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编辑
:乔乔
——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
是收音机吗?
这个黑黑的盒子上面有三个按钮,按下去之后,旁边的方块中的灯泡就会亮起。哪个按钮可以点亮哪个灯泡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原来,这是一台用来研究小朋友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的机器。
这台机器上面有三个
颜色的按钮(
蓝
、
黄
和
绿
)和三个对应颜色的灯泡。通过对机器的编程,按下某个颜色的按钮可以点亮某个或者某些颜色的灯,例如,通过特定的编程,按下
黄色
的按钮可能点亮
绿色
和
蓝色
的灯。
像这样(图文无关)
为了探求小朋友能够解开小黑盒子里因果关系的秘密,一项研究请来了一些4岁的小朋友和实验者一起玩这个小黑盒子。
首先,实验者会把三个按钮各自按一遍,这会每次点亮按钮边上对应颜色的灯泡。这是为了熟悉这台机器。
之后,实验者轻轻掀动机器旁边的按钮,让它发出一段声音。实验者告诉小朋友,这意味着机器里面的规则发生了变化。现在,当实验者按下
绿色
的按钮时,
三种颜色的灯都会亮起
;而按下
黄色
或
蓝色
按钮时,只会亮起对应颜色的灯。
“啊,这就有点难了!”实验者对小朋友说,“为什么按下
绿色
的按钮,会让三盏灯都点亮呢?”实验者向小朋友介绍了她认为的两种可能。
可能性A(
一般因果模式
):
黄色
的灯和
蓝色
的灯都很喜欢
绿色
的灯。所以,当它们看到
绿色
的灯亮了时,它们也一起跟着亮了。
可能性B(
链式因果模式
):
黄色
的灯很喜欢
绿色
的灯,所以
绿色
的灯亮了时,
黄色
的灯也跟着亮了。而
蓝色
的灯很喜欢
黄色
的灯,所以
黄色
的灯亮了时,
蓝色
的灯也跟着亮了。
一般因果模式(左)和链式因果模式
到底是哪种可能呢?实验者这时候拿出了一个纸杯,它刚好可以盖住一盏灯。实验者用它盖住了
黄色
的灯。这样,
黄色
的灯没有办法看见外面
绿色
的灯是否亮起,
蓝色
的灯也没办法看见
黄色
的灯是否亮起来了(
哈哈哈,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拟人化的
)
。
实验者用纸杯盖住
黄色
的灯之后,再次按下了
绿色
的按键。这时通过观察
蓝色
的灯是否跟着亮起来,就可以判断机器里面使用了哪种因果模式。如果
蓝灯
没有跟着亮起来,说明
蓝灯
没有看见
黄色
的灯,它是不会亮的,因此机器里是链式因果模式。否则,机器里应该是一般因果模式。
通过为关键的灯泡安装一个罩子,小朋友能否通过观察蓝色的灯泡,发现机器里面的秘密呢?研究者会向小朋友们出示两张解释因果模式的卡片,并要求小朋友指出哪张卡片描述了机器里的因果模式。小朋友能指对吗?
研究者的观点是,既可能,也可不能。这取决于实验者是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来帮助小朋友思考。在实验中,实验者使用纸杯罩住黄色的灯泡时,可能会为小朋友提供三种理由:
理由A:实验者会说,“让我们把黄色的灯罩住,来看看在黄色的灯什么也看不见的情况下,如果按下绿色的按钮会发生什么事。”(充分的理由)
理由B:实验者会说,“我不喜欢黄色的灯,所以我要把它罩住。我喜欢绿色的按钮,所以我要按下这个按钮。”(不充分的理由)
理由C:实验者什么都没有说。(没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