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 文献 | 实验 | 工具 | SCI写作 | 国自然
作者:爆米花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高考季已过,分数线和志愿填报也都已经尘埃落定,“天之骄子”们现在都是拿着入学通知书坐等进入高等学府的时候了。然而社会上总有一种言论:书读得好不一定社会混得好。小编认为这话看你怎么理解了,怎么算混得好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作为关注医学科研的我们,今天忍不住八卦心,想要八一八生物医学领域当红科研明星们当年的高考怎么样。
施一公其实是没有参加高考。1984年,他以全国数学联赛省第一名的成绩报送了清华。然而他却对高考印象深刻,这源于他特殊的家庭。
施一公的父母亲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父亲是哈工大毕业,母亲是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表哥和一个表姐(二姨妈家的孩子)。哥哥姐姐们刻苦的学习、父亲悉心的辅导以及不错的高考成绩,确实让他记忆犹新。
77年下半年的一天,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在很激动地与大姐玉芬、表哥平波和表姐小黎说什么事情。哥哥毅坚也在听。后来才知道要恢复“高考”了。
从那以后,父亲就会很投入地给大姐、表哥和表姐定时讲解、辅导课程,无论数学、物理,还是化学,父亲都挺在行。表哥表姐初中就赶上文革,功课都耽误了,基础很差,听课也很吃力。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父亲总是一遍遍耐心讲解,纸张比较贵重,有时就用粉笔在地上推演公式,甚至用小砖块。
大姐、表哥和表姐都参加了77年12月10日的高考。由于基础太差,表哥和表姐都没有达到中专录取线,大姐则被湖北省一所中专录取。大姐决心再好好复习重考,与表哥和表姐一起,在父亲的悉心辅导下又苦读了一年。78年高考,表姐去了汝南师专,表哥被信阳中医学院录取,大姐考了328分,进入郑州工学院水利系读本科。
当时高考的录取比例非常低。施的表哥和表姐仅凭初小文化,最终考上大学,除了他们的苦读和毅力,主要原因还是父亲的心血教导。哥哥毅坚79年参加高考,总分352,尽管高中老师希望哥哥报考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大约348),最终父亲还是保守地为哥哥选择了北京航空学院。
姐姐毅志天资聪慧,直到高三还是班上的前三名,可惜姐姐连续两年高考紧张、发挥严重失常,仅仅在83年考取了郑州电力专科学校。
施一公从小受五位哥哥姐姐高考的影响,争强好胜。父亲辅导哥哥姐姐时他也跟着听,从小就喜欢上推演方程式的神奇,也对父亲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常常向往着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物理,以期超过哥哥姐姐。
在父亲的影响下,施一公在77年开始自学五年级的功课,尝试跳级。79年在驻马店镇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中,数学100分,语文84,常识96,以总分280获得全镇第一名。1985年夏天,以84年全国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颜宁是山东莱芜人,生于1977年。从小学到高中,颜宁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孩子,十分自律,成绩也极为优异。
颜宁还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女孩,喜欢唐诗宋词,爱读散文小说,文科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目标则是北大中文系。怀着一腔热情,颜宁在高中分班时选择了文科班,但班主任老师却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理由将她硬拉回了理科班。
高考填志愿时,父母非常希望颜宁学医,但颜宁喜欢动物,不愿意解剖小动物,但又不忍拂逆父母的意愿,于是便选择了自己喜欢且较为前沿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她告诉父母:“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而且生物学跟医学也很相近,以后我的研究成果没准能为医学界提供帮助呢。”颜宁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于是,她于1996成为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新生。
成为清华人后,颜宁一度觉得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她几乎每晚都会做噩梦,梦见自己考试不合格被劝退。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颜宁感到紧张,尤其是参加高数考试时,她脑子里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公式都忘了,最后成绩出来了,颜宁考了67分。
看到这个成绩后,她忽然长舒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发挥得那么糟糕都能及格,清华其实没那么恐怖。丢掉压力后,颜宁完全放松了下来,在学习之余开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大二那年,她不仅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还组织参与了许多校外活动,跳国标、玩兵兵,还加入了学校的摄影和游泳小组,将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1962年,饶毅生于江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饶毅的曾外祖父周蔚生,1904至1909年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第二期学生,既是北大校友,也是北师大校友,曾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饶毅上小学时还在文化大革命余热未消期间。那时的语文学习生涯,读大字报、毛主席的“老三篇”、看样板戏等。课外,在地摊读《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等小说,读地摊书没时间查字典,很多发音靠自己揣摩,饶毅自认为这个习惯让自己的语文有严重缺陷。
饶毅的初中加高中只读了4年,在1974年到1978年。这是江西一所很有名的中学——南昌10中。但饶毅对于中学时的记忆,很多是与玩有关,其时,学业不重,课程不全。
当时甚至没什么书可以读,文化生活空虚,以至于1974年新影片《闪闪的红星》在南昌八一礼堂上映,只能容纳1000人的电影院外面挤了5000多人。
饶毅的中学生活最重要的一段记忆,则源自三舅和一群同学。这位当年以江西省状元考入北大物理系的舅舅回南昌的时候,给外甥讲装收音机的知识,带他买无线电的书,教他装收音机。当时的学业很轻松,饶毅和三四个要好的同学就此开始玩起了无线电收音机,每到周末,几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南昌街头穿行,寻找降价处理的元器件,有时候为了抢一个设备,一群人都会扑过去。后来这批同学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位痴迷者走进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系,其他几个考上了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一台收音机,收获了一辈子的朋友”。
1978年参加高考时,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对人类有用的科学家”,然而一向在班上成绩不错的饶毅因为高考一道20分的数学题存在歧义而卡壳,16岁的少年带着失落和不平走进了一所地方院校——江西医学院,而他本希望能去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物理和数学的。
大学期间,饶毅开始“削峰填谷”,强化自己的动手能力,但不管他如何努力,每次做实验,总是难以超过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同学。后来发掘自己的长处,“大学时代,我读过的学术文献远超出一般的中国学生。”这使他之后的科研工作如鱼得水。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她的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但5岁前,庄小威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规地学过拼音识字,从如皋回到父母身边后,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上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聪颖的学生之一。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
据庄小威在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位室友回忆,“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经过6年在异域的潜心学习,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又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一周七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对自己的学问拥有长期的热情,才能拥有动力,而动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秘诀。”
.............
如此看来,科研明星学霸多,他们的成功跟聪慧的天资、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而我们也看到他们异于常人的努力和拼搏,正应了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呢?这就滚去读文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