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30岁,内向高敏感,终于卷对赛道了! ·  昨天  
简单心理  ·  3位妈妈给我们写了一些「好东西」 ·  2 天前  
上财金融学院职业发展CDC  ·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与校 ... ·  2 天前  
上财金融学院职业发展CDC  ·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与校 ... ·  2 天前  
观念研究院  ·  职场不得志,是你还没有掌握“话语权”! ·  6 天前  
观念研究院  ·  职场不得志,是你还没有掌握“话语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拯救人生的“绝望时刻”,就靠这两个字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心理学 教育  · 2024-11-27 09:56

正文

前段时间和一个同龄朋友聊天,大病初愈的她忽然决定改行,从财务工作转去做园艺,想起她曾经在朋友圈发的那些类目繁多、精心养殖的花花草草,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有时候想想人生那些的“绝望时刻”,比如少年时期面对课业压力,青年期恋爱受挫以及中年危机……如果人生的支点多一些,内心崩塌垮掉的几率就小一点。


而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正是我们能在学业、事业、家庭这些主线外,能找到的“额外的支点”。爱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拯救我们于水火。


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小孩子的那些爱好,是为了长大找个小众赛道去创业(当然爱好确实成就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名人故事里尤其如此),或者其他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爱好这件事情,有时候就是当你陷入空虚迷茫甚至绝望的时候,照亮你的那束光。


我的女儿妞妞,在学校的朋友很少,但她其实很渴望友谊,但总是交不到同龄的朋友。前段时间我看她有一个作业,内容是如何把negative thoughts(负面想法)变成positive thoughts(积极想法),她写的都是关于朋友的……看完我心都碎了💔


但好在妞妞一直喜欢看书,吃饭看、睡前看、坐车也看,什么类型的书都能翻得津津有味: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看着妞妞偶尔就会想到这句话。大量阅读除了让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会那么孤独,额外的好处就是她沉浸其中的时候也真正获得了快乐。


酒酒这段时间迷上了做手工、折纸,就连饭店的餐巾纸到他手上也能变成“小作品”:



酒酒和所有同龄的小男孩一样,不是一个能坐得住的孩子。又因为在班里年龄小,在很多事情上他常常有挫败感。但手工、画画、搭积木这些小事情,总是能让他沉浸其中,迅速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更重要的是,收获成就感和建立自信。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爱好,比如:


做手帐👇


追星、二次元👇


做手工👇


写“狗血”小说👇


看漫画👇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疑惑:这些“不务正业”的小爱好,看起来占用了学习时间,到底要不要干涉呢?





孩子当然得有兴趣爱好。但反正是要花时间,是不是一定要根据当下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来为孩子安排一些被认为“有用”的爱好呢?


钢琴、书法、绘画、编程……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兴趣,因为它们和“提升素质”或“锻炼头脑”相关。



所以对于特长课,我们容易默认:只要孩子愿意学、学得好,就是“感兴趣”。


可是这些“正经”兴趣背后多多少少藏着大人的期望:学成后能拿得出手,被称赞、被认可,不枉费我们接送、花钱、付出时间。


△ 网友认为学钢琴“最有用”,

因为长大后可以“一两年回本”


只是有时候钱也花了,精力也耗了,有时孩子心思却压根就不在这些上面,往往是那些他们“偷偷摸摸”也要去做、甚至宁愿牺牲休息时间都要去坚持的小爱好,才是孩子真正的热情所在。



因为在孩子眼中,喜不喜欢做一件事,并不在意这件事是否“有用”或“正经”,相比技能的掌握,他们更看重的是兴趣带来满足感、掌控感、正反馈。正是因为这份纯粹的快乐,才让他们心甘情愿投入。


这些兴趣对他们来说不是“任务”,而是真正会主动深入的热爱,也是最容易做到极致的事情。



比如,真正喜欢打篮球的孩子,未必是家长送去篮球班、训练时间排得满满的那个,而一定是,下课时间再短也要跑去球场投几次篮、蹦跶几下的那个。


他们当然不会在意什么动作标不标准,练好了能不能“升学”,甚至有没有观众都无所谓,只是单纯享受其中,每一次球进篮筐都会带来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判断孩子是否真的热爱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在没有任何外在奖励和压力的情况下,是否依然会主动去做。孩子的真热爱,往往是没有外在奖励的,也不需要名次和证书,是一种完全不计功利的快乐。


真正的热爱不需要漂亮的成绩单,也不需要有人鼓掌。


也是因为“不需要做给谁看”,“不用为谁而做”,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内驱力,行动力,持久性,理解力………全部都拉满,大脑处于“开挂”状态,“心流”状态随时在线,还会用“费曼学习法”和别人滔滔不绝……“buff”叠满了!!



就像酒酒喜欢做手工,他会自己去网上查各种手工视频跟着做,还会到学校和同学分享,教同学一起做,放学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拿着各种手工笑着跑出来,在班上很受欢迎,成就感超足!



每次完成一件新作品,都会兴奋地手舞足蹈,跟我们介绍各种细节,感觉眼里有光:



我很难想象他能从任何需要考级、需要定时定点上课的兴趣班中,获得如此大的乐趣。


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是真实的、独特的,不需要获得认可和鼓励,也能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快乐体验。


在这些热爱里,孩子也会找到一种独特的自我表达,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体验,这个爱好成为了孩子生活中的一种独特标识,让他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这些带来的满足远超过外界对他们的认可,不用考虑外界评价的时候,也是真正的“做自己”时刻。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也不少被家长提醒:


看书可以,少看闲书;

玩可以,别玩那些“没用”的。


但如果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考试和“上进”,那才是绝望。


小时候总以为自己背会什么、学到什么最重要。可很多年后才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都会成为我思维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已经在生活的某些角落起了作用。


对孩子来说,兴趣就像一扇扇小窗户,透过它们看到外面的不同世界——这扇窗不必通向哪里,只要一缕光照进来,已经改变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孩子这些琐碎的好奇心让他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观察生活,会带来新的思考角度和新的世界观,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凭它们脱颖而出。


兴趣带来的新技能就像种子,不一定需要马上长成参天大树,只需要生根发芽,不知不觉就成了人生的一部分,也许某天孩子学会的这点小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比如黄家驹小时候偶然被摇滚乐吸引,又在邻居搬家的时候捡到了一把木吉他,由此走上了音乐道路,才有了这么多影响一代人记忆的歌曲。



而且,家长当下眼中的“无用”,未必就不是未来的“有用”,我们的知识背景未必适合孩子即将面对的世界。


世界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我们不能预见未来的职业和机会是什么样,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当年已是大相径庭,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也许正是未来的趋势,是他们对新环境适应的契机。


比如在老一辈的眼里,可能很难理解孩子的“追星”或迷恋“二次元”,觉得太不正经、不踏实了。可是现实世界里,“二次元”内容已经取代亲子项目和餐饮,成为拯救商场客流的首选。


回想一下,我们这一代读大学的时候,大众传媒、新闻类专业还是在教授传统的纸媒技能,那时候互联网媒体根本还没写进教材。可现在再看,纸媒的就业渠道几乎走向了消亡。也就是说,现在所有在新媒体行业从业的中年人,职业技能全部不是来自课堂和书本。


同事和我们分享,她初中为了宣传偶像,自己学着设计海报、写宣传文案、组织线上活动、积累粉丝流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在新媒体流量运营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每一项现在都“变现”了。



再拿不被家长们接受的“打游戏”举例,很多家长觉得打游戏纯属浪费时间,但现在电子游戏也早已成了上千亿的大产业,电竞也被列入了亚运会项目,电竞运动员也变成了万人瞩目的国家荣耀。


△ 杭州亚运会王者荣耀亚运版本决赛


上周我在微博和大家分享了马斯克的传记,马斯克小时候就很喜欢打游戏,12岁时就通过自学编程,开发了一款简单的太空战斗类电脑游戏,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他后来创立SpaceX并追求太空探索的梦想埋下了种子。


△ 《埃隆·马斯克传》


马斯克从游戏中获得的灵感也反映在了他的商业实践里。比如,在设计特斯拉皮卡(Tesla Cybertruck)时,马斯克鼓励设计团队向最先进的游戏学习,以创造出未来感十足的设计。


△ 特斯拉皮卡(Tesla Cybertruck)(上)

《赛博朋克2077》游戏中的汽车(下)


有些孩子从小玩游戏长大,学会了团队协作、资源分配的逻辑,这些能力看似与“学习”毫无关系,但将来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需要灵活、开放思维的社会,今天的这些小爱好或许才是孩子最早的“练兵场”,帮助他们去理解未来的文化和潮流。


退一步说,孩子的人生只能由他们自己走完,经验也要靠他们自己去积累。哪怕我们的建议再正确,孩子不亲自试试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我们总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替孩子少走弯路,可我们不能替他们去体验,不能替他们去感受。


没有体验过,孩子的内心就无法真正理解“选择”的意义,即便家长踩对了方向,孩子自己没有试过,未来可能会心存遗憾。


这份“自己试一下”的过程,也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哪怕他们试过了才明白这个兴趣的局限性,至少他们心甘情愿,也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



不如给他们尝试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接受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样比给他们一个“正确答案”更有意义。


只要他们真正投入其中,兴趣爱好就可能在未来成为某个职业的起点,甚至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如缓一缓,不必急着给孩子的兴趣贴“有用”和“无用”的标签。



每次在新闻上看到那些因为考试失利或者失恋就决定轻生的未成年案例,除了叹息背后的家庭,也会想,如果这个孩子能熬到未来由自己掌控的时候,如果TA熬到眼前的痛苦能被更大的世界所稀释,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


或者放到微观视角,如果在成绩之外,TA能有一个自己搭建的“兴趣避难所”,在绝望一刻是不是不会一直钻在牛角尖?


有时候孩子的世界比大人能想象得更残忍,社交困难和课业压力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乌云笼罩的全世界。而兴趣对于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小彩蛋,让他们熬过眼前的“绝望时刻”,哪怕不顺心的日子也觉得不至于完全失去快乐。



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学习上“拔尖”,但一个事实摆在眼前:谁也不可能一直在高强度、满满当当的学习状态中不出心理问题,孩子们的爱好,正是在这紧张日常中的一点小喘息。


翻几页漫画,拼拼乐高,或者写一段小故事……在家长眼里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可对孩子来说,这些小动作是他们的“情绪缓冲带”。


很多人总觉得这些爱好是“玩物丧志”,其实“志”要真那么容易丧,就可能是压力已经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了。


有时候,这些爱好才是孩子自我安慰、自我调整的支点,让他们不至于在挫败感中丧失信心,让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显得没有那么刺眼,心里有些空隙,也有了调节自己的方法。



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参加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的年轻人焦虑和抑郁程度较低,生活满意度较高,并且每天的屏幕娱乐活动时间会更少:



这几年,孩子因为压力大而走了极端的新闻越来越多,真的很让人揪心:


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爱好,也许不是救命稻草,但一定是孩子生活中的“小小救生圈”。


很多时候,孩子的生活真的需要一份他们可以“说了算”的成就感、归属感,是他们对世界的一个微小的掌控。


正是这些“不务正业”的小爱好,反而给了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力量。




我们总爱担心孩子的时间是否“用在刀刃上”,但越长大越发现,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刀刃”。


小孩的那些“不正经”小兴趣,往往是他们最自然的自我表达,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和表达自己。


我们所知有限,而孩子的未来充满未知,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兴趣,也许正是他们适应未来的方式。


给孩子一点信任,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兴趣的意义,未必是带来什么成就,而在于让他们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有一个安全的小世界。


你家孩子有没有这样的小爱好呢?欢迎评论区分享❤️~




相关阅读  




钢琴梦醒,什么节点砸兴趣班性价比最高?


看了奥运会,我发现小众运动项目真的很香,值得尝试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