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普通人一样,音乐大师
也有
喜怒哀乐
也有
好恶亲疏
有时这种讨厌
源自理念不同
有时则单纯是私人恩怨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开聊
3对
看对方
不爽
的音乐家们
▼▼▼
“德彪西的作品怎么能算音乐?”
圣桑(左)与德彪西(右)
法国乐坛巨匠圣桑是一个理智、冷静的人,除了音乐家的正职外,他还是一位掌握多门外语的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昆虫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曾写过研究火星和海市蜃楼的论文,并且创立了一套类似唯灵论的哲学学说。
这样理性的
圣桑
对他的晚辈,法国印象派作曲家
德彪西
就
大为反感
。圣桑在听了德彪西的音诗《牧神午后》之后说:“听起来是好听的,但它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
。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乐,那么
调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画了
。”圣-桑不仅无法容忍德彪西,而且对二十世纪先锋派音乐亦心存偏见。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初演之时,特意到场的圣桑竟立刻离席而起,拂袖而去。
圣桑《天鹅》
圣桑《牧神午后》
两位帅哥因标题党而起的 diss
李斯特(左)与勃拉姆斯(右)
李斯特与勃拉姆斯
这两位大师,同为帅哥,却
身处不同的阵营
。作为魏玛乐派带头人的
李斯特倡导
标题音乐
,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并与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
标题音乐的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创作意图的展示。与标题音乐相对应的是绝对音乐,即无标题音乐,这类音乐作品没有明确的标题,只说明乐曲的形式与体裁,其内容都由欣赏者自己理解。
勃拉姆斯这个耿直boy在刚出茅庐时,就曾在已是巨星的李斯特的演奏会上
睡着
,结下梁子。1860年,他和小提琴家
约阿希姆
发表了一份声明率先“引战”,讽刺主张“一切美好神圣的音乐都是人为”的作曲家们,全都“
滋生于李斯特般的幻想
,如可悲的杂草,最终
只能成为肥料
”。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下属比我高明怎么办
莫扎特(左)与萨列里(右)
萨列里与莫扎特是同时代的音乐家,身为
奥地利宫廷乐长
的
萨列里
算起来还是
莫扎特的上司
。然而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使得人们相信,萨列里是一个才能不及莫扎特还妒忌心重的作曲家,并最终设计害死了莫扎特。
传说不可轻信,但
若说萨列里从来没嫉妒过莫扎特,那也是不可能的。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莫扎特在维也纳谋生时,萨列里免不了与其暗暗竞争。莫扎特本来想争取伊丽莎白公主的音乐教师一职,但
被萨列里获得
。第二年,莫扎特想要争取钢琴教师的职位时,又被
萨列里推荐的其他人获得
。
萨列里《♭ B大调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
莫扎特《加冕弥撒》荣耀经
然而又
所谓
“不是冤家不聚头”,二人的关系在1788年得到改善,萨列里帮助莫扎特演出了《费加罗的婚礼》,之后在《魔笛》上演时,莫扎特非常乐意地邀请萨列里到自己的包厢,而萨列里则对《魔笛》充满赞美之词,
“歌剧里的每一号曲都会让他喊'bravo'或'bello'”
(摘自莫扎特给妻子的信)。甚至在莫扎特去世之后,萨列里还当过莫扎特的儿子
弗朗茨·克萨维尔·沃尔夫冈·莫扎特
的音乐老师。
可以说萨列里既忌惮莫扎特的才华,但又深知莫扎特的天才,
在最初的嫉妒迷茫后,他逐渐与自己、与对方和解,到最后甚至从称得上惺惺相惜。
这样的关系在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中就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剧中
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复杂态度,
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条线索。
《甜痛》
萨列里:这就像灵魂上的尖刀,刺穿了我的心脏
而我却陶醉于这痛苦……
《杀人交响乐》
萨列里:我将我的夜晚,交付给了杀人交响乐和安魂曲
几近被自己播撒下的仇恨,折磨致死……
《胜利的牺牲品》
萨列里:
我为了胜利迷失自己
在不道德的胜利前,
得不到光彩的凯旋
……
这种对美丽事物的危险倾慕,与剧中华丽的音乐、绚烂的舞美一起狠狠戳中观众的“燃点”。当那个碾碎黑暗,破除规矩,直击灵魂的少年莫扎特微笑着看你,又有谁能拒绝这样的火焰?
舞台上的莫扎特结束了他星光闪耀而短暂的一生,留给观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渴望。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而最简单的情绪则构建生活本身。
《我走过的地方》
舔屏剧照
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感受来自法国的火焰
冬日与燃情 西方艺术与中国节日 经典与现代
这样的碰撞势必燃起更盛大的火烛
创造
更多的感动
!
让
《摇滚莫扎特》
燃
起我们
心中
最初的渴望
以及
坚定信念
!
Le Spectacle MusicalI 法语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