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个同龄朋友聊天,大病初愈的她忽然决定改行,从财务工作转去做园艺,想起她曾经在朋友圈发的那些类目繁多、精心养殖的花花草草,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有时候想想人生那些的“绝望时刻”,比如少年时期面对课业压力,青年期恋爱受挫以及中年危机……如果人生的支点多一些,内心崩塌垮掉的几率就小一点。
而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正是我们能在学业、事业、家庭这些主线外,能找到的“额外的支点”。爱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拯救我们于水火。
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小孩子的那些爱好,是为了长大找个小众赛道去创业(当然爱好确实成就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名人故事里尤其如此),或者其他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爱好这件事情,有时候就是当你陷入空虚迷茫甚至绝望的时候,照亮你的那束光。
我的女儿妞妞,在学校的朋友很少,但她其实很渴望友谊,但总是交不到同龄的朋友。前段时间我看她有一个作业,内容是如何把negative thoughts(负面想法)变成positive thoughts(积极想法),她写的都是关于朋友的……看完我心都碎了💔
但好在妞妞一直喜欢看书,吃饭看、睡前看、坐车也看,什么类型的书都能翻得津津有味: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我看着妞妞偶尔就会想到这句话。大量阅读除了让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会那么孤独,额外的好处就是她沉浸其中的时候也真正获得了快乐。
酒酒这段时间迷上了做手工、折纸,就连饭店的餐巾纸到他手上也能变成“小作品”:
酒酒和所有同龄的小男孩一样,不是一个能坐得住的孩子。又因为在班里年龄小,在很多事情上他常常有挫败感。但手工、画画、搭积木这些小事情,总是能让他沉浸其中,迅速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更重要的是,收获成就感和建立自信。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爱好,比如:
做手帐👇
追星、二次元👇
做手工👇
写“狗血”小说👇
看漫画👇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疑惑:
这些“不务正业”的小爱好,看起来占用了学习时间,到底要不要干涉呢?
孩子当然得有兴趣爱好。但反正是要花时间,是不是一定要根据当下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来为孩子安排一些被认为“有用”的爱好呢?
钢琴、书法、绘画、编程……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兴趣,因为它们和“提升素质”或“锻炼头脑”相关。
所以对于特长课,我们容易默认:只要孩子愿意学、学得好,就是“感兴趣”。
可是这些“正经”兴趣背后多多少少藏着大人的期望:学成后能拿得出手,被称赞、被认可,不枉费我们接送、花钱、付出时间。
△ 网友认为学钢琴“最有用”,
因为
长大后可以“一两年回本”
只是有时候钱也花了,精力也耗了,有时孩子心思却压根就不在这些上面,
往往是那些他们“偷偷摸摸”也要去做、甚至宁愿牺牲休息时间都要去坚持的小爱好,才是孩子真正的热情所在。
因为在孩子眼中,喜不喜欢做一件事,并不在意这件事是否“有用”或“正经”,相比技能的掌握,他们更看重的是兴趣带来
满足感、掌控感、正反馈。正是因为这份纯粹的快乐,才让他们心甘情愿投入。
这些兴趣对他们来说不是“任务”,而是真正会主动深入的热爱,
也是最容易做到极致的事情。
比如,真正喜欢打篮球的孩子,未必是家长送去篮球班、训练时间排得满满的那个,而一定是,下课时间再短也要跑去球场投几次篮、蹦跶几下的那个。
他们当然不会在意什么动作标不标准,练好了能不能“升学”,甚至有没有观众都无所谓,只是单纯享受其中,每一次球进篮筐都会带来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判断孩子是否真的热爱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在没有任何外在奖励和压力的情况下,是否依然会主动去做。
孩子的真热爱,往往是没有外在奖励的,也不需要名次和证书,是一种完全不计功利的快乐。
真正的热爱不需要漂亮的成绩单,也不需要有人鼓掌。
也是因为“不需要做给谁看”,“不用为谁而做”,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
内驱力,行动力,持久性,理解力………
全部都拉满,大脑处于“开挂”状态,
“心流”
状态随时在线,还会用“
费曼学习法”
和别人滔滔不绝……“buff”叠满了!!
就像酒酒喜欢做手工,他会自己去网上查各种手工视频跟着做,还会到学校和同学分享,教同学一起做,放学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拿着各种手工笑着跑出来,在班上很受欢迎,成就感超足!
每次完成一件新作品,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跟我们介绍各种细节,
感觉眼里有光:
我很难想象他能从任何需要考级、需要定时定点上课的兴趣班中,获得如此大的乐趣。
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是真实的、独特的,不需要获得认可和鼓励,也能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快乐体验。
在这些热爱里,孩子也会找到一种独特的自我表达,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体验,这个爱好成为了孩子生活中的一种独特标识,让他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这些带来的满足远超过外界对他们的认可,
不用考虑外界评价的时候,也是真正的“做自己”时刻。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也不少被家长提醒:
看书可以,少看闲书;
玩可以,别玩那些“没用”的。
但如果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考试和“上进”,那才是绝望。
小时候总以为自己背会什么、学到什么最重要。可很多年后才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都会成为我思维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已经在生活的某些角落起了作用。
对孩子来说,兴趣就像一扇扇小窗户,透过它们看到外面的不同世界
——这扇窗不必通向哪里,只要一缕光照进来,已经改变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