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守望家庭
在这弯曲背谬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守望家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守望家庭

夫妻之间,你真的会沟通吗?(下)

守望家庭  · 公众号  ·  · 2017-04-06 07:48

正文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新约•雅各书5:16


“一切苦毒、恼恨、愤怒、嚷闹、毁谤,并部分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新约•以弗所书4:31—32



这些沟通模式都不好

不好的沟通模式有哪些呢?


战争型沟通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在家庭当中,不好的沟通模式,首先是战争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吵架。


在一次婚礼上,有位嘉宾上去做祝福发言时讲了一句话,她说,有一场战争,没有赢家,只要你进入战场,只要你参战,你就输了,所有其他参战的人,也都跟着一块输。但吵架却是很多家庭常用的沟通方式,比如过去在我们家就是常用的方式,虽然现在少了很多。每当我发现自己语速和声调都在加快加高的时候,我就开始后悔为什么我又这样了。



人们怎么会用这种模式进行沟通呢?


首要的根源,就是我们里面的罪,我们的自我。这个自我,有三重体现。


自我的第一重表现,是骄傲。我们会认为,我心里的想法、感受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就是对的,这就是我们在沟通中的“自我”在作祟。你一旦站在这个角度上,站在“我就是对的”的角度上去讲话,吵架往往就势在必然。你说话就变成了“你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然后会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有问题,对方不服的时候你可能就开始指责。


自我的第二重表现,是对对方的藐视。如果你一说对方就听从你了,你自然觉得心里很舒服。对方只要稍微提一点点不同的看法,你马上就很生气,说话时的眼神和语气都带着对对方的藐视。用藐视这个词大家可能觉得很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就是藐视对方,因为你心里想的是:你懂什么啊,你算什么呀。吵架当中我们常常会用这些表达方式,背后反映出的就是你看不起对方。


自我的第三种表现,是迁怒。家庭中出现任何问题,我们都容易迁怒于对方。什么叫迁怒呢?就是家里发生了一件事,一定要把责任放在对方身上。比如说,一回家发现下水道堵了,一方可能马上就说,肯定是你昨天刷碗的时候不小心把很多东西弄下去了,要不然它不会堵。甚至有时候你心知肚明这事其实跟对方没关系,但你也非要说:都是因为你,所以这事发生了。这个就叫迁怒于对方。这可能是家庭中很多人在吵架的时候心里的潜意识。哪怕有一刹你觉得不一定是对方的错,你也会马上忽略掉这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感受。这让我想起当初在伊甸园的时候,上帝问亚当说,“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亚当就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那个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回响在千万家庭中。不单弟兄会这样,姊妹也会这样。弟兄做了一个决定,过了一年之后,这个决定的后果显现出来了,姊妹就说,看当初我就说怎么怎么样,都是你坚持要这样,才有今天这个后果。弟兄可能会反击说,那当初为什么你不说得更清楚一点呢?这就是互相之间的责任推诿。


而“自我”的根源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就是恐惧。我们心里有害怕,我们怕自己要承担这个事的责任,我们怕当一件事出现之后我承认我错了,对方就会来欺负我。我们怕这个事如果是因为我的话,我在家里的地位就会失去。我们怕这件事是因为我做错了引起的,别人就开始看不起我了。我们担心我们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我们担心对方的父母怎么看我,等等。我们会发现,在很多的时候,是恐惧在指挥着我们在沟通中去推卸责任并控制和辖制对方。


当我们努力要在一个沟通当中占据主动时,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惧怕,我们唯恐让别人觉得我是有过错的,我是软弱的。因此我们就一定不能认错,至少不能先认错。在家庭中,无论对于弟兄还是对于姊妹,这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弟兄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其实,“爱面子”只是自我的一个浅层表现,更多的是他心里有惧怕。


内心惧怕的根源,则是因为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出问题了。惧怕是与上帝远离造成的,远离上帝是因为人要自己作王,要“更加自由”,要自己决定善恶对错。但人一旦远离上帝,他的心灵就失去了保护者和供应者,不但不会更自由,更智慧,反而会被奴役,被蒙蔽。所以,恐惧,是一个失丧者的基本特征。骄傲只是恐惧的另一面,人们很多时候是以一种自欺式的、虚假的强大来掩饰内在的虚弱和无助感。



退让型沟通


第二种不好的沟通模式叫退让型。恐惧对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是双向的,向外就表现为争吵,向内就表现为退让,就是他不愿意跟你冲突,或者说害怕冲突,怕吵架。这种时候,当两个人产生不一致时,某一方马上就会说,我们今天可以不讨论这个问题吗?或者说要不我们先等一等,或者马上就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说弟兄一回来发现,地板怎么被颜料给染了,姊妹马上就说,我去做饭了。这就是回避,就是把这个问题搁在这儿不处理,选择视而不见。


然而,退缩在本质上是另一种抗争。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退缩和回避比吵架还糟糕。所以我的建议是,宁可吵架,也不要在冷漠中沉默。不要说这事我们不讨论,随你怎么看吧,然后永远把这事放下了,这种方式还不如吵架。其实吵架有时候是避免不了的,关键不在于吵架,关键在于怎么吵,这个很重要。


讨好型沟通


还有第三种沟通模式,叫讨好型。讨好型比退让型更往前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当一方发现两人之间的不同、可能产生冲突的时候,他采用的方式不单单是沉默和退让,他是违心地说:好吧就照你说的办,你说的挺好,我认同。也就是说,他担心因为意见不同、表达不一样的看法,就会破坏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他就用撒谎的方式来建立他们的关系,他不是真心地去认同,其实他心里很不认同,但他用虚假来维持一种不真实的关系。


这是家庭中常见的三类沟通模式。可以这么说,这三种沟通模式都不是好的方式,但这三种里相比较而言最好的模式是吵架。其他两种沟通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矛盾给掩盖了。积累问题是家庭沟通中最大的杀手。有弟兄姊妹会说,我们已经沟通了,我说这问题解决了吗?他说解决了,我说怎么解决的?他说,我们都不提了,我们都挺高兴的,我跟她说话,她跟过去一样正常跟我说话。我说这就叫解决了?他说对,这就叫解决了。其实那个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好的沟通模式不是这样的三个模式,而是彼此接近的模式。


良好的沟通需要这些前提

既然沟通是心灵之间的彼此接近,那么良好的沟通其实是需要前提或说基础的。也就是说,缺少这些因素就不是好的沟通。沟通需要哪些前提呢?


前提一:彼此的尊重


如果在沟通之前你心里对对方已经没有什么尊重了,就想去教训他一翻,发泄发泄情绪,就想让他屈服于你,就想让他的思路改变过来,你想的是如何说服他,甚至想恐吓他,训斥他,这种时候,我的意见是,还是先不要去“沟通”。此时,还缺乏良好沟通的前提。所以,很多时候,你有件事想找对方谈一谈之前,你需要做的是什么呢?你需要先到上帝面前为自己祷告。好的沟通是需要预备的。祷告什么呢?祷告看自己心里有没有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都是上帝创造的人,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在家庭中,弟兄是家庭的头也不意味着弟兄的地位就比妻子更高,即使要求弟兄要像基督爱教会那样爱妻子,也不表示妻子可以对弟兄不尊重。我们必须意识到,那个人也是属于上帝的。这一点当然有《圣经》的根据。保罗说:“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但很多人不是这样来看待别人,我们在家庭当中常常把对方当成我的私有物。然而,在家庭中,无论是面对配偶,还是面对孩子,虽然有秩序有权柄,但你必须知道,那个人是属于上帝的,我们不能随意对待他们,不能轻视和辖制他们。这是良好沟通的第一个前提,如果我们一祷告发现我们心里没有这个,就要先为此来悔改。



前提二:对对方的信任


信任也是沟通的必要基础。为什么有时我们的沟通是无效的?就是因为一方会说,不管他说什么我也再不信了,因为他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过去几年一直这样说了很多次了,所以他再说什么我也不相信了,他说呗,我就听听而已。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我就会想,那双方为什么还坐在一起沟通呢?为要展现自己的涵养吗?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既然愿意坐在一起面对面来沟通,你心中就应当有一个信心的盼望在里面。你必须意识到,能坐在一起谈,就表示你心里已经建立了这个信任,这也是沟通的一个目标。这是夫妻之间建立关系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不管对方多少次的没有做到他所说的话,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和盼望,或者是对上帝有信心。如果没有这点,坐在一起的时候一再讲我不信任你了,另一方可能就火了:你不信任我那还谈什么。


前提三:谦卑


可以说,谦卑是沟通的所有前提中最重要的。如果你跟另外一个人沟通的时候,心里没有在上帝面前的谦卑,沟通基本上就是无效的。


谦卑的含义是什么呢?谦卑的第一层含义就是,你必须承认,你不是上帝,你也不如上帝。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上了,我们认为,我们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不容置疑、不容挑战、不能商量了。要是这样的话,你发号施令就行了,就不要沟通了。


谦卑的第二层含义是,把对方看得比你重要。把那个坐在一起要跟你沟通的人看得比你重要,就是你必须承认,他的感受和他的想法,比你的感受和你的想法优先级更高。没有这一点,也很难有有效的沟通。吵架的时候,为什么双方都争着说话,一定要抢在前面说?那一刻,你所表达的就是对方想什么不重要,我心里的想法最重要,你先听我说,你心里想什么对我无所谓。可能我们常常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当你争着抢着不让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表达的就是“我比你重要多了”。这就是《圣经》所说的,“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所以,一个良好的沟通其实是需要预备的。当你在上帝面前先为自己祷告,我的建议就是从刚才那三个方面祷告。我有对对方的尊重吗?我还对他有信心吗?我在他面前真的认为他比我更重要吗?可以说,如果这三个方面预备好了,你就真预备好了,不用使什么技巧,基本上就会有好的沟通了。你会发现,有一种爱与温和,会从你的语言、你的神态当中,表现出来。



夫妻沟通的原则

我要分享的夫妻沟通中的两个原则,或许和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不一样。


第一个原则:方式比内容重要


大家可能会问,内容难道不重要吗?不,我不是说内容不重要,而是说在沟通中,方式很多时候比内容更重要,优先级更高。为什么呢?因为,方式比内容更真实更深入。也就是说,方式体现的是你说话背后的动机。人是会伪装和欺骗的,语言是会有欺骗性的,你可以跟一个人说,对不起,但从你的眼神和你的口吻,对方可以感觉出,你的“对不起”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时候,很多人说“对不起”是被迫的,是一种手段,特别是不服气的时候,恶狠狠地说完“对不起”,扭头就走了。他的这种表达方式,就反映出他的内心根本就没有对不起。所以,我们说方式比内容重要,就是因为方式反应了内在的真实,反应了内心。


我看过一个TED演讲,讲怎么发现一个人在说谎。通过一个人的眼神,眼角的挑动,手势,面部表情,都可以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在撒谎。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带着表情、手势、眼神、口气,也就意味着你的肢体语言和你的面部其实同时在表达,可能表达的是比语言更真实的东西。人是有灵性的,稍微经过训练,仔细观察,就可以察觉一个人说的话是出于真心还是应付。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不能用良好的方式去表达,就表明你的内心和你所说的内容不匹配,所谓的“用爱心说诚实话”,就是你说的诚实话必须配合你的爱心。因此,既然方式有时候比内容更重要,所以我们就更要关注我们说话的动机。





第二个原则:听比说优先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沟通就是说话,沟通是说话的艺术。但真正的沟通同时也是聆听的艺术,而且听比说优先。


听,是沟通的一个要素,沟通,首先是聆听的艺术。所谓“听比说更优先”,就是在与对方沟通的时候,你要选择一个立场,双方都要选择一个立场,这个立场就是,让对方先说。一定要选择这个立场——我听你说比你听我说更重要。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谦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想法比你的感受和想法重要,你就会选择先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他的感受是什么。对方的所有感受和想法,也就是你听的目标,一定要体会对方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去理解他的想法是什么。


我们说聆听是基础,是真正有效沟通的优先级更高的环节,是因为这不单单向对方表明,我们承认对方比我重要,他的感受、他的想法比我的重要,同时也表明,我真的想接近这个人的心灵。

怎么听才对

很多时候,我们听不是真正的听,而只是为了回应。双方有一方可能会表现的非常大度,说“你先说”。但他说“你先说”的时候,他背后的想法是,“我要听听你是怎么说的,好看待会儿怎么回复你,怎么反驳你。”


不要急于给建议


因此,我们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不要那么快地给建议,不要充当医生的角色,望闻问切,我知道你现在出问题了,你说吧,然后我根据你说的诊断出你有这个这个问题,然后马上给一个解决的答案——你就应该这样这样这样。


有时候家庭中弟兄一旦给了建议或者答案,姊妹们就会比较生气。她说,我不是要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想倾诉想表达时,可能只是为了让你更多地去了解他,这个需求比你告诉他怎么解决他生命当中的问题要重要。


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


而且,很多弟兄,之所以习惯给答案,往往是因为他已经离开了谦卑的立场。那一刻,你有意或无意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因为你认为,我这个答案一拿出来,问题马上就解决了。如果你听了我说的解决方案,你的问题还不能解决的话,那就是你有问题。


但事情往往都不是这样的。如果弟兄一回应问题就解决了的话,每次牧师把《圣经》的经文读一遍,弟兄姊妹所有生命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但通常不是这样。不要试图扮演那样一个角色——“我就是解决你问题的那个人,我在家里是医生、工程师、教师、法官”,不是的,你首先是那个聆听者。这就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你得进入到对方的感受当中,你要体会他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所以你的聆听得是非常努力地去听,而不急于回应,也不要为了回应去听。要单纯一些,而且,单纯了,你就会发现,你也没那么累了,你的大脑也不用转得那么得快,不用时刻想着提供答案。这是聆听的基础。



聆听的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灵


因此,听的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灵。也因此在听的过程当中,你需要有对对方的关注和一定的反馈,所以听的过程需要看着对方,你的眼神和对方的眼神是需要有交通的,你在语言上也需要有交流和回馈。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回馈呢?当他说了一句话,一瞬间你走神了,没有听清,或者你听了之后没有理解,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回馈,要跟对方核实:你刚才说的是这个意思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如果你没有听懂没有明白也不问,等一会你回应的时候,就可能回应错,对方就会不高兴,意识到原来你根本就没有注意听。


要有回应,一种是为要准确理解的回应,一种是总结性的回应。比如说对方讲完了,你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总结,刚才我理解你所说的是不是一二三四等等,有一个简单的回应。所以弟兄千万不要面无表情地呆呆地坐着,盯着一个地方不动,就在那儿听,对方说了一会,发现你没有动静,对方甚至会问“你在听吗”,如果被对方这样质疑或提醒了,就已经表明对方对你听的方式的不认可了。


有人说,听是一门艺术,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的确,听是非常费力的一件事,听的时候,不单单要处理很多信息,更是要承载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向你的敞开,其实,那一刻,你自己的心灵也在敞开。


说的原则和技巧

说完了“听”,就必须要说到“说”了。说话有哪些重要的原则和技巧呢?


原则一:在爱心中说诚实话


这是说话的最重要的原则。爱心就是你说话的动机,诚实就是你说话的内容。可以说,你的爱心和你所说的诚实话,有点像我们吃的胶囊药一般。爱心就像胶囊的壳,药面就是诚实话。诚实话一般比较苦,要没那壳的话,药面儿没人能吃得下去,所以,你的爱心跟你所说的真实的诚实话,必须是配套的。我们不单强调爱心,也强调诚实。可能有人会问,在夫妻关系中,我心里受伤害、不高兴、很难过,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感受要不要跟对方表达?要表达。就是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需要对方知道的,不要压抑,不要隐瞒,也不要掩饰。不要说反正过两天就没事了。只是怎么表达呢?就是要配套前面那个爱心。


所以说,说话的艺术中,最重要的,乃是在上帝面前的预备。不是你说话时的方式,而是你说话前的功夫。你一定要祷告到你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里面没有控告,没有苦毒,没有怨恨,而是带着爱心才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都是控告,说自己受的伤害说得很多,想要说完之后令对方深深愧疚。但我们要知道,愧疚是一种压力,但愧疚这个推动力可能带有副作用,不如爱心的推动力更好。



原则二: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那么,有了爱心,又有了诚实话,是不是就意味着你就可以讲了呢?不是。说话的第二层面乃是,“要随时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这是《以弗所书》的经文。“造就人的好话”的意思是,你说某些话的目标是为了对方的益处。


假设我今天要出门时,妻子说,你就不能洗洗头,乱蓬蓬的,我们都不愿意跟你坐一块。其实这话里带着一些爱心,但很多时候,你对对方形象的关注,可能也带着一个私心说,我也是为了我的感受。你会发现,你认为你是在关心对方,同时你说的又是诚实话,但是产生的效果让弟兄觉得,是吗,这样的话那你自己出门吧,既然你嫌弃我,我就不去了。


所以,不好的表达方式,会有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他认为,你说的话,不是为了他的益处,是为了你自己的益处。所以,你完全可以说,你这样出门就可以,但是洗完头出门会更好。我们文化中的亲密关系很少在语言上去造就某个人。但《圣经》却是这样要求的。


原则三: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


这个原则是从负面的角度说,叫“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不管是弟兄还是姊妹,都不说任何污秽的话。可能很多人认为,只有弟兄们会说污秽的话、骂人的话,但我们要把恶毒的话也归入污秽的话。姊妹们有时候说的话,其杀伤力是在于那些话是恶毒的话。她可能不会说什么脏字儿,但是她说话的杀伤力会很大,比如说“废物”等等。这样的话是一定不可以讲的,但有时候我们在吵架的时候、情绪失控的时候,就容易把一些你所知道的对方最难以承受的话拿出来。所以特别要注意这点,必须要在心里为自己设置一个语言的界限。


原则四:把握说话的对象、场合、氛围和时机


《传道书》说: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因此,说话要留意对象、场合、氛围和时机。这方面,我们分享两个与说话方式有关的技巧或说要点。


第一个技巧是,说话前需要准备。 也就是说,在说话前,要到上帝面前为自己祷告。我们常见到,两人吵完架,一方说,我心里很难受,因为他刚才说了很多过火的话,那我怎么诚实地去表达这个感受、又不形成控告呢?答案是,你要到上帝面前祷告,祷告到你内心当中真的饶恕他。即使不饶恕,也要祷告到对上帝有信心,就可以讲了,例如,你可以跟对方说,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对我是很大的伤害,我非常伤心,等等。对方可能会因为刚才做了错事而愧疚、内疚、难受,因此,如果你愿意饶恕他,你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之后,一定要加上说,我已经祷告了,我愿意饶恕你。如果你还没有饶恕对方,你可以说,我虽然心里还很难过,但是我相信神会帮助我们,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你事先预备的。



第二个技巧是,我们说话一定要明确。 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特别明确的话,不要说似是而非的话、带歧义的话、怎么理解都行的话,因为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故意说一些带歧义的、模棱两可的话。我们更不要说那些弦外之音,不要话里有话,不要说暗示性的话,不要说的很艰深,需要对方琢磨好几天才明白原来你是这个意思,一定说得非常明确。


举一个常见的小例子,比如说,姊妹说,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就要求你对我好点。大部分的弟兄听到这个话之后,反应都是:我对你还不够好吗?所以,不要说“我要求你对我好点”这样的话,一定要非常明确地说,我们能每天聊会儿天吗?你能每天扫一遍地吗?你能以后早睡早起吗?这叫非常明确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