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原来“年少有为”是一场阴谋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 2024-12-03 09:15

正文


最近总会看到一些文章,标题类似于:北上广“鸡娃工厂”批量倒闭,中产家庭给娃“断供”,各种所谓的“烂尾娃”满天飞,不少国际学校忽然倒下……


但“鸡娃”成风的时代,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拼命砸钱,即使是在经济下行的现在,教育依然靠三个字—— “砸比刷”


要么 “砸钱” ,从学区房到补习班,要么 “刷级” ,从兴趣班到最后考级考证,要么 “比赛” ,各种竞赛得奖证书……有点疯魔的感觉。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有拿得出手,光鲜靓丽的履历,不论在什么竞争的环境下,都可以成为佼佼者,希望自己的孩子 “早慧”、“优秀”、“出众” ,早早“崭露头角”,如果能 一战成名 更好,获得最优的资源和机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


这种想法无可厚非, 外部资源有限,的确是向小部分人集中的 ,不过我自己经常想要暂停一下,问自己:


  • 我们努力的指向是孩子的个人发展,还是成绩证书?

  • 有没有操之过急,给自己和孩子太大压力?

  • 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是否充沛?

  • 们家庭内部的支持是否能够 稳定输出 ,不因“成果”而改变,而支持孩子的能力发展?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调研数据的显示,2022年上海和北京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分别为 101万元和93.6万元。


对比世界不同国家抚养一个孩子至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来说,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 中国是6.3倍,高于除韩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现在韩国的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2022年生育率仅有0.78。)


注:由于数据来源所限,具体数据的年份不完全相同

资料来源:育娲人口


在养孩子“砸钱”这件事上,中国的家长们一点都不含糊,当“鸡娃”已经形成一个“剧场效应”的时候,为了能看到最前面屏幕的故事,大家都不得不踮起脚,彷佛砸钱就能买来教育孩子的心安,但是有没有想过, 孩子是用自己的童年的幸福,在为这份“心安”买单。


我们从小就被“别人家的孩子”打击,整个社会和舆论好像一直都在 追捧“神童”,追捧“少年得志”,追捧那些从小就顺风顺水,年少成名 ,考试总是100分或者A+,一路过关斩,从重点高中,到尖子班,到一流大学,到高材生 ……在高大上的企业拥有理想被人羡慕的工作,年纪轻轻就年入百万的人……


仿佛只有成为这样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而那些“慢跑”的孩子,“迟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评价标准一路发展的人生,就被看作是“坎坷或者失败者”……


有一种声音一直在社会中蔓延: 你要乘早踏上正轨,迈向成功,不然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但是,能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孩子,毕竟只有少数,除了那些天生具有优势的孩子跑了出来,还有更多更多的孩子, 只是在陪跑。


▲ 网络图片


有没有思考过, 如果一直以“早慧”为目标,急功近利,不计代价陪跑下去,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呢?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中国抑郁症人数高达9500万,在校学生占一半,未成年人占30%。


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数据,小学生抑郁症检出比例超过10%,初中生超过30%,高中生则超40%。


据《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首次确诊抑郁症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


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他们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共病;


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调研中,家长认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因素中,学习压力均值最高。


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大器晚成》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观点让人醍醐灌顶,尤其是对于 过分担忧孩子的成长节奏 ,在鸡娃中迷失方向的家长们。



书中提到:当这个社会 过分追求“年少有为” ,无比在意孩子当下的考试分数、少年时考的名牌学校、20出头的光鲜学历和高大上的工作,年少时获得的财富和名气时,背后一直有人在利用这份家长的 虚荣心、焦虑、压力, 催生一个又一个 不断鞭策家长要奋发向上的产业。


而这份产业所营造出来的“焦虑”又反向作用于家庭, 像策划一场阴谋一样。


比如市面上:


  • 各种吹捧培养孩子成为天才的玩具、软件、游戏;

  • 各种提前开发智力的早教课程;

  • 各种张贴“提分、进名校”的培训班、补习班、拔高班、兴趣班;

  • 各种专注力训练、意志力训练、学习障碍的培训;

  • 各种对智力、天资或性格类型的测试、人格测试……高智商变成进名企、拿高薪的敲门砖……


都是在 利用家长的恐惧和焦虑,让之为此买单。


很多家庭为了实现“孩子成才”的目标, 不惜消耗家庭50%以上的财力为之买单(甚至更多),很多家庭还因此“债务缠身”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倒闭、断供、烂尾……的现象), 只是为了给孩子打造一个理想的人生起点。


而这背后,对孩子,对家庭,对整个教育的生态环境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以及可能还没有觉察到的代价。


代价一: 当父母过度追求“年少有为”,并一直推崇“少年有成者”的价值观,表面上看似孩子的人生早早开挂,家长也劳苦功高。


但是对于早早成才的孩子来说,可能会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阴暗面, 比如:


  • 孩子对早年获得成就的方式,容易形成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会信心膨胀,停止学习和进取,止步不前;


  • 因为从小一直被要求快速成长,避免犯错,所以在面对人生新的挫折和压力时,很容易焦虑脆弱,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关闭探索的大门。


很多时候, 我们锤炼“早慧”孩子的过程,有可能是一个让孩子陷入脆弱的过程 ,因为人生很长,一时跑得快,并不代表可以一直跑得远。




代价二: 比起“年少有为”,更多孩子成长节奏应该是 “大器晚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时间表,那个时间节点可能是30岁,40岁,50岁,甚至60岁 ……每个人的成功和成就来的时间并不相同。


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家庭,父母,老师,深陷在对 天赋异禀、智商过人的少年天才的狂热症之中 ,并且以此作为一个人未来成功潜力的评判标准, 就会导致更多的孩子无法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这些大器晚成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些笨拙摸索的过程,经历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完善的阶段,经历不小心跌入学习低谷的彷徨困惑,没有在20岁出头的年纪,拿到大家眼中的“所谓的成功和成就”,他们人生好像就此“完蛋”,没有希望,一生只能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


有没有想过,这种观念和风气, 会剥夺一个人对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掌控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既不公平,也不人性,因为它忽略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你会发现,那些一直“被比较、被定义、一直在追赶,忽略探寻自己”的孩子, 其实变相得被这个社会切断了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激情的通道,那些潜伏在他们生命深处,可能要晚一些才会绽放异彩的天赋,很容易被“急于求成的社会和教育制度”所忽略。


当他们过早过多得背负那些“标榜少年得志的压力”,在未取得成功时,感受到更多的是: 自卑,恐慌,沮丧,挫败,失望,无能……“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弱……


有的人也许会在未来遇到一些机缘巧合的机会,获得精神上的觉醒,发掘到自己的天赋,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出路,从此大放异彩。


但更多的人,可能就此深陷泥潭,认为自己注定没有机会出人头地,从而放弃对自己潜力的开发,一辈子过着浑浑噩噩,按部就班,凑凑合合的日子……


“如果有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没有找到起飞的方向,这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灾难。”


作者里奇·卡尔加德在《大器晚成》书中也提到自己 “总是不想长大” 的成长经历:



26岁才开始觉醒


作者里奇·卡尔加德小学时是个优秀学生,喜欢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但自从进入初中后,学校就像一座监狱,无法掌握了代数与几何,没有办法阅读像《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样深奥严肃的书。


五年级时全A的成绩,到高三时只能拿B,参加体育项目时也总是候补队员,社交方面也很被动,总是被他人排挤,甚至霸凌。


他在高中毕业班的排名为全年段第94名(共521人),高数成绩是全班最差的,最后上了家里附近的一所本地专科院校,很艰难地学习经济学、微积分学和化学。


虽然后来因为一场狗屎运一样的误会,误入斯坦福大学,但依旧在学业上没有起色,依旧在很多简单的课程上拿不到B以上的成绩。


当室友们带着更远大的志向去读研,学法律、化学工程或神学的时候,他在毕业后却开始做保安、洗碗工和临时打字员……


最后因为在《跑步者世界》(Runner’s World)担任过七个月的助理编辑,为他未来的事业埋下了伏笔,但当时那份工作他依旧做的不好。


总是出错,和同事也无法相处,最后辞职过了一段现挣现吃、仅够糊口的生活,甚至在酿酒厂当守夜人时还偷酒,在上班期间喝得酩酊大醉。


最后在夜间巡场工作时,发现自己这个职业的同行居然是一只狗,突然幡然醒悟和心生悲凉:自己一个堂堂的斯坦福高才生,为什么如此穷困落魄。


当时他想,同样是25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已经让苹果上市了,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变革,成了一代传奇,为什么我却在这里和一条狗一起工作。


后来,他正式告别过去,在研究所找到了一份科技类文章作者的工作,和朋友创办了公司(后来成为硅谷头号公共事业组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