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玄鸟书屋
玄鸟书屋关注阅读、教育、国学、历史、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20241008112254 ·  昨天  
舰大官人  ·  地龙潜力很足。-20241007101604 ·  3 天前  
视觉志  ·  年轻人最新休闲方式:看房子 ·  3 天前  
猫笔刀  ·  我不小心踩雷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玄鸟书屋

《老子》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玄鸟书屋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09 12:29

正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如果说上一章是对道之描述的话,那么这一章就是对修道之人修炼阶段和状态的形容。既然道本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那么修道体道得道之人当然就秉有了道之特性,也就如道一般显得微妙玄通,深不可测了。道不可说,勉强言说,是为强说;修道之人不可形容,勉强形容之,则是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修道之人啊,好像是冬天渡过江河,显得犹犹豫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好像是畏惧四周的强邻;恭敬严肃,好像是去做客。这三句话形容了修道之人戒慎恐惧的同一种状态。在我们印象之中,得道之人无牵无挂,潇洒自在,飘飘欲仙,怎么会如此犹豫恐惧和拘谨呢!其实这里讲的是修道之初始阶段,修道之人要克制和超越自己肉体的欲望,要抑制内心的各种私心杂念,抵御现象世界的各种诱惑,战胜自己的心魔。这种心灵内部的神魔之战,并不比一个国家战胜外部的强敌容易,有时候可能更加困难,所以会有如临大敌,如履薄冰之感。

“涣兮,若冰之将释。”可以跟“豫兮,若冬涉川”构成对照,“冬涉川”时非常的小心和紧张,而冬去春来,焕然冰释之时,就是最艰难的严冬已过,否极泰来的状态。经过艰苦的修炼之后,修为境界获得了提升,走火入魔的危机已过,对欲望和杂念具有了某种抵御克服,甚至自然免疫的能力,从而长出一口气,身心状态也从戒慎恐惧变得放松自在。这种变化体现了修行的进展和阶段之变化。

“敦兮,其若朴。”“朴”是原木的意思,它还没被剖开做成各种用具,没有被异化,从而代表了人性原初的本真自然,它的对立面是浮华虚饰。人类之初,或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本来就是如此本真拙朴的,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精美和丰富,人性越来越贪婪,心灵越来越虚伪,离原初的本真拙朴也就越来越远了,存在由此分裂沉沦而入于非本真。所谓修道,无非就是向着原初的质朴本真回归这么一个否定之否定地过程。能够显现出“敦兮若朴”之象,说明生命已经涣然冰释而达到了返璞归真的新境界。

“旷兮,其若谷。”,这种状态就比较好理解了,修道就是做减法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去掉不必要的欲望和知识,去掉自我的执著,减法做到极致而至于“无”,就是“旷兮,其若谷。”的空无之象。这种状态就是前面戒慎恐惧修炼的结果。

“混兮,其若浊”则让我感觉到有点意外,按理说,一个修道有成的人应该变得清澈,怎么却是混浊呢!当然,混不等于浊,“若浊”也不等于真的浑浊。如果绝对清澈的话,就绝对的透明了,至清则无鱼,而若浊呢,则是由清入浊,至清若浊,返璞归真,超圣回凡,凡圣不二的状态,所谓和光同尘是也。一开始是浑浊的,然后我努力变得清澈,而修为和能力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就毋须回避和排斥“浊”,而是如大海一般可以容纳和转化一切,这个时候清浊一体,也就无所谓清澈和混浊了。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则是对以上所讲修道阶段的一个概括总结。如何澄清浑浊呢?那就要使激烈动荡的滚滚浊流变得舒缓甚至静止,泥沙等杂质才能沉淀,水才能变得清澈。就如我们青壮年时期,荷尔蒙过剩,肉体和心灵躁动不安,这个时候心灵是浑浊的,于是需要得到澄清。

这个“止”很重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啥?就是道本身,就是如如不动,本来无一物的心性本体。佛家也讲止观禅法,“止”而后能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下来之后,杂念才能得到澄清,内心才能变得空灵,如果都像夏天一样山洪暴发,怎么可能变得清澈呢!

“浊以止,静之徐清”就是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的总结和概括。“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讲的是“浊以止”;“涣兮,若冰将释”说的是“静之徐清”。这是修炼的“由动到静,由浊入清”的第一阶段。

如果一直是静的话,就变成了死水一潭,精神生命是会因缺乏更新而腐烂发臭的。“安以久,动之徐生”对应的是“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静久了之后呢,就静极生动,空而生有,所谓生生之谓易,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时候虽然也是动,却跟一开始的躁动不同,它并不是由欲望和妄念所引导和支配的迷茫无谓的被动之动,而是由体发用,是自性本体自身之动,是本真存在自由当中的创造性开展,因而是动静一体,虽动若静,是在动中貌似浑浊实则仍然是清澈的。

经过艰苦修炼,至于至善,然却不可执著于道,不可因此境界而自得自满,自以为圣,否则就因此自大而满“盈”,从而无法吐故纳新,无中生有,生生不息,新陈代谢,弊而新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