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言
趣味生活多面手。 这里的宗旨是:让生活更有趣,让有趣更有意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很难有百听不厌的神曲? ·  昨天  
新周刊  ·  麦当劳的点餐机,每一步都在算计你 ·  昨天  
新周刊  ·  减肥健康食谱,跟猪猪学 ·  2 天前  
新周刊  ·  25年了,我只想看他们的情欲戏 ·  2 天前  
新周刊  ·  广西公文包:喝时甜甜的,喝完癫癫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言

天涯百万热议贴:婚姻是一场大型的资产重组

温言  · 公众号  ·  · 2019-06-04 07:03

正文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 318 篇文章。 温言, 公众号ID:wenyanhello。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 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7年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天涯上一个情感咨询帖火了,引发几百万人围观,全网传播:原文叫《和男朋友冷战半个月了,昨天和同事聊天有点恐慌》。


故事是这样的:


一对年轻人,都是武汉985的名校硕士,毕业后一起回男方老家杭州找工作。俩人起薪都是六千多,男生略高。

女生出身农村,父母哥嫂都在上海打工,督促她尽早结婚,于是男方父母表示虽然并不富裕,但可以把市中心一套五百万的老房子给男生;女生的父母认为尽管老家村里习俗都是索要20万彩礼,但闺女是自由恋爱,所以可以不要二十万,对方随便给点儿即可。


结果男方父母听闻还有彩礼钱后断然拒绝,表示自己还会再出装修款和婚礼费用,绝不会再出彩礼。

女生把这话又传给自己父母,父母立刻炸了,觉得看不起自己,咬定要六万彩礼,但他们可以一分不留,男方父母应该买6万的电器家具。

结果男方父母也强硬起来,表示既然自己出了房子和钱,那么希望女生父母也按杭州的规矩陪嫁一辆车,于是谈判向着崩坏方向滑进。


本来女生决心要分手,却被一直在相亲的同事点醒:像这样有房的本地男友,在当地的婚姻市场上已经算可遇不可求。

一想到未来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对象了,女生又犹豫了。问大家自己该怎么办?



这个故事里,双方都有非常多槽点,因此才引发了热烈大讨论, 因为它把城乡、房产、婚嫁中最普遍、又往往难以启齿的种种矛盾,生生撕开来,展示给大家看。


评论有几种主流观点:

1 男孩有错,太妈宝,缺少男人的担当;

2女方有错,明明已经脱离了农村环境,还要坚持农村习俗;

3 男孩女孩都没错,是价值观念不匹配,即便现在成了未来也都是矛盾。



其实这件事有个很重要的细节: 男女主角都是刚毕业找到工作。因此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还是房子车子婚礼钱,年轻人其实都拿不出来,只能求助于双方父母。

于是核心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果在经济上接受父母的馈赠,就需要同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


老话说恋爱考虑俩人,但婚姻需要考虑两个家庭。

在这里这个道理被演绎的更加淋漓尽致: 不但有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还有资产的评估和机会成本的核算。



1 站在各自父母角度,其实双方都没有错。

在这件事里,双方父母其实都已经在各自的环境和价值体系里,进行了巨大的让步。

女孩爸妈在农村,愿意拿了彩礼自己一分不留,都给小两口,就已经比用嫁女的钱补贴儿子要开明许多。而男方父母不但提供房字,还帮忙装修,赞助婚礼,也已经竭尽全力。

但双方迥异的文化语境,让双方父母观念,在一再的让步后依然有巨大的鸿沟。


2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但解决需要主人公自立


帖子里,男方父母要求可以理解,当然女方家也觉得自己让步很多。

之所以让来让去反而导致了谈判破裂,是因为年轻人的结婚条件,最后变成了双方父母在财产问题上的对峙,只不过借由儿女做传声筒而已。


正因为如此,如果感情还在,又希望跳脱父母的束缚,就需要有自己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自信和行动力。


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俩人别那么早结婚,双方都努力工作赚积蓄——男生给女生爸妈彩礼表示尊重,女生出钱自己装修或办婚礼以赢得对方的尊重。

或者两人干脆分手,姑娘去找一个背景类似的男友,对方先提供彩礼,再俩人一起打拼挣房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但显然将会开启更“hard”的人生模式。


从帖子来看,两个主人公都没有独立解决的觉悟:

女生反复说自己外形和学历条件不错,却只能充当父母的传话筒;而男生一味转述着母亲的意见。 两个人对自己的婚姻都没有掌控权,也不打算全权掌控,毕竟两个年轻人都不愿意放弃男方父母提供的便利与福利。



3 大部分矛盾中的父母往往更加清醒


这件事里双方父母反而看得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女长远。

原帖中,女生的父母本就建议她去上海工作,一来挣得更多,二来家人可以彼此照应;而双方谈崩后也建议女孩分手,因为她的父母已经看出来这种崩坏是扎进双方心里的刺,无法修复。

男方的父母呢,其实后面看出来并不赞同儿子那么早就结婚,后面发现双方价值观不同,于是故意要求车来陪嫁,逼迫分手。


可见双方父母心里其实都清楚得很: 对方非我族类,观念天壤之别,即使勉强结婚,日后也会有很多摩擦,长痛不如短痛。



4 女生才是老家传统的拥趸


在整个故事里,表面上看所有的“要求条件”都是女生父母提的,但其实女生自己才是她老家观念的拥趸,比如:

她自己已经在外读了六年大学,却认为“少要彩礼”已经是父母的恩赐;

明明哥嫂都在上海挣钱,但当父母要求她要按月拿钱接济哥哥的一对儿女时,她欣然接受;

她认同儿子比女儿更重要,即便给晚辈钱,也是侄子五百,侄女只给三百,并且认为因为父母应该多帮衬自己的兄弟;

再比如和男友一同去杭州找工作,住的是对方付钱的旅馆,开销也由对方父母承担,也是顺理成章。


在女孩子的叙事眼光中, 完全看不到她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所应具备的信念、独立性与判断力。


她接受的教育新式的,思维却又介于新旧之间,她所认同的部分旧风俗,其实都是对她个人有利的。


而后面之所以舍不得这段感情,是因为同事提供给了一个新视角——杭州婚恋市场的男女报价,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对方的价签——面对可能的损失,她产生了强烈的患得患失:

1. 我男朋友居然有这么好的行情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