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魏童
魏童,知名图书策划人、影视策划人。先后在盛大文学旗下聚石文华公司任总编辑、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任总裁助理,曾就职搜索巨头百度旗下百度阅读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出版行业,从业14年,策划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弹痕》系列累计畅销百万册,捧红冯骥(《火蓝刀锋》《神犬奇兵》编剧)、董群(《战狼》编剧)等多名作家。其中,2006年策划出版的《特警犬王》获得解放军全军文艺作品二等奖(已被改编成电视剧《神犬奇兵》),《弹痕》系列作品获得起点中文网2007年“最佳实体表现奖”,同名影视作品正在筹备过程中。 对类型小说策划颇有研究,出版了几百部畅销小说,涵盖悬疑、科幻、言情、玄幻、军事等多种题材,如《鹰隼展翼》《血月迷局》《百家诀》《逃生游戏》《珠翠密码》《蒸发太平洋》《逃离无名岛》等多部作品授权改编电影、电视剧。 2015年创立果然杰作文化,兼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综合中心总编辑,业务以类型小说出版、影视内容研发、IP授权为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十倍报答 ·  5 小时前  
哎咆科技  ·  专注千元机的骁龙6 Gen4,可能会解决一大难题 ·  5 小时前  
CDA数据分析师  ·  【干货】Deepseek教我数据可视化看板实时更新 ·  2 天前  
EETOP  ·  台积电:加速赴美! ·  昨天  
CDA数据分析师  ·  Deepseek教我自学Python,貌似3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魏童

这几年的影视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魏童  · 简书  ·  · 2017-09-22 11:36

正文


一个出版人的影视见闻录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网络小说《回国驯火记》,说的是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归国创业,恰好遇到中国百年一遇的改革开放,于是,官商勾结、商战阴谋、名人八卦,一幕幕比电影还精彩光怪陆离的故事在主人公身边上演。

我从事出版行业有十多年了,几年前开始与影视行业打交道,彼时,影视圈还很“精英”,个个谈吐不凡,遇到倾心已久的人物也是如沐春风。

此时,到如今凡有人处,皆谈影视的地步,目前已经全面占领了北京的大小咖啡厅,预计未来将陆续占领各个大排档、小吃店。

有个段子提到一个问题,挖煤的、造汽车的、盖房子的、生产火腿肠的,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是,他们都做了影视。

天知道,这几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本人没有跟风的兴趣,但此时也在风口浪尖,处在时下中国最火热的行业,正如《回国驯火记》中的安校长,遇到了越来越多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在身边发生的这些故事比那些屏幕上上演的影像更真实,更有趣,不把这些记录下来简直是暴殄天物。

我试着以自己并不成系统的观察,与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为什么这多的人,都转行做了影视?

其他不得而知,就我个人而言,出版始终是我个人的阵地,目前还没有离开出版业的打算,只能说有兴趣的在接触影视行业。转行影视的从业者中,有很多都是我曾经的同行,我猜测大家之所以转投斑斓无比的影视行业,大多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从屏阅读到屏视频,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任何人无法阻挡。

在三四年前的地铁上,大家都会注意到很多人或捧着手机,或捧着PAD,看的内容大多是小说或者文字类内容。如今,地铁公交上捧手机的人更多了,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看的内容已经大不相同:目前看文字内容的人很少了,绝大多数人都在观看视频。

这是非常普遍的变化,之所以在一两年的时间视频迅速普及开来,因为目前的流量费用很低,屏幕越来越大,看视频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另外,像坐公车这种垃圾碎片时间,同样是kill time,观看视频带来的愉悦,要比单纯文字阅读更轻松更有趣。



这种风潮其实已经造成原创网站日渐式微,所谓原创网站大多成了给影视行业提供IP的平台,成了一个廉价的泛娱乐入口。像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乐视这样的视频巨头已经崛起,虽然各个号称巨额亏损,这却从没有人轻言退缩。有着传统阅读取向的人群已经渐渐式微,日渐壮大的90后、95后的网络原住民,已经把视频当成了自己获取信息的天然方式。在这些人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所谓屏阅读与屏视频的区分。

陈丹青说, 美剧是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到一个事实,二十世纪人类获得生活经验,或者说娱乐的方式是小说,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功能被电视剧,或者说视频替代了。

第二,影视行业的影响力巨大,放大效应更明显。

从事出版行业十多年,我也策划出版过畅销百万的作品。但就是如百万册级别的畅销书带来的影响力,也远不如一个中等反响的电视剧。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比较不合适,“关公战秦琼”,但我觉得,所谓畅销书其实就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与其他文化产品没有高下之分。

当然,这两者比较,对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传统出版业有些不公平,这是由传播的介质决定的。图书是印刷在纸张上的,需要深度阅读才能获取,视频是多维度的,传播效应是病毒式的,后者显然更是为传播而生。

空间限制、时间成本、浮躁的人心,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都在冲击着阅读,于是,视频成了人们首要的选择。很多公共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开始转行做视频,把一些常识知识化身为视频。这是主动的变化,把纸张的内容揉碎消化成了视频。

只是,这里的视频已经成了二手的知识,视频成了不用思考的成品,用户变成了被动的接受。

第三,从浅阅读到不阅读,从浅思考到不思考。

我看到很多人在观看网络视频的时候,都是同时开几个窗口看三四部电影,然后还经常快进。真的佩服这样的大脑,不知道他到底想获取什么信息?

回到传统出版,我一直觉得阅读是需要仪式感的,但是现在阅读已经被屏幕击的粉碎。很多人说,我在手机上也能大量的阅读,获得很多知识。

请问,刷了几个小时的微信,放下手机后,你可以回想下,这几小时到底看了什么内容?我猜测,绝大多数人连自己具体看了什么都无从回忆,但是时间就如黑洞般的被吞噬了。

我相信,人类在经过几十年的进化之后,很可能大脑就不会有存储功能了,因为这些功能都被手机和其他介质替代了。乐观的说,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人类进化的只剩下肉身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