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幸福感时,我们都知道它相对主观,受个人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所影响,所以研究者们总结了两种方法来研究幸福感。
一种是基于享乐视角来对个人生活状态来做出幸福感的判断,比如,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你就会有很高的幸福感,反之,你对生活状态感觉不满意,则感觉不幸福。
还一种是基于价值实现视角来做出幸福感的判断,也就是人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发挥潜能,感受到自我价值,从而感觉到幸福感,对怀抱这种观念的人而言,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快乐,更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比如:帮助他人,寻求个人成长,迎接和完成挑战,担负责任等等。
你可以这么理解,享乐式的幸福是过一种快乐的生活,而价值实现式的幸福则是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正如每个超级英雄都有一个勤劳的、鲜为人知的伙伴,在我们取得成功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个倾听我们、鼓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存在。在发挥我们自身潜能上,人际关系一直都有着巨大且难以察觉的影响。
不,这不是关于那套”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付出的女人“之类的故事,事实上,获得自我实现未必意味着他人的牺牲和奉献——甚至刚好相反,这种陈腐的价值观使亲密关系变成供养型关系,在现代社会它实际上可能毁灭你的幸福感,而不是滋养它。
帮助你自我实现的伴侣不需要浪费TA自己的人生,TA可以做得比那更好也更正常——做一个倾听你、关心你、积极评价你、欣赏你、鼓励你承担责任和做出决策的伴侣。相应的,你也可以为你伴侣的自我实现做到这些。
一项针对2000多对已婚夫妇的研究,通过研究预测哪些人际关系的特征可以影响个人幸福感,从而来检验什么是好伴侣。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假设,感知到的伴侣回应——你感觉到被你的伴侣重视、关心和理解的程度——会比年龄、性格等其他变量更能预测长期关系中的幸福感(当然,朋友和家人的反应能力也会影响幸福感)。
研究历时很长,参与者们在1995-1996年的初始调查中,回答了包括关于伴侣对自己回应程度的问题,例如,“你的伴侣有多欣赏你?”?“伴侣对你的感受了解多少?”,调查问卷还包括两类幸福感的测量。例如,享乐式幸福感的测量方法是让参与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体评价,并了解他们感受到积极情绪的频率;价值实现式幸福感则是通过关于生活目的、自我接纳、个人成长、自主/自决以及是否有效的管理生活境遇等问题来衡量。然后,10年后进行跟踪调查,针对仍在一起的伴侣们再次提出了这些问题。
结果显示,在最初的评估中,(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之后)拥有一个回应性高的伴侣,对无论是享乐式幸福感还是价值实现式幸福感上,都非常重要。而在过了10年之后,如果你认为伴侣对你回应性高,在价值实现式幸福感上你的分数会增加,在享乐式幸福感上则没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有一个对你回应性高的伴侣,会促进你向自我实现方向发展,虽然它不一定会让你对个人的生活感觉更满意。
研究者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尝试解释,回应性的强弱与价值实现是幸福感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关性,可能是因为,当我们认为伴侣对我们的需求总体上有回应时,我们就更少受到日常压力的负面影响,意识到自己被最亲近的人所珍视——或即使没有意识到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有助于我们从容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所以,有一个回应性高的伴侣,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发生不好的事情时减少紧张、悲伤或绝望的感觉,让我们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并重新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进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