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给大家推荐一个适合上班时间做的运动! ·  2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活在当下、笑在当下、悟在当下! ·  3 天前  
易职说  ·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  3 天前  
蓝钻故事  ·  9.2分还在涨,年底黑马,非他莫属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戏子”万安安,两进怀仁堂,后继竟无人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18 00:05

正文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万安安演了一辈子戏,75岁的她感到非常开心,一切都是自己理想中的:老老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她愿意用心去演。万安安不会因为自己的国家一级演员,三级"非遗"等众多头衔而骄傲。


她说自己是老百姓捧出来的,老百姓是她的衣食父母,所以每场演出都是认认真真的。不会受观众身份所影响,只要一上台就会忘掉一切。万安安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与世不争。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726个作品

作者:张 军




"真的是热泪盈眶,怎么也想不到,去的时候只告诉有中央领导来接见,其它的什么也没说,按照规则进行就好。看到毛主席后,我们狂欢得跳起来,剧团里的几个人抱在一起哭,那个年代的情感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采茶戏


明末清初,抚州诸县连年遭灾,民多流徒,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康熙年间,流落各县的艺人将本地的民歌小调与竹马灯、茶灯戏等表演形式相融合,演变成一种有说有唱,由演员扮演角色演故事的形式。这种表演由一旦一丑和一人坐堂(锣鼓手)三人来完成,故称"三脚班"。


民国时期,"三脚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三个增至七八个,相对齐全,始有民乐伴奏,表演也更趋戏曲化。


1934年,崇仁县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带班由农村进入抚州城,以临川为中心,采茶戏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一些傀儡戏的部分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傀儡戏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腔调也带进采茶戏。


抗战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与抚州半班汇合,又引进了丰城调和小花调与本地单台调,会母调相结合,分别发展成本地的"本调"和"抚调",成为抚州采茶戏的两大主要声腔。


直到1951年,抚州专属文教处举办抚州艺人培训班,将流散在各地的三角班及半班傀儡戏艺术骨干共18人集中起来,组建了抚州专区地方剧团,各县专业剧团也相继成立。两年后江西省文化局长石凌鹤将这类剧种统称为采茶戏,由此改名为抚州市采茶剧团。


两进怀仁堂


万安安,1941年出生于江西抚州,14岁小学毕业后被当地文化处选中,到抚州市采茶剧团做了随团学员。"过去《白毛女》响彻中国,大部分学员也都是学唱歌出身,对采茶戏感到非常土,但没办法,土也要唱。"


那时候没有正式的老师教,也不像京剧一样有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体系。老师傅口对口授,一人一句,台上在唱她们在台下轻声跟着,靠这样把传统的味道学会。直到1957年,江西省文艺学校首届招生,她被送进去学习后才接触到稍微专业的学习。


两年的锻炼让万安安成长了很多,也创作了不少戏:《打鸟》、《红树林》这些都是数一数二的好作品。除了劳动外,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戏曲上,压腿、腰,拉山膀,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些基本功练习得烂透于胸。


天还没亮,她就在学校的空场地上练嗓子和音阶,把采茶戏反复地唱。南昌无论哪里有演出,晚上她都会跑去看,排很长的队伍也要挤着去。梅兰芳,周信芳这些京剧大师令万安安记忆犹新。


抚州采茶戏脱胎于灯彩歌舞,以反映短衣罗裙的小人物见长。语言生动诙谐、通俗易懂;唱作朴实,亦歌亦舞,活泼风趣。其表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尤其小生(小丑)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小生(小丑)的扇子功,既能单手打,又能双手双肩打,有时绕指而转,有时空中抛耍,左右开合,上下翻飞,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既有淳朴的民间艺术韵味,又有个性鲜明的表演特色。


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绪也转变迅速,手势、眼神、身段、步法,配合协调,以日常语言提升到艺术的角度。说唱运用了大量民间俗语和歇后语,后因抚州话与普通话相对接近,外地人亦能听懂,同时老百姓也容易学,用的都是本嗓子,与京剧不同。


京剧是小生小嗓子,花脸和老生都是大嗓子,老唱功整个行当分明,比地方戏更严。抚州采茶戏也有男声女声,小丑与老旦唱法,但表演形式上较浅,因此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学习。


"采茶戏要演得好也难,表演人物,方言要唱出抚州的味道呀,有些唱出来就不像,音不准。唱得好的特别圆润,没有棱角,跟珍珠一样。转弯呀,拔高等都要有一个很好的过程。"


1959年回到抚州采茶剧团后,万安安开始扛起"梁柱",八年间创作了《梅香》、《红娘》、《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上百部戏。她带着团队从福建开始一路全国巡演,打着背包往外出,平均每年有300天以上在台上演出。有时候一天好几场,并且下乡的日子居多,也数次为外宾献演,一直到文革。


"当时剧团有一个非常好的集体,创作、套演、编剧、演员,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齐全,年年出好戏。大家都积极向上,艰苦奋斗,所以过去搞得很好,抚州采茶戏在全国都很有名气。"


最令她难忘的是在南昌洪都宾馆为毛主席演出,1961年9月19日。那是一场盛大的晚会,抚州采茶剧,赣剧,京剧,省歌舞团等好几个单位参加,她们剧团以万安安、易兰英、李凤娇等六人为代表参演,每人分别演一段,她当时唱了《打鸟》。


"真的是热泪盈眶,怎么也想不到,去的时候只告诉有中央领导来接见,其它的什么也没说,按照规则进行就好。看到毛主席后,我们狂欢得跳起来,剧团里的几个人都抱在一起哭,那个年代的情感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那年万安安仅20岁,会间还同毛主席伴舞,"他个子很高,称赞我唱得不错,你要好好努力,有机会到北京来演,下次来了我还看你的戏。"


这次回去之后对她们影响很深,好些人说她的这只手就不要洗了,因为同主席握过。"文革前,主席对文化还是挺重视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的讲话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对各个地方剧种都非常关心,也很热情。"


终于在1965年初,江西省政府选调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广昌采茶戏《怎么谈不拢》和抚州采茶戏《秧》,组成晋京汇报演出团赴京演出。途径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上海市文化局专门召开座谈会。袁雪芬,王文娟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盛赞三出小戏:"戏小水平高,年轻功力厚。"上海广播电台还邀请演员赴台教唱采茶戏,万安安一曲"卖花线"响彻上海滩。


二月底,她们抵达北京,从天桥剧场一路演到人民大会堂,3月26日登上怀仁堂的大舞台。那天北京非常冷,外面刮着大风,李先念、罗瑞卿、肖劲光、周扬等很多中央首长亲切接见。"当时毛主席还说要接见我们,后来有外宾来临时忙去了,让汪东兴在那招待的。"万安安感觉到无比激动与幸福,非常认真地去演。


文革时剧团没有了,把京剧团,采茶戏,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其它小单位统称毛泽东宣传队。"原来的剧团只剩下八个人,其它都下放了,可能我有一技之长,所以被留下来唱京戏。每天也没什么事,搞搞宣传,偶尔演演八个样板戏。古装戏就不能再演了,牛鬼蛇神嘛,我们正风华正茂的时候被耽误了十年。"


直到1977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井泉返乡,点名要看采茶戏,说中央有政策,要打开古装戏的封锁,那个时候排出了《沙家浜》,同时重新成立了抚州采茶剧团。京剧团的被调走一部分,其他文化博物馆的人也都走了,所以当时她们剧团的力量还是挺强的,有100多个人,在省里的演出也是数一数二的。


1982年剧团曾有过一段风波,美其名曰搞体制改革,背后却弄虚作假搞选举。万安安当时任副团长,没去想这些闲事,加上孩子又多,就是纯粹演戏。她非常好的朋友组织了一帮人来整她,被逼无奈之下万安安上了省纪检反映情况。尽管别人对她不好,1983年当上团长后,万安安还是重新启用了这些人,包括反对她的,选举上害过她的,只要能为这个剧团做贡献,有能力的她都用。


"首先要自己站得住,吃苦在前,不要去争和贪小便宜。我就以我的心去换回人心,所以后来她们对我都很好呀。不能说这些人很坏,人是善的,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上做得更好或者我能当个什么领导,都能理解。但是你选了万安安到时候就得倒霉,选了谁就给你一个什么官当当,这种威胁的手段我不能容忍。况且当时我要求离开,她们不让,就要你待在里面难受,现在很多地方的选举还是这样子。"


一直到2001年退休,万安安近三十年任期,给剧团里每个人解决了房子和办公问题,创作了《牡丹亭》、《无心插柳》、《维也纳之梦》等大量作品。带领团队演出近万场,并且上了两次北京,值得庆幸的是小戏《县官下乡》再度演进怀仁堂。"那是一个借古代形式来讽刺现代当官的人如何来做,要体察民情,到乡下去,它会跳出时空,很有意思的一部戏。"同年该戏在广州拿下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


后继无人


改革开放后流行唱歌跳舞,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演戏,从文艺学校分出来的学生又不会演。为了留住人才,万安安带着她们从乡下开始演。另外她也单独招了两批学员,现在学生分布在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等地。


60岁退休之后,万安安的演出逐渐减少。外面请唱也不会去,她觉得没什么必要,喜欢安稳守时的演出,走秀赚钱这种事她不会去做。万安安每周坚持去老年大学做义工,给她们排排戏,指导一下,包括传习所有需要,她都会主动过去帮忙。照顾生病丈夫的同时,万安安偶尔也打打兵乓球,弥补逝去的青春。


抚州采茶戏申报国家"非遗"的时候,万安安希望能够报给其他的同志,她觉得自己退休了没有必要。后来上面要保留有资历的演员,也没什么年龄限制,所以2012年又给她报上去了。


采茶戏是抚州地区的文化窗口,能起到互动的作用,人民爱采茶戏,采茶戏也适合人民去看。所以这个剧种有它的特色,有它的观众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么这个存在是必然的。


要是把它扼杀了,万安安觉得对不起祖宗。"在过去那么艰难的情况下都能生存,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都能站在杂草从中看几个小时的演出,现在这么好的环境,国家拿钱给你唱戏,你怎么好意思不把它弄好呢?"


今年恰逢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六月份央视《城市一对一》栏目组到抚州进行拍摄,地方剧团也排出了采茶戏,万安安认为这代表不了抚州采茶戏。"凭良心来讲,他们演出不地道。要弄出一个真正代表抚州采茶戏的戏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问题,要培养这么一个团队,要能够代表抚州。"万安安感叹道,"传承要相结合,你传给谁呢,没有人承,你教给谁,还是要年轻人,事业传承就需要看年轻人。任何行业都一样,看你后辈力量如何,前辈都已经过去了。"


文艺界几年之间要招一批学员,万安安认为20个人里面有一两个能够成才就非常不错,不像考大学比例还有那么多。并且一定得从小抓起,它要培养基本功,这跟当干部不同。当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好,有本事就OK,这些条件当演员也要具备。


但是演员本身的嗓子,扮相和身段不是人人都有的。"现在要组织一个团队有一定困难,地方领导一定要去抓,我们着急也没什么用。领导重视,去搞这个,自然会好,你可有可无靠边站,坐冷板凳就没有用,这是体制问题。但是这个剧种不能破灭掉,不能把抚州采茶戏弄没有了。"


2014年,当时要把原来属事业单位的剧团化成企业。因为上头有政策:25年以上的可以退休,一般十几岁进剧团,40岁左右到了工龄,这个时候可以拿100%的退休工资,有些就退休到外面去打工赚钱。所以一批正式演戏的中年演员都走了,剧团演出比较困难。


但中央也有政策,剧团不能没有,后来办了个传习所。平时排一点小节目,到农村演出,到一些学校做培训,都是在本抚州地区没怎么出外了。"因为没有演出队伍呀,十几个人守着这个摊子,后继无人,全国大部分地方剧团都这样。"


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化还是有些排斥,我们需要培养观众的欣赏跟喜好能力。就像打篮球一样,以前也没人看,培养之后自然会有人喜欢。当然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中国人长期形成了一个看白戏的习惯,不掏钱就去。现在舞台的场地费用非常高,抚州汤显祖大剧院一场也得一万多。万安安认为戏剧真正要发展得比较好,很难,中央想抓但是有些生存不下去,就只能自生自灭。


当然从演员本身来讲,存在认知问题,感觉演戏很小众,成名甚微,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工作和宣传都不去做。没有艺术追求,受社会氛围的影响要追名逐利。


再加上现在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相关院校接受专业学习,中央戏剧学院培训的多,中国戏曲学院就没什么人去,学电影,学舞蹈的人满为患。另外剧团也存在问题,没去抓管理,抓培训呀,把演员质量做出来,让每个人都练得跟梅兰芳一样。所以这就很难断定具体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万安安演了一辈子戏,75岁的她感到非常开心,一切都是自己理想中的:老老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她愿意用心去演。万安安不会因为自己的国家一级演员,三级"非遗"等众多头衔而骄傲。


她说自己是老百姓捧出来的,老百姓是她的衣食父母,所以每场演出都是认认真真的。不会受观众身份所影响,只要一上台就会忘掉一切。万安安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与世不争。


怀孕八个月的时候,万安安用布勒着肚子在台上演刘三姐,她很庆幸没有一个孩子成残疾,六个女儿考学包括后来有两个出国都没有去送过。"那个时候在剧团当领导,自己又要演戏,交通也不方便,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小女儿每次打电话回来就哭,我说那也没办法,要不你就回来。"


北京鲁迅茶馆开业后,万安安跟传习所提过建议,在传习所的楼下办个茶馆,喝喝茶,聊聊天,演点小戏。"但办不了,有些事情不是你所想象的,我做到这点,问心无愧就好!"


责编:笑笑

本文版权归属有故事的人,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阅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人人都有故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邮箱:stor[email protected]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