债相对贷款是否具备融资成本优势的重要因素。我们预计信用债相比贷款或仍具备一定融资成本优势,但可能不及今年上半年。期限结构上,收益率曲线由牛平转为牛陡,加上投资者更愿意持有短期债券,预计供给边际上向3年以内集中。
总体而言,我们判断,在地方化债背景下,历史经验显示城投债券融资政策或难有大幅放松,城投即使退平台距离满足债券新增融资需求亦仍有差距,预计2025年城投债券净增仍将维持0附近,非金融信用债净增仍集中于央国企的贷款替代需求,地方国企由于对城投融资的替代效应供给可能边际有所抬升。债券仍有一定融资成本优势但可能不及2024年上半年,我们预计2025年信用债净增1.5-2万亿元左右,与2024年净增量接近,高于2023年。考虑到债市由牛平转向牛陡,2024年净增集中于中长期信用债的格局可能边际减弱,或更多向3年以内集中。
金融类:大行供给下行,利率敏感度增强
2024年回顾:2024年前10月银行次级债券分别发行和净增1.6万亿元和70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28%,均处于近年同期高位。其中二级资本债净增量同比增长32%至4346亿元,永续债由于首次进入赎回期,净增量同比下降58%至942亿元。供给结构看,不同于往年贡献银行二永债几乎全部净增,2024年前10月国有大行对银行二级资本债净增的贡献仅54%、永续债净增转负,股份行、城商行净增占比明显上升。供给节奏看,不同于往年供给节奏偏刚性,2024年前10月银行二永债供给呈现利率敏感性,向收益率下行或较低时期集中、在季末融资成本偏高时期回落。
2025年展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施行后,银行整体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明显下行、低于资本净额增速,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其中大行信用风险资产增速回落幅度更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更为明显,这也许是大行今年以来对二永债的需求不再刚性的主要原因,供给占比有所下降,时序上明显集中于融资成本较低的前7月。
我们认为,2025年贷款增速下行,并且结构上有望调整到以风险权重相对较低的利率债、政府有关债务为主,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仍较低,而息差收缩幅度减小、不良维持低位前提下利润将保持稳定以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加上可能的政府注资,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望提升,二永债和TLAC债券净供给压力仍较小,使得RWA增速不因宽信用引发超预期明显增长的情形下,2025年银行资本债券供给整体可能较2024年边际下降。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远期有望受益于高级法实施的扩大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但2025年可能难以大规模推进,我们预计仍有一定发行需求,尤其是部分资本压力相对较大的股份行和城商行,具体发行规模还取决于融资成本及市场风险偏好接受度等。
总量不低城投为负,央国企产业债为主
2024年非金融类信用债发行量和净增量相比2023年同期均实现正增长,截至10月末发行量和净增量分别为114226亿元和14470亿元,同比增长3.67%和41.86%。
从月度净增来看,净增量集中于1-7月,与收益率走势、融资成本优势有关。8-9月净增量受到债券市场调整而下降,10月有所恢复。从融资成本比价角度来看,2022年四季度末3年期AA债券收益率/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接近1,2023年末下行至0.85附近,2024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较贷款利率更大,比值进一步下行,2024年二季度末降至0.64,相比之下债券融资成本优势凸显,而8月以来,随着收益率的调整以及贷款降息的因素,该比值有所反弹,2024年三季度末小幅回升至0.65。
从企业性质来看,央企和地方国企贡献主要净增。2024年央企、地方国企、城投和非国企净增量分别为6842亿元、8882亿元、-1271亿元和16亿元,相比2023年分别为增长12748亿元、增长4331亿元、下降11676亿元和增长1965亿元,央企同比增长绝对值最大,城投下降绝对量最大。我们认为央企债券融资大幅增长,是由于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特别是长期限信用债利差压缩,央国企在低融资成本环境下增加债券融资且拉长期限所致。而地方国企增长可能一定程度上用于补充城投的融资需求。
分行业来看,类城投和公用事业类贡献多数净增。多元金融、综合投资、基建设施和电力行业净增量均超过2000亿元,高速公路、化工、贸易和租赁行业净增量也超过500亿元,以上行业贡献超过八成净增量。相较于2023年,电力、综合投资、基建设施和多元金融净增增幅分别为4801亿元、2440亿元、1610亿元和1485亿元,石油、煤炭、化工、钢铁、高速公路、贸易和机械设备增幅也超过500亿元。净增增长较多的行业中有不少是“类城投”行业,而城投由于借新还旧政策净增为负,非城投类的地方国企融资需求相对上升。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3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发期限拉长,长期限净增占比上升
分期限来看,2024年净增量集中于5年及以上,发行占比达31%。2024年1年以内、1-3年、3-5年、5-10年和10年及以上净增量分别为-829亿元、-6809亿元、-1808亿元、16579亿元和7337亿元,5-10年贡献占比最高、10年及以上其次,5年以下贡献负净增,相较于2023年,5-10年净增量增长绝对量最大,1-3年下降最大。可以看到2024年以来平均发行期限明显上升,8-10月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2023年月均期限。
长期限发行量占比提升与绝对收益率低、期限利差明显收窄有关。从历史数据来看,2011-2012年期限利差压缩,5年及以上净增量及占比相比此前年份有所上升;2016年信用债绝对收益率低且期限利差压缩,虽然5年及以上净增未明显上升,但发行量出现一定增长;2018-2023年随着理财净值转型的持续推进,信用债期限利差一直处于相对高位,特别是2019年及以后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加强了对短久期债券需求,5年及以上信用债发行及净增占比均下滑,直到2023年末开始期限利差大幅压缩,绝对收益率走低,长期限信用债市场关注度及需求上升,5年及以上信用债发行及净增明显增长。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高等级净增贡献上升
分外部评级来看,2024年AAA、AA+和AA及以下(含无评级)净增量分别为14449亿元、3153亿元和-3133亿元,相较于2023年分别变化+15762亿元、-5913亿元和-2481亿元,AAA评级贡献主要净增量且相比2023年增幅较大。分隐含评级来看,2024年AAA档、AA+档、AA、AA(2)和AA-及以下档[1]净增量分别为3688亿元、6410亿元、3921亿元、369亿元和-1366亿元,相较于2023年分别变化+10571亿元、+2844亿元、-1395亿元、-8004亿元和+2162亿元,AAA档同比增长绝对值最大、AA+档其次,AA-及以下档同比实现少减,AA(2)下降绝对量最大、AA其次。总体来看,高等级净增贡献较大且同比上升幅度较大。从融资成本比价角度来看,高等级主体在融资渠道选择上更具有优势,更能增加低成本融资。隐含AA及AA(2)净增下降可能和城投净增下降有关,而隐含AA-及以下档净增转正,我们认为或与一揽子化债后投资者对于城投债的风险偏好提升和到期量下降有关。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认为,2025年非金融类信用债供给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两方面,一是城投融资政策,二是债券融资成本优势。
(1) 城投融资政策
从历史化债期间看,城投债券融资政策难以大幅放松。例如:
1) 2015-2018年第一轮债务置换期间,出台较多债券融资严监管文件,也有部分放松措施但均未超越43号文底线。为贯彻落实43号文精神,2014年12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工作的通知》[2],总体原则是不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募投项目应为具有经营性现金流的非公益性项目,明确规定要参考审计署、银监会以及财政部的融资平台名单,并以此进行排除。协会要求发行人应提供由当地政府出具的说明性文件,说明发行人涉及的存量及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分类情况,且明确发行人新发债券不会增加政府债务规模、政府不以财政资金直接偿还债券,并附同级审计部门意见。由于相关说明和意见的提供比较复杂,所需流程较长,涉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人发债实际上受到了限制。此外,2015年1月证监会出台《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3],明确提到办法规定的发行人不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上交所在审核实践中,对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企业申请发行公司债券,暂按以下标准执行:一是发行人被列入中国银监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的,不得发行公司债券;二是发行人属于退出平台类,或者涉及土地开发、政府项目代建等相关业务的,其报告期来自所属地方政府的收入和现金流占比不得均超过50%,但募集资金用于省级保障房的除外[4]。2015年4月,证券业协会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纳入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承接负面清单[5]。2016年9月,上交所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甄别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双50%”调整为“单50%”[6],进一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当然,除前述债券融资收紧的政策外,期间实际也有部分债券融资放松性政策,例如2015年5月发改委《关于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1327号文)[7]降低城投企业债发行门槛,背后的内在逻辑为部分准政府债务不能全部纳入预算的补偿性措施,但所有放松均未超越43号文底线。由于监管的趋严,2015年发行净增较2014年有所下降,尤其是上半年。
2) 2020年底-2022年6月,以及2023年下半年一揽子化债以来,伴随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城投平台债券融资受到限制。2021年开始,城投的再融资政策再次收紧。但是此轮的收紧体现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下,对城投平台融资进行分类监管。债券方面,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均对发行人实施分类监管,部分类型城投发债只能借新还旧,募集资金用途会有所管控。交易所债券审核新规对低等级和资产规模较小的城投公司发债审慎性要求增多。贷款方面,银保监会15号文等政策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和流贷性质融资均有规范。而债券和流动资金贷款刚好是2018年以来城投融资的主要新增渠道,体现了政策严控新增的思路。政策目标仍是“防风险”,因此允许借新还旧是基本原则。但由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对于部分地区部分平台,融资收紧程度远大于政策要求。此外,2023年下半年进入一揽子化债阶段,对地方国企进行三分类管控,城投类债券严格实施借新还旧,导致2023年后两月和2024年至今城投债净增均为负。
我们认为以上几轮化债期间债券融资管控偏紧的历史经验均较为典型,因此本轮化债规模的加大可能意味着城投融资政策难以大幅放松。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此外,城投名义上退平台并不必然导致突破债券融资限制。伴随隐性债务清零,逐步会有更多城投平台满足隐性债务已清零但经营性金融债务尚有存续,且已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完成市场化转型的有关规定,在征得三分之二金融债权人同意后,可申请退出融资平台名单。但城投实质转型短期快速推进有一定难度,名义上的退平台并不能满足债券监管部门的标准,因此并不意味着退平台后可以直接带来较多的债券新增供给。
化债过程中的提前偿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城投债净融资减少,但预计影响不大。化债资金到位后,城投提前兑付行为或更加频繁。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2017、2018、2023年四季度条款外提前兑付金额显著放量,分别为1332亿元、2052亿元和793亿元,此外2021年也曾经历提前兑付小高峰、提前兑付金额合计525亿元。提前偿还可能导致城投资产净融资减少,不过从历史数据看,几轮提前偿还的债券体量和占当年城投发行规模的比例均较低,预计提前偿还对城投总供给的影响不大。本轮来看,2024年10月和11月上半月提前兑付债券支数分别为19支和5支,金额分别为56亿元和1.5亿元,其中11月上半月较少主因大部分案例仍处于未表决阶段、如果仅从公告拟提前兑付的案例来看,已同比多于10月上半月。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企业预警通,中金公司研究部
(2) 融资成本优势
信用债相比贷款或仍具备一定融资成本优势,但可能不及今年上半年。2024年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快于贷款利率,引起央企净增增长。2025年降息背景下,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速度能否维持,是决定信用债相对贷款是否具备融资成本优势的重要因素。根据中金固收团队利率组观点[8],预计到2025年年底,1年期存单利率会降至1.0%-1.3%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7%-1.9%水平,在此情境下信用债收益率跟随利率债亦有下行空间。不过伴随降息,信用债相比贷款的融资成本可能仍有一定优势、但不及2024年上半年。因此我们预计2025年信用债供给热度略低于2024年1-7月、但高于8-10月水平。
期限结构上,收益率曲线由牛平转为牛陡,加上投资者更愿意持有短期债券,预计供给边际上向3年以内集中。根据中金固收团队利率组观点,债券牛市格局未变,牛平逻辑转向牛陡逻辑,短端利率降幅会大于长端利率。在此情境下短期债券的融资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对发行人更有吸引力,此外投资者端也更愿意持有短期债券,因此我们预计2024年净增集中于中长期信用债的格局可能边际减弱,或更多向3年以内集中。
(3) 结论
我们认为,在地方化债背景下,历史经验显示城投债券融资政策或难有大幅放松,城投即使退平台距离满足债券新增融资需求亦仍有差距,预计2025年城投债券净增仍将维持0附近,非金融信用债净增仍集中于央国企的贷款替代需求,地方国企由于对城投融资的替代效应供给可能边际有所抬升。债券仍有一定融资成本优势但可能不及2024年上半年,预计2025年信用债净增1.5-2万亿元左右,与2024年净增量接近,高于2023年。考虑到债市由牛平转向牛陡,2024年净增集中于中长期信用债的格局可能边际减弱,或更多向3年以内集中。
银行资本债发行及净增处于近年高位
2024年前10月银行次级债券分别发行和净增1.6万亿元和70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28%,均处于近年同期高位。2024年以来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发行量高于去年同期,处于近年高位,前10月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量分别达8679和54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143%;此外今年5月TLAC非资本债券正式落地,目前合计发行1800亿元,对银行资本债发行形成补充。净增方面,前10月银行二级资本债净增量达4346亿元,同比增长32%,亦达近年高位;银行永续债今年首次进入赎回期,前10月到期量达4550亿元,发行增长不及到期,净增量同比大幅下降58%至942亿元,处近年低位。今年以来尽管银行仍面临息差及盈利积累压力,但受益于贷款及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明显放缓,同时股权融资对核心一级资本增速形成支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小幅上升,其他资本补充压力略有缓解,实际供给动力主要来自永续到期替换和TLAC监管达标。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加权资产、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同比增速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注:数据截至2024Q2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Q2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4年银行二永债供给中国有大行占比显著下降
不同于往年贡献银行二永债几乎全部净增,2024年前10月国有大行对银行二级资本债净增的贡献仅54%、永续债净增转负,股份行、城商行净增占比明显上升。2024年以来国有大行二永债发行有所放缓,股份行、城商行二永债发行快速放量,对全部银行二永债发行的贡献明显上升,叠加到期量主要来自前期发行较多的国有大行,银行二永债净增中国有大行占比显著下降。2024年前10月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二级资本债净增量分别为2360、1350、592亿元,永续债净增量分别为-300、260、737亿元,国有大行对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净增的贡献分别从2023年的109%和59%降至54%和-32%,而股份行二级资本债净增由负转正、城商行永续债净增占比跃升至78%的首位。国有大行二永债供给放缓与前期提前布局TLAC监管达标、资本新规下风险加权资产大幅节约有关,目前资本补充压力明显降低;股份行与城商行二永债供给加速则与资产质量弱化、信用成本上升、盈利积累下降有关,股份行与城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其他资本补充压力相对较大,而今年以来外部融资环境改善和融资成本下降为其发行资本补充工具提供了条件。
注:2024年数据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数据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数据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4年数据截至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9:近年各类型发债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营业收入
银行二永债供给节奏开始呈现利率敏感性
不同于往年供给节奏偏刚性,2024年前10月银行二永债供给呈现利率敏感性,向收益率下行或较低时期集中、在季末融资成本偏高时期回落。2024年以来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集中在2、4、7、8月,银行永续债发行集中在6-8月,除8月外均为收益率快速下行期,8月二永债收益率虽随市场波动出现回调,但仍处于年内收益率最低区间。银行二级资本债净增在发行带动下也集中在2、4、7、8月,而银行永续债由于6-9月进入集中赎回期,净增节奏与发行并不一致,3-6月净增较多,1、7、9月则出现明显融资净流出。与往年供给节奏对比看,我们注意到今年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与净增在各季末均出现明显回落,或与季末资金面偏紧、融资成本偏高有关。年内TLAC非资本债券供给节奏较慢且时点较为集中,中行、工行于5月中分别发行400亿元TLAC债券,建行、农行于8月末分别发行500亿元TLAC债券。银行二永债供给向收益率下行或较低时期集中、在季末融资成本偏高时期回落,反映出银行对于融资成本的敏感度提升、融资刚性有所减弱。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5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5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5年展望:大行供给延续下降,股份行和城商行仍有需求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9]施行后,银行整体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明显下行、低于资本净额增速,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2023年11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出台,自202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管理办法下,在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权重法中,地方一般债券、居住用地房地产风险暴露、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次级债权等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下调。新的管理办法施行后,商业银行2024年一季度以来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下降、资本充足率上升。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数据,2024年一季度、二季度风险加权资产分别同比增长5.98%和4.27%,是2015年以来最低,且远远低于此前平均11%的水平,明显高于信贷增速的下行速度;净利润在息差水平下降的影响下增速明显回落到0.5%左右,核心一级资本增速同比增长8.5-9%,相对应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上升,2024年一季度、二季度分别达到10.77%和10.74%,较2023年同期上升0.26和0.46个百分点,二季度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超过过去十年中的任意一个二季度。
大行信用风险资产增速回落幅度更大,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更多。我们以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披露的加权风险资产和各级资本平均后再计算同比和比率水平,2024年二季度加权风险资产同比增长2.37%、低于所有商业银行增速,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同比增长8.65%、与所有银行平均水平接近,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12.31%、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明显超过所有商业银行水平。大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更多主要由于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大幅下降,与其他银行不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风险加权资产永久底线由80%下调至72.5%,同样有利于信用风险资产增速的回落,四大行2024年二季度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几乎都在3%以内,其中建行还略有下行。
这也许是大行今年以来对二永债的需求不再刚性的主要原因,供给占比有所下降,并且集中于融资成本较低的前7月。2024年截至11月14日,银行二永债发行14870.5亿元、到期9503亿元、净增量5367.5亿元,其中大行7460亿元、到期5400亿元、净增量2060亿元,加上1800亿元TLAC债券后合计净增量3860亿元,大行今年对银行次级类债券的贡献度有明显下降。分节奏看,大行上半年二永债合计发行4560亿元、净增量2360亿元,下半年发行2900亿元、净增-300亿元,主要是永续债净增为-1200亿元,TLAC债券5月发行800亿元、8月发行1000亿元,下半年开始大行发行节奏明显变慢,这其中当然有市场调整因素影响,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大行不缺资本和息差缩窄后承债成本考量因素上升的主动选择收缩二永债发行。从批文来看,截至2024年11月14日,六家大行在手二永债批文还有4740亿元,TLAC债券批文还有2600亿元,额度充分。
图表36: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加权资产、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同比增速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注:数据截至2024Q2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Q2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Q2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9:六大行加权风险资产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
注:数据截至2024Q2
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4日
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4日
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4日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认为2025年大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望提升,二永债和TLAC债券净供给压力较小:
► 2025年贷款增速下行,银行资产结构有望进一步调整到以利率债、政府有关债务等为主,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仍较低。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组观点[10],2024年以来社融和信贷增速震荡走低,反映了金融监管“挤水分”和实体经济需求偏弱,而包括普惠小微在内的部分资产业务定价无法有效平衡风险补偿,也影响了银行机构的新增投放意愿,预计2025年新增信贷规模略低于2024年,增速下降约1个百分点至约7.2%。结构上,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后一系列增量政策出台,财政发力意味着金融机构资产端提高利率债或政府相关债权,这类资产风险权重低于企业和居民端。使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较低水平。
► 息差收缩幅度减小,不良维持低位,利润保持稳定。2024年以来LPR下调后,存款挂牌利率也多跟随下行,双方差距和调整周期越加接近,即政策端的实质性对称降息成为首选,表现为存贷款利率大体以同频率、同幅度的方式进行调整,跟进节奏也更为紧凑,我们预计2025年息差同比降幅约在10bp以内,幅度低于2024年。而且,当前逆周期政策涉及城投债务、地产债务、普惠小微等敞口,预计城投债务不良生成率延续此前改善趋势并加大斜率,地产生成压力同比稳定或走低,预计2025年银行净不良生成率同比保持稳定,信用风险成本增速不会明显上升。
► 政府注资充实核心一级资本。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财政新闻发布会[11],财政部长蓝佛安介绍近期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其中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而言,如果RWA增速不出现超预期增长的话,2025年银行资本债券供给整体可能较2024年边际下降。分类型来看,
►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维持低位,同时息差收窄幅度减小、利润保持稳定以及可能的政府注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望进一步抬升,对二永债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不考虑注资的情形下,假设2025年加权风险资产同比增长7%、核心一级资本增长量等同于2024年,则2025年二季度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2.4%、较今年同期还能增长0.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假设每家再获得注资1000亿元、2000亿元的情形下,2025年二季度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2.95%和13.48%。在此背景下,大行今年下半年以来发行二永债动力减弱、该品种增量明显收缩的趋势大概率将延续到明年。
► 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虽有望受益于高级法实施的扩大,但2025年可能难以实现,预计发行需求仍存,尤其是部分资本压力相对较大的股份行和城商行。具体发行规模仍然取决于融资成本及市场风险偏好接受度等。
高级法扩大范围,股份制银行和头部城农商行符合申请条件。11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办法申请及验收规定》(下称“规定”)[12],按照银行资本新规划分为第一档的银行,经监管部门验收后可实施高级办法。第一档商业银行是指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商业银行: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5000亿元人民币(含)以上,境外债权债务余额300亿元人民币(含)以上且占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10%(含)以上。根据企业预警通统计,估计截至2023年年末,第一档商业银行61家,包含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33家城商行和10家农商行,基本囊括了比较重要的城农商行。所谓“高级法”,指的是银行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的两种具体方法之一,标准法下银行适用监管部分统一规定的风险权重或风险参数,高级法下银行适用内部模型来计量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高级法对银行自身管理、风险控制、系统建设等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最早列于2012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六家银行获准开始施行高级法。
根据招商银行的统计,高级法的实施的确有利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和资本的节约,按照1个百分点的节约推算,高级法的采用对符合要求的银行可节约近8000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其中12家股份行节约5000余亿元。六家已实施高级法的银行中,招商银行自2014年实施高级法以来同时披露高级法和权重法两种方法下的资本充足率数据,高级法的采用对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具体的,资本底线要求调整系数在并行期第一年(自验收通过当年12月31日起计算,即2015年)为95%,第二年(2016年)为90%,第三年(2017年)及以后为80%,2017年起至2023年高级法下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指标比权重法下高1-2.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指标高2.5-3.1个百分点,资本节约效果明显。其次,2023年银行资本新规出台后,资本底线要求由80%下调至72.5%,对资本节约效果更加明显。按照银行资本新规《附件21: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自通过验收当年12月31日起设置3年并行期,内部损失系数适用底线要求,并行期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内部损失乘数分别不低于0.9、0.8、0.725,资本节约效果会比目前已实施高级法的六家银行出现的更早。假设并行期第三年起高级法的采用能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个百分点,按照符合要求的12家股份行、33家城商行和10家农商行2023年年报数据计算,高级法的采用对核心一级资本的节约有7992.1亿元,其中12家股份行节约5171亿元。
不过申请周期较长,短期影响仍有限,预计2025年内相关银行仍有二永债发行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高级法对适用银行的基础建设要求较高,系统改造、自评、验收流程较长,短期内大规模通过验收的可能性比较低,对银行资本水平影响还比较有限,因此2025年股份行对二永债的需求仍存在。以2024年9月30日上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为基数,所有银行都达到监管资本要求,其中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成都银行、湖南银行、汉口银行、湖北银行、兰州银行、吉林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或资本充足率水平距离监管指标不到2%,对二永债需求可能比较高。10家大型农商行资本充足率指标优秀,补充资本的需求迫切程度不高。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企业预警通,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1] 不含无隐含评级债券
[2]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zq/gs/201412/t20141204_67232.html
[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43780.htm
[4]https://www.sse.com.cn/aboutus/mediacenter/conference/c/c_20160902_4173210.shtml
[5]https://www.sac.net.cn/tzgg/201504/t20150423_55699.html
[6]https://www.sse.com.cn/aboutus/mediacenter/conference/c/c_20160902_4173210.shtml
[7]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505/t20150527_963842.html
[8]https://www.research.cicc.com/zh_CN/report?id=354518&entrance_source=ReportList
[9] https://www.cbirc.gov.cn/cn/view/pages/rulesDetail.html?docId=1134197
[10] https://www.research.cicc.com/zh_CN/report?id=353929&entrance_source=ReportList
[11] 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410/t20241012_3945410.htm
[12] 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governmentDetail.html?docId=1184708&itemId=861&generaltype=1
本文摘自:2024年11月19日已经发布的《2025年信用债供给预测:供给难显著增长,利率敏感度高》
许 艳 分析员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30007 SFC CE Ref: BBP876
王瑞娟 分析员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5060003 SFC CE Ref:BSU042
雷文斓 分析员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070015
王若阳 分析员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3050006
袁文博 分析员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3060023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