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是百年来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是英国的传奇伟人,是英国的民族英雄,英国人特别喜欢把他的故事搬上银幕。
《哈利波特》的
虫尾巴
Timothy Spall
演过丘吉尔,《哈利波特》的
疯眼穆迪
Brendan Gleeson
演过丘吉尔,《
X
战警》的
史崔克
Brian Cox
演过丘吉尔,《嗜血法医》
三一杀手
John Lithgow
演过丘吉尔(你看,连美国人都来凑热闹了),《兵临城下》的
赫鲁晓夫
Bob Hoskins
演过丘吉尔(该版中
John Lithgow
演的是三巨头的罗斯福,
Michael Cane
演的斯大林)。
以上版本各有千秋,很难说谁演得最出色。
Brendan Gleeson
的版本曾广受好评,而《王冠》里
John Lithgow
的版本也得到许多赞誉。毕竟
Lithgow
是个美国人。美国人出演英国传奇人物还不挨骂,说明功力相当不凡。
但上礼拜看完《至暗时刻》之后,在我心目中,『影史上最佳丘吉尔』的桂冠毫无疑问应该颁给
Gary Oldman
加里奥德曼。而且,在我心目中,下届奥斯卡影帝肯定也是他的了。
虽然丘吉尔是对抗纳粹的同盟国三巨头之一,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绘画是专业水准,演讲能力举世无双,但大家津津乐道的主要是他
一年喝多少红酒,抽多少雪茄,说多少怼人的刻薄段子
。影视剧的塑造也只停留在暴躁、粗鲁、才华横溢、咄咄逼人等大家熟知的层面(比如他粗暴对待打字员的桥段几乎每部都有)。
而《至暗时刻》里的丘吉尔与以往不同。这部电影用很大篇幅来塑造一个
『天降伟人』的不光辉形象
。世人皆知丘吉尔外号是『英国牛头犬』。死犟死犟的。但他为啥这么犟?他死犟的后果是什么?他死犟得罪了多少人?他死犟办成过多少事?有没有他死犟不下去的时候?
Gary Oldman扮演
的丘吉尔就回答上述问题。他刻画出这位著名国家领导人软弱、无助、焦虑、犹豫、怀疑、绝望、被所有人嫌弃的一面。
这样复杂而人性化的角色对演员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极大的机会。
Gary Oldman
的演绎,从形到神都可谓登峰造极。最初你会惊讶于他的扮相,完全看不出是Oldman本人。接着你会惊讶于他口音的超高还原度。不过很快这两者你都会注意不到,
因为
Gary Oldman
已经说服你,他,就是丘吉尔
。
他不拿影帝谁拿影帝。
当然,看完片子觉得有两点遗憾。一个是时长太短,感觉还没看够。另一个是,这部电影对历史知识有一定要求。我们看提前点映场时就有媒体人在问『张伯伦是谁?打篮球的那个?』......
那是"两万人"的张伯伦。两码事。
你还真别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若不了解谁是张伯伦,什么叫绥靖,敦刻尔克到底是咋回事,就不太容易理解丘吉尔为啥这么苦这么难这么不容易。
如果你爱看影视剧,那其实还好办。因为巴博萨教达西先生说话的《国王的演讲》算是这部的前情,大侦探波洛送One Direction回家的《敦刻尔克》跟这电影几乎同时发生,而英国女王下嫁神秘博士的《王冠》是这部电影的后续故事。如果看过这三部,那大部分人物和事件你心里会有数。
香港当年的译名,非常三俗
就算一部没看过都无所谓,也不至于为看电影还得去读历史书啥的。下面我从『被嫌弃的温斯顿的一生』角度说点浅显的背景。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推送再去刷电影,对剧情和人物能有大体了解。
当然,虽然我标题是『温斯顿被嫌弃的一生』。但『一生』是通过字里行间看出来的。其实主要时间线是从首相张伯伦即将下台到敦刻尔克撤退成功这一个月间的故事。
【保守党的嫌弃】
时任英国首相的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因讨好希特勒的
绥靖政策
导致自己倒台。他领导的执政党--保守党本来想选Lord Halifax出任新首相,但Lord Halifax说我是上议院的人搞不定下议院,
还是另请高明吧
。考虑到新首相人选必须要让工党和自由党认可,保守党逼不得已才推举了丘吉尔出来。
张伯伦虽辞去首相职位,但仍是保守党党魁。从片中两次白手帕桥段就能看出,保守党全体议员以张伯伦马首是瞻。所以当张伯伦表示嫌弃丘吉尔时,保守党上下一心,全都嫌弃丘吉尔。
保守党可是丘吉尔自己的党派啊!这就相当于冲锋陷阵时,眼前唰唰唰飞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回头一看,自家将士全都坐在战壕里,翘着小拇指喝英式下午茶。没一个人跟上来支援。太tm苦了。
丘吉尔的自家党派不仅嫌弃他,还在张伯伦和心腹Lord Halifax的带领下,从他上台伊始就处心积虑要干掉他。挖墙脚,设圈套,处处掣肘拖后腿。这就相当于冲锋陷阵时,眼前唰唰唰飞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回头一看,自家将士也都举枪朝你开火。丘吉尔太tm苦了。
张伯伦会见墨索里尼(高个子的就是Lord Halifax)
《至暗时刻》阴险狡猾的Lord Halifax扮演者是《权力的游戏》里的斯坦尼斯拜拉席恩。片中有句台词特别棒。当战时内阁会议上Lord Halifax不停打断丘吉尔讲话时,丘吉尔大喊:
『你能不能不要在我努力打断你说话的时候打断我!』
【首相的嫌弃】
张伯伦在历史上算是『绥靖政策』(
policy of appeasement
)的代名词了。他答应德国的一切要求,甚至签署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希特勒大大
您能不能见好就收不再继续侵略其他国家了呀么么哒
。
他的政策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纳粹的扩张和崛起。当战火快烧到自家门口时,当英国被迫对德宣战时,张伯伦老师想的还是怎么跟元首和谈。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挺耳熟?我国历史上这样跟侵略者
割地求和
的宰相大臣也不少对吧。
虽然在任时他的『和平』政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除了丘吉尔),而对德政策的失误,前任政府也有极大责任,但张伯伦自去世之后名声一落千丈,在人民心中基本就是个『奸臣』的形象。
所以,眼看德军节节胜利,欧洲各国依次沦陷,工党和自由党强烈要求张伯伦下台(电影开头那段)。
1940
年
5
月
10
日,张伯伦宣布辞职。
而张伯伦跟丘吉尔算是世仇。丘吉尔不光极力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早年还极力反对张伯伦他爹约瑟夫张伯伦的贸易壁垒政策。丘吉尔跟张伯伦他爹的分歧导致他最终跟保守党决裂,后来加入自由党。
《至暗时刻》里扮演张伯伦的是《王冠》里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当时张伯伦身患癌症,辞职后半年就去世了。最终回心转意的白手帕是知道大势已去,给自己和保守党保留最后一丝尊严。
【反对党的嫌弃】
丘吉尔在政坛上摇摆不定。最初是保守党,后来变成自由党,再后来重归保守党。这有点像川普,从民主党变成共和党,从共和党变成独立候选人,上次大选又改回共和党。
这样的经历让很多议员不信任他。前几年还跟我们并肩战斗,一个华丽转身就跑到对面阵营去了?
【英王的嫌弃】
当时的英王是乔治六世,就是《国王的演讲》里脸叔Colin Firth扮演的那个口吃国王,也就是目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他爹。
乔治六世信任张伯伦和Lord Halifax,也支持他们的和谈政策,所以当然会讨厌主战的丘吉尔。片中对此表现得非常有趣:丘吉尔初次以首相的身份觐见时,英王握完手偷偷在背后擦了擦;两人午餐时英王明确表示,我对你有些害怕。
除了主战主和之争以外,他对丘吉尔的厌恶还有非常私人的原因:他哥哥退位。
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
事件。作为英王的他选择与美国名流辛普森夫人双宿双栖,但民众无法接受曾经离异的美国人成为王后。首相鲍德温也带着整个政府以集体辞职相威胁。爱德华八世非常硬气:『老子不干了!』直接退位走人,由他弟弟阿尔伯特继位。就是那个口吃的乔治六世。后来心疼哥哥的弟弟给哥哥搞了个温莎公爵的头衔。
Wallis Simpson是比OJ和辛普森一家更早出名的辛普森
也是这件事让当时的首相鲍德温决定退休,由张伯伦接班。所以,你看,历史事件都是环环相扣的。而且历史是会重复出现的。你看,哈利王子大婚之事刚刚宣布,很多人就拿当年的辛普森夫人出来说事了(因为哈利的未婚妻Meghan也是美国人,也是曾经离异)。
整个事件中,几乎所有政客都在反对国王的婚事。但丘吉尔一直力挺爱德华八世。这事让口吃六世非常不满。
出演英王乔治六世的是《星球大战》的本门德尔森。他跟Gary Oldman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我觉得是全片里最好看的对手戏。
经典台词
英王:你是怎么做到大中午就开始喝酒的?
丘吉尔:Practice.
【军方的嫌弃】
丘吉尔当第一海军大臣就被其他军方高层讨厌。一战时,他下令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却失败,导致他饱受抨击,最终辞去海军大臣职务。片中敦刻尔克的缓兵之计也被一些军方大佬认为是瞎指挥,让数千军人去送死。
【百姓的嫌弃】
丘吉尔采取强硬立场,曾铁血镇压过工人罢工游行。上任后为安定民心,隐瞒战况,报喜不报忧。
知识界也嫌弃他:他在军方担任大臣时的对俄政策遭到萧伯纳的嘲讽。他做财政部长时的金本位政策遭到凯恩斯的批评。金本位制最终被取消。
【亲友的嫌弃】
剧中妻子在全家面前一边庆祝丘吉尔出任首先,一边回忆当年往事。他说他早就知道丘吉尔永远会把公职放在第一位,家人放在第二位。后来妻子因为丘吉尔不知道管理开销而搞到全家破产而跟他抱怨。
连下属也嫌弃他。《唐顿庄园》《灰姑娘》Lily James扮演的打字员最初觉得他粗鲁讨厌,后来又
觉得他在隐瞒真相,什么都不说。
【罗斯福的嫌弃】
丘吉尔无路可走时躲在厕所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求助。他说想跟美军借飞机借船去救敦刻尔克的英军将士。罗斯福说我爱莫能助啊。他说要不把我们买的飞机用航母运过来,借我个航母用用。罗斯福说我爱莫能助啊。航母肯定不行。要不你们弄几百匹马来加拿大边境把飞机拉回英国去哈哈哈。
虽然两人私交不错。但罗斯福说马拉飞机基本上属于调侃他了。
丘吉尔听完也绝望了
『是晚了,各种方面都晚了。』
台词当中有一句话特别关键:『
我们从你们美国买的飞机...用的是跟你们借的钱
。』当时为了打仗,英国已经一贫如洗了。
最后演讲中丘吉尔提到新世界一定会来援助我们旧世界。旧世界指的就是欧洲老派国家。新世界主要说的就是美国。
幸好美国也确实帮忙了。别看敦刻尔克这次什么都没给,但罗斯福后来很够意思,为了给英国送钱送军备,跟国会死磕了很久。美国当时的风气也是主和不主战,直到珍珠港事件之后,罗斯福才得到国会和民众支持,跟轴心国正式宣战。
《至暗时刻》Darkest Hour
不仅仅是说英国内忧外患,即将继法国之后成为下一个覆灭的旧世界国家。
这短短一个月,也是温斯顿丘吉尔最黑暗的时刻
。军队即将被团灭,国家即将沦陷的时刻,从国王到议员到百姓都不支持他的时刻,他仍然不顾一切坚持主战,这样的压力是无法想象的。
但丘吉尔的坚持和魄力,让他顶住一切压力,
征服了所有人
。在所有人都放弃希望,认为英国全部将士都会牺牲在海滩上时,丘吉尔征用民用船只的策略奏效了,敦刻尔克撤军奇迹般地成功了。
妻子抱怨之后仍然选择支持他,小秘书直到真相后全力支持他,军方大佬被他的坚决打动改变态度支持他,国王也回心转意手挽着手支持他,人民听了他的广播之后开始支持他,反对党在听完他绝不投降的演讲之后扯着嗓子蹦着高地支持他,最后就连张伯伦也别无选择地支持了他。
张伯伦不仅抛弃了Lord Halifax,后来还跟丘吉尔一起主战,反对议和。甚至呼吁保守党人士支持丘吉尔。当然很多人觉得这是张伯伦不死心,觉得二战结束后战时内阁解散了,他自己还能卷土重来。但不管怎样说,张伯伦也支持了丘吉尔。
这些转变都发生在短短的一个月之间。可以说是奇迹了。敦刻尔克30万英军几乎全部撤出是天大的奇迹。而丘吉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从全民嫌弃到民族英雄,也是天大的奇迹。
这,才是『英国牛头犬』的本质
。
我觉得,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选择这一个月时间作为重点展现的内容的原因。
《至暗时刻》片中几次电梯中黑暗围绕着丘吉尔的画面非常能展现darkest hour这个主题。当最后丘吉尔走出下议院时,画面终于变得雄壮。
此处应该有个V
哦不对不是比划反了的这个,应该是下面这个。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对丘吉尔的错误和软弱的展现。比如他最开始痛骂打字员之后又道歉,比如他快撑不下去只好考虑和谈的可能性,比如他跟国王两个人交心的时刻,比如他哄生气的妻子,比如他在地铁里跟人民对话。
虽然剧情毫不华丽,而且像有些评论说的,这片子对于普通群众并不友好。这点我同意,不光中国观众,对不熟悉历史的美国观众来说也有难度。还有的影评人说这是文艺片,票房不会好,能冲奥就行。这我也同意。
其实这部电影里,
Gary Ol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