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之争”,这是多少广为流传的好故事的绝妙开头,低调的安防企业也将在岁月长河中为人们上演这一出绝佳好戏。
在新的安防市场格局中,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门派:
海康、大华为代表的“传统派”;商汤、旷视为首的“革新派”;华为、阿里为榜的“平台派”。
他们每一“派”的战略打法都不尽相同。
海康、大华等传统安防巨头的打法重“边缘”,从上到下,保持软硬一体化优势。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曾说,将人工智能算力注入到边缘将是大势所趋。
边缘计算包含了边缘节点和边缘域功能,通过统一调度IPC、NVR等分散式的智能设备资源,在数据源头就近提供以视频为核心感知数据,实时预处理、存与传等服务,在提升业务敏捷性、实时性和系统可靠性同时,分摊海量数据给中心节点带来的并发压力。
转型期间,他们的优势在于渠道积累、海量数据以及全套产品解决方案。最重要是,他们对于客户的需求,理解的更为充分,而这也将保证他们对于技术工程化和稳定性会把握的更好。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不时地强调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以说明自己在新技术时代下并未被拉出差距。
商汤、旷视、地平线等AI独角兽的战略打法则从外向内,通过算法进击云端,通过芯片主攻IPC,从而布局中心控制系统,基于顶层设计做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在高速成长途中,AI创企们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扰与阻碍。
如果将安防业务谈得窄一些,其实可以理解为安装摄像头,然后将信息传输回来存储、分析的过程。
相比传统安防企业,AI公司的优势在于分析,在前端、存储等层面均处弱势。
同时,安防项目建设,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上,也就是前端建设,而后端的数据分析所占的资金配比5%都不到,
创业公司想要用5%的资源去撬动对手95%的市场,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另外,这些安防新人还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去积累不同场景下的设计、制造和部署经验。用某行业高管的话说,“我们前面几十年踩得坑、犯的错,他们一个都绕不过、躲不掉。”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毫无机会呢?当然不是。
安防业务大多面向政府等事业单位,AI创业公司想要在这个高门槛的赛道内活下去的最好办法在于学会“找朋友、谈合作”。
所以看到,包括商汤等公司在安防赛场的耕耘前期,会积极与阿里、新疆立昂、东方网力等公司接触,直接触及政府客户群体。
与此同时,他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会与传统安防企业相反,更多地强调工程化能力。
其实双方你来我往,暗自博弈比较容易理解,
如果在安防市场上,企业的技术能力是纵坐标,那么工程化能力就是横坐标,新老势力谁能够更先到达两条线的中点,谁就能更快寻求阶段性的胜利。
还有一派,可以称之为“平台派”。
包括华为、阿里等巨兽,他们进军安防的思路比较清晰,凭借比较深的行业渠道积累搭建自己的平台,去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打造更大的泛安防生态圈。
眼下,海康等传统视频监控厂商已经分摊了中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如果单从硬件角度出发去单维攻击,华为等厂商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双倍。
但如果从平台层弯道超车,兴许会对原有的安防格局造成强大的冲击力。
“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十字一出,足矣让多少此前活得憋屈的中小安防厂商长舒一口气,终于找到一颗大树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同时避免风吹雨淋。
从华为等厂商这边来看,他们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雄厚、顶层设计能力强、还有一定的客户关系基础;挑战则主要来源于对行业理解深度和产品覆盖广度不够。
当然,后续华为、阿里等企业的安防业务发展的如何,还需要看他们付出了多少精力。
毕竟,
安防对于海康、大华来说是生命;而对于华为、阿里来说,只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