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NBA | 爵士终结湖人6连胜! ·  14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福建现不明飞行物,现场画面曝光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知名巨头突变:暂停!拒绝内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如何摆脱过去经验的束缚?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4-10-08 11:08

正文

如果您想按时看到我的文章信息,请点击蓝字(陈海贤)关注>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前段时间,我在得到心理圈解读了詹姆斯·霍利斯的《中年之路》和《中年之路2》。这两本书讲到了中年期的各种困境以及在心理上可能得出路。


今天和大家分享《中年之路2》的最后一章——穿越沼泽。它探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既然我们过去的经验那么顽固地塑造着我们,我们从何发展新的自我?



人由过往的经验塑造


在讲穿越沼泽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困惑, 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由头脑中的道理来塑造的,而是由我们的经验来塑造的,尤其是过去那些重要的经验。


比如,来自于原生家庭、文化环境或者个人的创伤的经验。这些经验引导着我们趋利避害,它是我们的防御机制,塑造了我们特定的思考方式和应对方式。


在现实中,当我们遇到相似的情景,这些经验所对应的情结就会被激发出来。这些情结有点像什么呢?就像是一合上电路的开关,灯泡就马上亮起来,只要刺激一出现,这种焦虑就马上出现,你就会自然做出缓解焦虑的行为。


这些反应都是在电光火石之间,而我们的道理只是用于解释这些反应,而没有办法改变它。


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的经验,让我们逐渐发展出一套特定的、惯常的策略与反应,来应对曾经的压力。不知不觉中,这种应对压力的反应模式就变成了我们的习惯。而我们不自觉地变成了往事的囚徒。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囚禁于过去的情结中,没有办法改变呢?


当然不是!这也是《穿越沼泽》这章所要讲的内容。


总的来说,整本书的语言都是非常有诗意的,尤其是这最后一章。书中用沼泽来比喻面对焦虑所产生的过去的情结和模式。


人确实是会一遍遍地掉入到沼泽中,也就是过去的情结和模式中,可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修习自己的功课,看到命运的召唤或者我们的任务。我们要承受住身处沼泽的痛苦,并且找出隐藏在泥泞中的意义。



找到隐藏在泥泞中的意义


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隐藏在泥泞中的意义呢?


首先,不要责怪过去的经验在影响我们,也不要责怪自己又掉到了沼泽里。


因为就算知道前面有沼泽,我们还是很容易掉进去。这是人的软弱,责怪自己于事无补,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当创伤重新出现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跟自己说,我是一个无能的人,因为我以前一直是这样,今后也一定会是这样之类的话。不需要沮丧。


相反,我们可以更豁达地对自己说,我感到焦虑,那就焦虑呗,掉进了沼泽就掉进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人生已经完蛋了。我依然可以拥有我的人生、我的任务,就像诗人惠特曼说的:


“我自相矛盾吗?很好,那我就自相矛盾吧。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


当我们能够接纳我们会周期性地坠入这个地下的世界,这个过去的世界,我们的灵魂就会逐渐广阔,也就是悦纳人生中对立的两极。


这本书把这种悦纳称为智慧。知识是可以学来的,而智慧不是。智慧是来自对痛苦的消化和吸收。被消化、吸收的痛苦能够拓展人格,让灵魂的疆域得到开阔。



想象力让你超越过往


可是你一定还会想,如果我们还是被过去那些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或者说我们自己也不想要的习惯控制,那该怎么办呢?


磨坊老马,就是那些围着磨坊转的马,也是受过去和规则的驱使。磨坊老马和我们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有想象的能力,想象新自我的能力。


书里说:


“每个情结都带有一小片碎裂的世界观。当我们陷在情结里的时候,我们就被局限在那个世界观里了。一般来说,那个世界观来自过去的经历,局限在当初的创伤体验里,而且它会逼迫我们通过那个视野受限的“透镜”看待世界。”


这就是我们无法打破原的模式的原因。 可是人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就算我们受限于情结,不断重复原有的模式,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想象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这样的想象会召唤我们,勇敢地踏入未知。


作者还引用了尼采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一段话:


“人就像绳索,一头连着野兽,一头连着超人。这条绳索横亘在深渊之上。危险的跨越,危险的路途。回顾是危险的,颤抖是危险的,停步也是危险的。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终点;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既是序曲,也是终章。”


我们可以把野兽理解为那些过去的情结、盲目的反应以及过去对我们的束缚,而超人是对进化的自我的比喻,我们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天性、过往的历史或者拓展了的灵魂。


矛盾在于我们既是绳索,也是深渊。我们在绳索上走,要面对那些随时将我们吞没的存在性的焦虑。可是, 无论你是否愿意站在那条高悬的绳索之上,我们都已经在了。我们是被放上去的。就像帕斯卡指出的那样:


“问题不在于纠结要不要挂帆起航,因为我们这艘船已经漂在海上了。”


尼采说我们是序曲,他的意思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更新自我感,从而超越过往对我们的局限。


当他把我们视作终章的时候,他指的是,正是借由旧世界观造成的局限的终结和死亡,我们才能从那种过去经验的循环、那种习惯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所以在我们身后的,是过往的宿命,是局限我们的世界观,它们的力量一直支配着我们。踏在脚下的,是跨越深渊的自由。在前方,在深渊的那一端,是被拓宽了的灵魂,在那里,个人历史被接纳、被包容,但它无法再控制我们的生活。我们颤颤巍巍地站在原生家庭、社会文化与个人的体验构成的绳索上。


那什么是绳索的后半段呢?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想象力——我们对自我进行重新构想的能力。正是因为拥有这种重新构想的能力,我们比过往发生的那些事情更强大、更广阔一些。它会让我们超越过去经验的限制。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我们要去经历生活本身的痛苦,并且把痛苦熬成智慧。



敌人正是自己


痛苦不是我们选择的,而是生活本身就存在的,是我们作为人的这趟旅途里必经的东西。就像这本书里说的:


“唯有足够成熟的人才能承认这个悖论:敌人正是自己。人至少要到中年,才能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做出诸多投射——职业、关系、社会角色——并且承受投射无效的苦果;人需要犯下足够多的错误,才能渐渐地看出自己的模式;人需要先发展出一个足够强大的自我,才能有胆量向内寻找过往选择的源头。唯有在此时,一个人才具备了足够的阅历和勇气,去盘点和辨析那些无意识的因果,进而突破旧模式,创造新生活。”


我以前在《祈望神话》这本书里介绍过俄狄浦斯的故事,这本书里也引用了俄狄浦斯的故事。灾祸降临后,俄狄浦斯自我放逐,一连数年,他孤身一人浪迹天涯,以此赎罪。


借由痛苦,他变得谦卑,并与诸神建立了联结,当他在克罗诺斯走到生命终点时,他被封神,也获得了诸神的祝福。


所以只有经历过这些痛苦、超越了沼泽的人,才有资格这样说:“痛苦与时间,那苍茫的时间啊,是教人满足的导师。”


还有诗人叶芝,他回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后,写道:


我们必须大笑 我们必须欢唱

我们被世间万物祝福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被祝福


超越过去的经验,这是痛苦凝结的智慧,也是我们中年之路最好最重要的意义。超越的愿景或许不太清晰,但是, 我们去四处观看,一路上孵化新蛋,承受灵魂的干旱之地带来的痛苦,到最后,所有这些任务都会帮助我们领悟到,意义不在于抵达,而在于旅程本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