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取得了不错成效, 但名目繁多的计划却没有得到统筹协调,组合优化。
一部分人才计划在一些地方和系统客观上形成了“帽子工程”,这些“帽子”与科研资源、职称晋升、评奖待遇紧密挂钩,事关青年学者的“功名利禄”,从而引发抢“帽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单位的人才计划近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教育部有“长江学者”(简称“长江”)、“青年长江学者”(俗称“小长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国农科院有“青年英才计划”,人社部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有“香江学者计划”……
加上各省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根据统计,近10年“杰青”获得者约1930人,其中530多人同时是“长江学者”。“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共实施两批443人,其中有247人同时入选“优青”或“万人计划”,重复资助比例高达55.8%。
“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指出,各部门、各省市推出人才计划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在吸引、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人才计划政出多门、定位重叠、标准不科学、评选不公平、管理不完善,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正日益凸显,应予以高度关注。
近日,记者调研中听到许多业内人士呼吁: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科研生态,助长了学术泡沫。当前,亟待正视拼抢“帽子”的浮躁风气,梳理整合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
“帽子”抢起来,泡沫浮起来——西部某高校人文学者痛陈人才“帽子”之滥
时下,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工程的“帽子”满天飞,适合社科年轻学者的帽子也多了起来,有些学院领导硬性要求大家削尖脑袋去争。因为戴不戴这顶高“帽子”,事关学院自身绩效和利益。
我们院领导常说,一张饼摊在那里,你不去使劲咬,别人就会去把它咬走。“你看某学院,去年几个人去争‘青年长江学者’称号,我们学院一个人都没有,咋办?”他讲起这个状况时很生气。
一所大学里,每个学院一方面要争话语权,另一方面还要完成规定绩效。学院戴各种“帽子”的教师越多,在各种评审委员会中掌握的话语权就越多,拥有的资源分配权就越大。教师争到的一顶顶“帽子”,都可以计入对学院的绩效考核,享受相应的加分,学院也才能拿到学校给予的相应收入,不然集体被扣钱,自然会殃及教师。
抢“帽子”流行“一鸡多吃”
一个年轻学者想要努力够着各种人才“帽子”标准,需要具备两方面优势。一是以导师为中心,展开社会公关,频频在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亮相,结交很多人。实际上很多这样的会议并不深入讨论学术,主要是会面,把关系处好,彼此交换资源。二是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一篇论文就能说完的事情,要分成三篇四篇论文来讲。我把这种行为称为“点杀”,或者叫“一鸡多吃”。一些混得好的年轻人,最善于“一鸡多吃”。
现在,在人文学科里面,抄袭这样的造假行为已经太low了,更高级的就是这种隐蔽的“一鸡多吃”。一个科研成果,申请完省级项目,换个题目又去申请国家级,不断往里面“注水”。只要善于包装自己,会“秀成果”,就容易“出成果”。
助长学阀和学术泡沫
我不否认,争到各种“帽子”的人,确实有名副其实的,但是鱼目混珠者也不少。与其苦熬,不如“争帽”,助长了学阀和山头主义。你要不是某名师的学生,你连一杯羹都分不上。某些戴上“铁帽子”的所谓大学者,实际上主宰着优势科研资源的支配权。
上行下效,在由各种级别不同的“帽子”铺成的成才道路上,年轻人就像打怪升级的游戏玩家,只有永不停歇地抢“帽子”,才有机会获取和控制更多学术资源。
这种激励机制造成的后果,就是科技创新的低劣循环,加剧科研的泡沫化。一个学者一辈子引以为豪的成果可能就那么几个,但是面对一堆捆绑着各种资源的“帽子”,很多人是经不起诱惑的。有人甚至还敢将一些集体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变成个人成果。
我们常说股市有泡沫,电影票房有泡沫。实际上,大量资金附着在一些人才计划的“帽子”后面,涌进学术市场,也催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这个泡沫的背后,是学校与学校、学院与学院、学者与学者之间的白热化竞争。
长长“帽子”链,赢者可通吃
——专家建言遏制“帽子”满天飞
针对西部某知名高校一位青年人文学者痛陈的拼抢“帽子”乱象,半月谈记者分别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两位专家一致表示,“帽子”过滥、“帽子”之争在当下科研界、教育界相当普遍,亟待“瘦身”和降温。
半月谈记者:我国的各类人才项目、人才计划的现状是怎样的?
王向朝:
目前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已近20个,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黄山天山阴山,群山“并立”;泰山嵩山华山,五岳“齐飞”;有攀登、有扬帆、有飞天,计划层出不穷;有三秦、有燕赵、有楚天,尽显“中国特色”。
王梦恕:
现在,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工程遍地开花,各个部委有,各省市甚至县里都有,各个高校内部也有。“帽子”已多到不知各类人才计划、各层次人才项目孰高孰低的地步。
半月谈记者:人才“帽子”竞争对青年学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梦恕
:大多数人才计划都对应着不菲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家参评的积极性。一旦评上了,和身边人相比,就会在科研经费甚至生活水平上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超强刺激下,不少年轻学者整天忙于各种计划的申请、评选,甚至还要拉关系,混脸熟,身上增加了不少市井的气息,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搞研究了。抢“帽子”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让学术圈变得很浮躁。
王向朝
:形形色色的“帽子”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由于事关前途命运,要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青年学者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
王梦恕
:人才计划种类太多,青年学者往往疲于奔命。忙完申请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又要去申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拿到后又去申请长江学者青年学者计划。这样一个“帽子”接一个“帽子”,将精力都投入到人才计划的竞争当中,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王向朝:
抢“帽子”使一部分青年人才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了凑论文、拿“帽子”,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结果是离“帽子”近了,离贡献远了。另外,抢“帽子”也助长了学术界“拼关系”的不良风气,一些年轻人因此在工作之初就习惯了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