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植物
BioArtPlants致力于报道和评论植物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车以后  ·  2025年MPV市场前瞻,一众新车型引领多元 ... ·  2 天前  
汽车最前线  ·  特斯拉又降价!雷克萨斯确定国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植物

专家评述 |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科学家攻克长期困扰水稻生产的白叶枯病害难题

BioArt植物  · 公众号  ·  · 2021-01-10 14:46

正文

编者按

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分离鉴定广谱且持久抗病特性的基因,并利用其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白叶枯病的重要手段。2021年1月9日,浙江师范大学 马伯军 教授团队和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钱前 院士团队合作在 Plant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 Xa7, a New Executor R Gene that Confers Durable and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Bacteria-Blight Disease in R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到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 Xa7 ,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铺平了道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1.100143

专家评述

周俭民 研究员(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水稻 Oryza sativa L.) 是全球超过半数人口的主粮。然而,水稻在生产中常常遭受各种病原物的侵害,严重影响其高产稳产以及稻米的品质,危害到全球与我国的粮食安全。由革兰氏阴性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引起的白叶枯病 (bacterial blight) 是我国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与稻瘟病、纹枯病并称为水稻的“三大病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白叶枯病常爆发成灾,通常导致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甚至绝收。


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白叶枯的最佳手段,这对减少农药施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识别病原菌所携带的效应因子,监控病菌的入侵并启动防卫反应。但随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狡猾的病原菌会通过突变,丢掉那些被抗病基因识别的效应因子,逃避宿主的监控,使得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因此绝大多数高抗基因持久性都比较差。比如,由于我国主栽水稻品种中引入了 Xa4 Xa21 等抗性基因,白叶枯病曾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随着白叶枯病菌的不断变异,陆续出现了新型致病菌,导致主栽水稻品种逐渐失去抗病性 (章琦, 2009) 。近些年,水稻白叶枯病又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老病新发”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超过1000万亩次 (陈功友 等, 2019) ,产量损失巨大,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因此, 从植物中鉴定克隆具有广谱且持久抗病特性的新基因,解析其抗病分子机制,并服务于育种实践,是目前植物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全球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


Xa7 是目前国际公认对白叶枯病菌抗性最持久的“明星基因” (Vera-Cruz et al. 2000; White et al, 2009) ,具有重大育种价值和应用前景。但由于该抗病位点的序列与参考基因组完全不同, Xa7 基因的分离鉴定一直未获成功。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的 马伯军 团队和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钱前 院士团队携手攻关,在精细定位的基础上, 通过辐射诱变和抗病抑制子筛选,终于将 Xa7 这一持久抗病基因锁定在了一个28kb的范围,并通过转基因功能回补实验,获得了 Xa7 基因,为长效防控水稻白叶枯铺平了道路


Xa7 抗性之所以持久,在于它识别监控机制上的独特性。白叶枯病菌经常利用一些致病蛋白,“诱骗”水稻表达糖转运蛋白基因,为其提供侵染定殖所需的营养,其中AvrXa7骗术最为“高明”,对白叶枯细菌在水稻中的生存最为关键。因此,田间群体中,缺失 avrXa7 基因的白叶枯菌株适应性差,难以流行 (Vera-Cruz et al. 2000) 。水稻 Xa7 基因正是通过识别AvrXa7发挥作用的,可谓找到了白叶枯细菌的命门,堪称白叶枯克星。 Xa7 的成功分离鉴定,为发现其它持久抗病基因提供了一个范例。 不同于以往鉴定到的其它抗病基因, Xa7 编码一个全新的未知功能小蛋白,它激活水稻防卫反应的独特机制值得期待。未来的深入研究将揭示新的抗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感白叶枯品种( “成恢448”,左);抗白叶枯品种(转育 Xa7 基因的“成恢448” ,右) (马伯军供图)


在已知的46个抗白叶枯病基因中, Xa7 最为重要,其分离鉴定之路也最为艰辛。从最初发现 Xa7 具有持久抗病性到现在已整整二十年,国际上许多实验室在 Xa7 的分离鉴定中做了不懈努力。马伯军和钱前团队的突破,为这一项重要的工作完美的画上了句号。

马伯军教授(左二)、钱前院士(左三)

参考文献
Vera-Cruz CMV, Bai JF, Ona I, Leung H, Nelson RJ, Mew TW, Leach JE. Predicting durability of a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the fitness loss and  epidem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virulence gene mu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 2000, 97(25): 13500-13505.
White FF, Yang B. Host and pathoge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ice- Xanthomonas oryzae interaction. Plant Physiology , 2009, 150(4): 1677-1686.
陈功友, 徐正银, 杨阳阳, 邹丽芳, 朱勃.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划分和水稻抗病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2019, 37(1): 71-7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