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预告|“中国书法史论坛·书法史视域下的明清文 ... ·  2 天前  
叙拉古之惑  ·  “三墨”学说与楚国墨学 ·  1 周前  
叙拉古之惑  ·  “三墨”学说与楚国墨学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谁帮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9-11 17:49

正文

陈桥兵变



文|马茂军   摘编自《大宋名相赵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陈桥兵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也是最具戏剧性的一次兵变。成功在于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他并没有颠覆后周的政权,而是和平接收。所谓的戏剧性,则是兵变过程中上演的一幕幕,如黄袍加身、斩封丘官陈桥等,那样不可思议,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为后人津津乐道。

 

人们都说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场秀,是这样吗?作秀不假,赵匡胤也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的背后,还有一位为他出谋划策、精心安排的策划人,他就是后来独相十年的赵普。


赵普


史书上对赵普的评价是“习吏事、寡学术”的半吊子书生,他的才学并不出众,却能位居中国十大谋士之列,就是因为他具备出色的策划能力。

 

在他的出谋划策下,赵匡胤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将领,变为周世宗柴荣眼前的红人,位居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

 

在柴荣去世、7岁的小皇帝继位以后,朝野内外都明白现在处于主少国疑的不安定时期,赵匡胤想要推翻后周政权,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而且当时所处的五代十国时期,靠武力政变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如果这样做了,也就不能称之为史上最成功了。赵普究竟是如何为赵匡胤策划的呢?

 

第一步:掌握时机,获得调兵权


在周世宗的安排下,赵匡胤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如果要政变,手中没有兵怎么行。如何才能拿到兵权,只有制造突发事件。

 

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一,周世宗刚刚去世,国丧,这个年大家过得本来就很沉重。突然镇州(今河北正定)飞马来报,契丹大军入侵。大年初一的气氛骤然紧张了。过了一会儿,定州(今属河北)又来报,北汉契丹联军入侵了。敌人来势汹汹,军情十万火急!

 

符太后和宰相范质商议,派谁出征御敌?左看右看,没人合适。范质没办法,只能请求大将赵匡胤出征。赵匡胤还显得很勉强,但是表示愿意以国事为重,愿意统帅三军将士北上抗敌。就这样,军权主动送到了赵匡胤手上。第二天,几万大军就被赵匡胤带出了京城。

 

这次“契丹入侵”,后来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这就是赵普计谋的第一步,可谓兵行险着,成功的关键在于时间。赵普做了个关系着后周王朝生死存亡的局。

 

小皇帝刚刚继位,契丹大军入侵,又正直大年初一,政府不办公,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人员能坐下来慢慢讨论。一讨论一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破绽。


第二步:用道士制造舆论


赵匡胤率领数万大军出了爱景门,不紧不慢地来到三十里开外的陈桥驿,早早驻军休息。带兵打仗从不喝酒的赵匡胤叫来一壶老酒,一饮而尽。本来大军到了陈桥,赵匡胤应该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但是大醉的赵匡胤呼呼大睡去了。

 

此刻,赵匡胤退场,赵普就要出场了。从这时起到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情可谓精彩绝伦。正史总想把陈桥兵变说成是士兵的自发行为,而赵匡胤的退场就是关键的关键了。

 

在赵匡胤退场的这段时间,士兵们怎么就自发的造反了呢?士兵为何要请赵匡胤做皇帝?赵普又不能直接跟士兵们说:“你们造反吧。”没人会听。

 

所以赵普用了道士这个小道具,制造了一个舆论。这个道士叫苗训,他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而且相互争辉,暗示了一国二君,将有新的天子出现,是天命所归的征兆。

 

士兵一听,议论纷纷,结合之前就传得沸沸扬扬的“点检作天子”,认为“天有二日”说的就是赵匡胤当为天子,于是大家摩拳擦掌,骚动起来。

 

一个道士,怎么敢冒杀头的风险,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背后肯定有人指使,这个人是赵匡胤的手下门吏楚昭辅。那么楚昭辅的背后是谁呢?是赵普,当然赵普的背后是赵匡胤。没有赵普、赵匡胤的旨意,借给苗训八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第三步:三逊三辞,士兵自己纳下投名状


在苗训制造舆论的时候,赵普派李处耘出去了一次,名义上是出去巡视,实际上是火上浇油。李处耘在心腹将校耳边嘀咕,将天命所归,变为真刀真枪的兵变,拥护新君肯定个个有赏。士兵一听不用打仗就有功可立,哪个不高兴。

 

于是士兵们由赵匡胤心腹引着一起到了赵普帐中,要求立刻推戴赵匡胤为天子。为什么不直接去赵匡胤房间?因为赵匡胤一旦拒绝,事情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政变的第一步成功了。赵普会顺水推舟吗?没有,赵普太老练了。赵普觉得火候还不够,士兵只是说说而已,还没有多大决心,担心一旦过程中遇到困难,军心不定,恐怕会有反复,导致兵变失败。

 

于是,赵普欲擒故纵,反而劝诫士兵说:“太尉对皇帝忠心耿耿,怎么会造反呢?你们造反,太尉必定不会宽恕你们。”赵普劝大家散去。

 

士兵们回去的路上越想越觉得不对:“今天一冲动都说了什么呀?我们不知不觉间已经犯了死罪,没有退路了。”于是士兵们纷纷又回来了,并且拔出刀剑,情绪激动。“按军规,谋反者灭九族,太尉如果不从,我们只能一不做二不休了。”

 

这正是赵普所要的,要他们反,不如让他们自己要反,让他们箭在弦上,不得不反。原来,这些士兵被煽动起哄说造反,话一出口,反而被赵普抓住把柄,就犯下死罪,只能一不做二不休了。

 

正是赵普的计策把他们逼到了死角,推下了火坑,让士兵们纳下投名状,入伙造反,让他们按照赵普的线路图来行事。于是,这件事从赵匡胤想造反当皇帝,魔术般地变成了士兵逼赵匡胤做皇帝。


面对刀光剑影,赵普倒成了“淡定哥”,士兵头上顶着死罪,士兵急,赵普不急。赵普故意卖关子,说:“现在军情紧急,此事等北征回来再议。”众将一听更急了:“灭族之罪,你们等得,我们等不得!不能再等,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赵普见大家惊惧之状,知道大家决心已定。就说:“好好好,我去叫醒太尉。”可是装睡的人,是永远叫不醒的。

 

为什么赵匡胤还不醒?他要赵普继续演戏,自己最后出场。

 

看到大家很失望的样子,赵普就故意又卖关子,劝慰大家:“顺应天命是好事情,我想只要大家不把事情搞砸了,太尉应该也不会反对。大家可不能像过去一样,入了京城就烧杀抢掠,引起各地节度使讨伐我们,导致天下大乱,我们也性命难保。”大家纷纷称是。赵普这个时候倒成了救星了。赵普的葫芦里卖的正是和平政变的药。


第四步:黄袍加身是结束也是开始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赵普并没有睡觉。别人可以睡,赵普不行,他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赵普派赵匡胤的卫队军校郭延赟赶回开封,告诉赵匡胤的死党、留守开封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赶快行动起来,做好秘密迎接大军进城的准备。同时布置士兵,陈桥警戒,守卫赵匡胤。

 

赵普还宣布戒严,防止走漏风声。第二天正式政变后,大军骑兵一个小时便可抵达京城,让朝廷措手不及。况且大军也要休息好,说不定明天还要有一场恶战。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整个军营就炸开锅了。一帮将校和赵普一起就涌入赵匡胤的元帅大营,从帐篷里把还没睡醒的赵匡胤给抬到交椅上,然后拿出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

 

赵匡胤还假装睡眼惺忪,这个时候众将士倒头便拜,“万岁万岁万万岁,吾皇万岁。”然后不由分说,又把赵匡胤扶上战马。

 

“黄袍加身”的“黄袍”从何而来,想必也是赵普提前安排好的。

 

赵匡胤到了大帐外面一看,数万将士,铠甲鲜明,而且方向指直京城开封。赵匡胤在这个时候还准备把这场戏演下去。“你们不仁不义,逼我造反,如果你们听我的命令还可以,不听我的命令,我死也不会答应的。”此时的赵匡胤表情非常凝重,态度非常坚决。

 

赵匡胤的命令与昨晚赵普的提议几乎如出一辙:不许骚扰太后和少帝;不许骚扰百官;不许抢劫。“服从我命令的你们都有拥戴之功,重重有赏,不服从我命令的,株连九族。”众将一听,不杀人还有赏,当然都听赵匡胤的。

 

这个时候,赵匡胤才答应,提起缰绳,马鞭一挥,直指京城开封。

 

赵普确实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谋略家,陈桥兵变至此看似已经结束,但真正的政权更替才刚刚开始,回城如何对待少帝老臣,如何处理叛军,如何安定人心,还有很多问题,等着赵匡胤和赵普来解决。

 

在大宋建立初期,赵普由谋士变成了宰相,在之后的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一系列决定大宋命数的事件中,都少不了赵普的身影。他与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的关系几经变化,对他为人的争议,后世也是众说纷纭。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