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救与不救
救吧,相当于间接给了楼市利好,万一疫情过后,房价开始猛涨,之前几年辛辛苦苦的调控成果很容易付之一炬;不救吧,房地产上下游牵扯上百个行业,一旦开发商出现大规模资金链断裂现象,对经济的影响是沉重的。
相关机构统计过,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过去三年房地产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大约0.43个百分点。
按照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下行造成的GDP增速下降就达到0.16个百分点。如果换算成人民币,近万亿的资金就这么没了,背后的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和就业岗位也就没了。
目前来看,房地产依旧是难以撼动的经济压舱石。事实上,各地政府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道理。而且找到了新套路。
近几天,比如无锡、上海、天津、南京等10余省市已经陆续发布了各类涉及房地产的支持政策。
典型如江苏省无锡市12日出台十七条政策措施,从放宽预售条件、保证流动性、税收减免,到允许延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等多个方面
再比如西安针对土地市场,为房企拍地减轻负担。西安市规定,疫情防控期间,新出让土地原则上可按起始价的20%确定竞买保证金,出让合同签订后一个月内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50%。
浙江规定,疫情防控期间商品房预售资金中可用于前期工程费、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等其他费用由总额的20%提高至30%。
深圳市则连续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一方面对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在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缴存时限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规定,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等可以申请延长公贷期限、放宽公贷申请缴存条件等…
通读这些政策,你会发现,这次政策的出台角度比较新颖,和过去不同。换句话说,是地方跳开了市场层面,直接给房企包扎、输血。
资金链不行的给你延缓债务压力,要求银行不能抽贷、断贷;资金不够的,出土出让金可以缓缴,甚至可以减税。这些政策的救助力度,在之前都是无法想象的。
但在这么多楼市政策中,对影响楼市行情的政策,诸如“限购”、“限贷”等核心调控政策,只字未提,这也体现了三稳基调下,地方对房地产的克制。
03
爱恨情仇
昨天一个读者问我,从2003年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这些年,到底哪些行业发展的最好?
实话说,中国在世界有今天地位,房地产作为改革开放的“开荒牛”,贡献丰厚。很多人说房地产毁了实体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从下游来说,搬一次新家起码也得需要购买一套家具、一套家电,甚至做一次大的装修;从上游来说,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无一不受到房地产的影响。
上下游带来的产业解决了多少社会就业问题,这些传统行业都属于制造业,而且还有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人员,还有依靠给新房做装修设计的人员、施工人员,还有广大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大多数也是去搞工程建设了。
他们为城市创造的财富,又用来建设地铁、公园、广场、办公大楼等等,办公大楼招商发展,才能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基建水平。疫情期间,火神山和雷神山这两座医院的建成,都只用了10天,这种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正是在房地产行业刺激下,常年以往的经验积累和氛围建设。
然而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却很糟糕,这个糟糕,是因为参与者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它的用处:开发商不以造好房子为荣,居民不以好的居住体验为荣,地方不以保障居民可持续发展为荣,一切都落到了房子的增值身上。
所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房地产过分发展金融属性,负面效果日益严重。结果到今天,所有人又把罪恶归到了房地产头上。
要知道任何一个产业都存在「投资扩张,取得收益,再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后形成的市场最终决定了这个行业的方向。
一个产业过度投资会产生泡沫,一个产品过度炒作也会产生泡沫,前几年钢铁行业过度投资以至于现在产能过剩,钢材价格在炒作后也大幅度跌落。
不得不承认,中国最近十几年的经济突飞猛进,与政府引导房地产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但问题是我们集中全力发展了房地产,而忽略了其他行业的进步,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也抽干了其他行业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