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一项目入围!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1949年叶剑英请傅作义吃饭,对方多喝了几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林世田、张志清:chS.6349与P.4924《易三备》写卷缀合整理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18-11-08 12:23

正文

S.6349整体面貌 ,自 http://idp.bl.uk/


chS.6349与P.4924《易三备》写卷缀合整理研究

——敦煌本《易三备》研究之二

林世田  张志清

2005年1月22日至29日,应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部主任魏泓博士(Susan Whitfield)的邀请赴英访学,其间参观了敦煌文献修复工作室。1994年国际敦煌项目成立之后,为加强敦煌文献数字化进程,专门成立了这间修复工作室。当时他们正准备修复S.6349号《易三备》,我们得以第二次见到这件心仪已久的文献。2001年我们曾经有幸见到过一次,然而当时条件不允许,只是在简单拍了几张照片后,恋恋不舍地看着管理者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回玻璃柜中。此次我们承蒙这间修复工作室主任Mark Barnard博士的特别允可,仔细把玩,详细记录,反复拍照,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回国后我们把所拍照片、笔记参以王重民先生30年代所拍照片、《英藏敦煌文献》图录以及前贤时彦的相关论述,蕴之在心,朝夕不去,偶有所得,不揣冒昧,草成此文,就教于方家。

一、装帧形式

旋风装是册叶装代替卷轴装过程中出现的最为独特的装帧形式,在书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旦出现更适用的形制,旋风装即退出历史舞台。

旋风装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史界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实物材料佐证,专家学者根据文献记载里的蛛丝马迹,各呈臆说,聚讼纷纭,向无定论。1980年,李致忠先生调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于1981年发表了《古书旋风装考辨》 [1] ,可谓石破天惊,第一次把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认为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装帧形式。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就是旋风装,亦称之为龙鳞装。李致忠先生的发现大大推动了人们对旋风装的研究与探索。

既然旋风装盛行在唐末五代,李先生慧眼独具,把研究的视线转移到了以保存唐五代原始材料为主的敦煌文献,试图从中找到更为原始的佐证。1987年先生与英国国家图书馆吴芳思博士联袂发表《古书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起源与流变》 [2] ,认为英藏敦煌文献中S.5444号天祐二年八十二老人手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装帧颇具特色:一它是对旋风装的改进,二它已是接近册叶装的进一步过渡形态。2001年,李致忠先生又从陈红彦手中得到S.6349照片,因为没有见到实物,“从照片上怎么也看不明白它的装式”,因而在其所著的《敦煌遗书中的装帧形式与书史研究中的装帧形制》 [3] 中只是转述见过实物的陈红彦、杜伟生的观点,进而认为“至于哪一种是它(旋风装)的定型的形式,现在也说法不一”。如所周知,研究古籍版本,若非反复摩挲原件,但凭照片、书影,遽下结论,无异于隔靴搔痒。先生没有亲眼见过原件,决不轻易发表见解,这种堪为表率的大家风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沿着李先生的线索,杜伟生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修复敦煌遗书时,特别留意这一形制特别的装帧形式,他在《从敦煌遗书的装帧谈“旋风装”》 [4] (以下简称杜文)认为P.2011(笔者按:编号为笔者补)《刊谬补缺切韵》、P.2046《汉藏对译的佛学字书》(笔者按:题名为笔者所加)、P.2490《田积表》(笔者按:题名为笔者所加)以及S.6349《易三备》(笔者按:杜文原作“筮宅吉凶法”)均为旋风装,其中特别介绍了S.6349,他记录道:“该书共五叶,均单面书写。书叶高30厘米左右,第一叶长22.5厘米,第二叶长28厘米,第三叶长30厘米,第四叶长50厘米,第五叶长68厘米。”“第一叶有字一面向下,与第二面文字相对;三、四叶有字一面相向。从第二叶、第三叶无字一面相对来看,不太符合书籍装订习惯,且书叶长度相仿,极有可能原为一张书叶对折装订,因折口部分磨破而分开成为两叶。”认为S.6349就是典型的旋风装。作者肯定了李致忠先生发现的意义,但认为故宫博物院藏《刊谬补缺切韵》抄本在古代可能被改装过,严格地说,它仍然不能被视为完全可靠的旋风装样本。

S.6349整体面貌 ,自 http://idp.bl.uk/

1999年2月25日,秦思源(Colin Chinnery)先生发表《敦煌文献装帧形态及特征》 [5] (以下简称秦文)认为旋风装的形态及功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书叶如同现代书籍,卷收如同卷轴。他亦认为S.6349就是典型的旋风装,他著录为:“筮宅吉凶法(笔者按:应为《易三备》),共有5页,高约为30cm;长:第一纸为22.5cm,第二纸为30cm,第三纸30cm,第四纸50cm,第五纸,68cm。装订方法:按顺序将所有纸摞在一起,这样最短的纸在最上面,最长的纸在下面。左边戳齐,并粘连在一起。 将一截与纸高相等的竹竿劈成两半,将书叶左边上下夹在一起,打孔穿绳。收藏文献时,象卷轴装一样卷起来,因此最下面的一页--最长的一页在最外面,因此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没有区别。 他亦认同旋风装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准的书籍装帧形制。

2004年5月至9月英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商贸、旅行、战争、信仰”展览,S.6349作为旋风装展览,并收入魏泓博士主编的《丝绸之路:商贸、旅行、战争、信仰》 [6] (下称展览图录),其著录写卷年代为“984?” [7] ,“5叶:高30cm;宽:22.5,30,30,50,68cm”,“占卜文书抄本,首尾佚失,表明曾经常使用。题记为:于时岁次甲申六月丙辰十九日甲戌申时写讫。含有5叶,均破损严重,曾被修补,每叶长度不一,在22.5至80厘米之间。在左边集齐粘好,再用竹棍破开,夹住书叶,然后打眼穿线。为便于存放卷成轴状。经过初步的调查,其原来应是卷轴装,频繁使用之后,出现断裂,而被重新装订,但这种装帧方式与其他发现被认为是旋风装的形式一致。然而书叶正与背的文字并不连接,仅有两叶背面有文字。”并在注中说:“尽管翟里斯目录6968号著录为7叶,其中两叶实际上是折叶。”

S.6349题记局部 ,自 http://idp.bl.uk/

由此可以看出杜文、秦文以及展览图录均认为S.6349为标准的旋风装,均著录为5叶,尺寸也基本相差无几,然而向达先生1939年所撰《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录》 [8] 著录为:易三备(蝶装存七叶,三○三)。1957年,翟林奈(Lionel Giles)的《英国博物馆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 [9] 著录为7叶,我们这次在英国清点的亦为7叶。展览图录中有谓“其中两叶实际上是折叶”,这与我们调查的一致,第4叶与第5叶正为一折叶,如果这个折叶计作一叶那也应该是6叶,而非5叶。展览图录中说“仅有两叶背面有文字”,这与我们调查的相同,该文献第2、3叶正是双面书写,而杜文认为“均单面书写”,应该是遗漏了双面书写的第2、3叶,因此杜文著录的5叶应该是不准确的,而秦思源未能深察,因循而错。展览图录的作者尽管发现了翟目与秦文、杜文的差异,未能深究,亦因循此错。展览图录在著录条款中著录道:“5叶:高30cm;宽:22.5,30,30,50,68cm”,而在行文中又谓“每叶长度不一,在22.5至80厘米之间”,何者为准,不得而知,可见为学之不易,稍有疏忽懈怠,便可酿成错误,我等可不慎哉!

展览图录认为“经过初步的调查,其原来应是卷轴装,频繁使用之后,出现断裂,而被重新装订,但这种装帧方式与其他发现被认为是旋风装的形式一致”,给我们很大的启迪,我们经过认真分析认为:S.6349《易三备》内容包括《易中备卷第二》与《周易下备》,显然属于两个不同的抄本拼合而成,我们的理由是:1、前者与后者字体不一,显然为二人所抄;2、首题格式不同,前者题“筮宅吉凶法”,后者题“周易下备占葬日及地下事”;3、尾题格式不同,前者题“易中备卷第二”,后者题“下备一卷”;4、《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著录云:“易三备三卷。又三卷。”说明当时皇家藏书即有两种不同的版本,而敦煌文献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三种不同的版本;5、前者每卦均有卦象,后者每宫的纯卦有卦象,变卦则没有卦象;6、前者完全不避“世”字,后者“世”、“身”混用。7、前者有乌丝栏,后者没有乌丝栏。故《中备》与《下备》是根据同一文献的不同底本先后抄成的,《中备》在前,《下备》在后,书手抄完《下备》及《占候验吉凶法》之后,与《中备》连接一起。尾题年代是抄写《下备》,还是装帧成册的年代,尚难定论。

如上所述,展览图录中有谓“其中两叶实际上是折叶”,这与我们调查的一致,第4叶与第5叶正为一折叶,原由两纸粘连而成,其粘连处在“旅”卦与“鼎”卦之间,据我们亲自调查,其折叠处在鼎卦的第2行和第3行之间。从此蛛丝马迹似可以印证展览图录所谓“其原来应是卷轴装,频繁使用之后,出现断裂,而被重新装订”。即原为卷轴装,后为检索方便,改成这种装帧形式。

杜文指出:“从第二叶、第三叶无字一面相对来看,不太符合书籍装订习惯,且书叶长度相仿,极有可能原为一张书叶对折装订,因折口部分磨破而分开成为两叶。”(笔者按:杜叶码的编号与王重民先生拍照编号一样亦是自上而下,而不是根据文献内容的先后顺序,自下而上编号。根据其描述特征,其第二叶、第三叶相当于本文编号的第6叶、第5叶)。如果按照目前写卷的现状来看,两叶长度确实相仿,然而据我们调查第六叶首残,而且也找到了其残失的部分现在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是P.4924。那么缀合后这两叶的长度是否相仿呢?当然杜伟生的推测也给我们了启发,如果残失部分与第5、6叶缀合,原为一张书叶,对折装订,而据我们调查第5叶与第4叶似原为一叶,第6叶与第7叶似原为一叶,这样4至7叶连为一叶,其折叶装帧形式与经折装则别无二致。如此看来,李文绮先生认为旋风装“亦名经折装”,刘国钧先生认为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亦不无道理。然而若第5、6叶原非一叶,第4、5叶似原为一叶,第6、7叶似原为一叶,两叶向内对折,其对折装帧形式则与蝴蝶装别无二致,孙毓修先生认为旋风装就是蝴蝶装,向达先生著录本书为蝶装,亦不无道理。

P.4924 ,自 http://idp.bl.uk/

经过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之后,我们非常赞同李致忠先生的观点,认为旋风装它不是固定的装帧形制,而是为了携带和翻看的方便,将原有卷子断成数纸,在纸头左端加装木条固定(有的是在卷子中间粘连),再以木条为轴,统一卷起来的装帧形式,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装订,不能视为一种已经形成规制的装帧形制。但这种偶然的形式中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就是为满足人们使用和携带的方便,而从卷轴装中隐约出现了册叶装的萌芽,所以它是中国书籍装帧形式过渡的一个例子,不能称为旋风装的固定式样。

二、写本概况及缀合

S.6015局部,自http://idp.bl.uk/

有关敦煌本《易三备》的性质及研究简史详见拙文《S.6015〈易三备〉缀合整理研究——敦煌本〈易三备〉研究之一》,兹不赘述。根据我们的亲自调查,S.6349共7叶,由《易三备》(总序、中备、下备)、《占候验吉凶法》两个文献组成,前2叶为《易三备》总序及中备,为一书手所抄,端正楷体;后5叶为下备及《占候验吉凶法》,从书迹上看显系另一书手所抄,端正行楷。通篇清晰工整,卷面干净易辨,少错讹,显示出书手有较高文化素养。卷中有涂改及校正符号,说明本件文献是经过校勘过的较为可信的抄本。

第1叶正,首残尾全,前端中部有一长方形方孔,长约6厘米;宽约3.5至4.2厘米。位于方孔上方天头处残失三字,此处古代修复时横贴一有字裱纸,中间为“方”字,“方”字上下各有一残字。整纸天头均有残失,或被统一剪裁,致使大部分卦名有不同程度的残失。通纸有乌丝栏。卷背古代修复时横七竖八地贴了许多长纸条,其中卷中上端大纸条上第一行写有: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第二行写有:南无我有一片心,价直万两金。刚(?)光好金光;第三行写有:南无阿閦佛。第1叶正存《易三背》总序(首残)、筮宅吉凶法(易中备)序及《中备》的乾宫8卦(纯乾、遘、遁、否、观、剥、晋、大有)、坤宫3卦(纯坤、复、临),共计11卦。此段虽残,然可断为《易三备》总序。据总序可知,三备分上备、中备、下备三部分。从序言后径抄中备《筮宅吉凶法》可知,原抄者有意略去上备内容。从出土文献和《左传》、《国语》等古籍看,《周易》一开始就作为占筮之书被人们广泛运用。可能由于上备在百姓日常占卜中缺乏实用性,故略而不抄。

第2叶背与第1叶正接,首全尾残。卷首中部倒书“申事(?)”二字,是否杂写,尚待研究。整纸天头均有残失,或被统一剪裁,致使部分卦名有不同程度的残失。通纸有乌丝栏。本叶背残存《中备》的坤宫5卦(泰、大壮、夬、需、比),震宫7卦(纯震、豫、解、恒、升、井、大过),共计12卦。第二叶正首残尾全,整纸天头均有残失,或被统一剪裁,致使部分卦名有不同程度的残失。通纸有乌丝栏,每卦卦辞首字均有“┓”符号。谦卦与小过卦之间古代似曾用细长字条裱补,造成谦卦末行与小过卦首行文字绝大部分残失,仅存字迹。卷尾“易中备卷第二”题名字迹与正文有异,墨色较淡,而且亦与首题“筮宅吉凶法”不符,似为另人所书。本叶背残存兑宫8卦(纯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第二叶背面与正面之间残失随、纯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纯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纯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纯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等33卦。

第3叶背,首全尾残,卷首题“周易下备占葬日及地下事”,存《周易下备占葬日及地下事》序言及残存《下备》的乾宫6卦(纯乾、遘、遁、否、观、剥)。第3叶正首残尾全,残存《下备》的巽宫5卦(家人、益、无妄、噬嗑、颐)。第3叶背与第3叶正之间残失晋、大有、纯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纯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纯巽、小畜等20卦。

第4叶背,空白,《英藏敦煌文献》作第7页,有倒书“周易”二字,乃正面之书签,折到背面。第4叶正,首残尾全,残颐卦末行及蛊卦的首行,卷首下端残。右侧上端贴着一张长4厘米、宽2厘米的书签,上书“周易”二字,杜文记为:“该书原始装帧保存完好,第五叶上有一长近4厘米,宽约2厘米的小纸条,对折时贴在书叶右侧上端。上书“周易”两字,显然是一个在书籍卷收插架后,便于查找的书签。”第4叶与第5叶相连,原为一卷,由两纸粘连而成,其粘连处在旅卦与鼎卦之间,其折叶处在鼎卦的第2行和第3行之间。从此蛛丝马迹似可看出,本书原为卷轴装,后为检索方便,改成这种装帧形式。第4叶正存《下备》的巽宫1卦(蛊),坎宫8卦(纯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离宫3卦(纯离、旅、鼎),共计12卦。

第5叶正为空白,背,首尾全。存《下备》的离宫6卦(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第6叶背空白,正首残尾全,经过我们仔细分析研究,此叶正好可以与P.4924缀合。P.4924为一残片,首卦纯艮全,尾卦渐残,卷中及卷尾下半部略残,卷中有一小孔。缀合后的第6叶正首尾均全,中间上半部残,存《下备》的艮宫8卦(纯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兑宫8卦(纯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共计16卦。卷尾题“下备一卷”。

第7叶背,首尾均全,首题“占候验吉凶法”,当为篇名。此《占候验吉凶法》非如陈槃所言,系《下备》之一篇目,而确为别出一书,然内容与《易三备》下备相似,占卜者经常使用,故录之在后,以备检索。第6叶与第7叶似原为一叶,折叠改装后成为两叶。第7叶正卷首题记:于时岁次甲申六月丙辰十九日甲戌申时写讫。

《英藏敦煌文献》出版后,受到了海内外敦煌学者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反映英藏敦煌文献最清晰、最完整、最准确的图版本,并获得了1995年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10] 。然而就是这部被誉为“最完整、最准确”的图版本也存在很多漏拍现象,如中备的需、比二卦,以及下备的渐、纯兑二卦下半部不知何故均漏拍,而王重民先生在30年代从伦敦拍摄的照片以及目前原件均存。2001年黄正建先生发表《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 [11] 大作,认为P.4924与S.6349内容完全一致,而且从形式和字体看原本可能就是一件,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经过我们认真的比对,发现P.4924尾正好与S.6349第6叶卷首上下缀合,即P.4924 “渐”卦的 “渐,艮下巽上。艮家归魂。渐,正月卦。 ,“在”字残存上半部,S.6349“渐”卦的“ 三,应在上。世爻定,其下五尺”,其“在”字残存下半部,上下缀合,宛若天成。而S.6349第5叶卷尾“同人”卦正与P.4924卷首“纯艮”上下内容衔接。这部分重要内容正为《英藏敦煌文献》所漏拍。

附图1:P.4924与S.6349的缀合

附图2:S.6349 中备存卦

乾为天

天风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坤为地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

水天需

水地比

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

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

泽雷随

巽为风

风天小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

火雷噬嗑

山雷颐

山风蛊

坎为水

水泽节

水雷屯

水火既济

泽火革

雷火丰

地火明夷

地水师

离为火

火山旅

火风鼎

火水未济

山水蒙

风水涣

天水讼

天火同人

艮为山

山火贲

山天大畜

山泽损

火泽睽

天泽履

风泽中孚

风山渐

兑为泽

泽水困

泽地萃

泽山咸

水山蹇

地山谦

雷山小过

雷泽归妹

附图3:S.6349下备存卦

乾为天

天风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坤为地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

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

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

泽雷随

巽为风

风天小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

火雷噬嗑

山雷颐

山风蛊

坎为水

水泽节

水雷屯

水火既济

泽火革

雷火丰

地火明夷

地水师

离为火

火山旅

火风鼎

火水未济

山水蒙

风水涣

天水讼

天火同人

艮为山

山火贲

山天大畜

山泽损

火泽睽

天泽履

风泽中孚

风山渐

兑为泽

泽水困

泽地萃

泽山咸

水山蹇

地山谦

雷山小过

雷泽归妹

附图4:P.4924下备存卦

乾为天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坤为地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

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

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

泽雷随

巽为风

风天小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

火雷噬嗑

山雷颐

山风蛊

坎为水

水泽节

水雷屯

水火既济

泽火革

雷火丰

地火明夷

地水师

离为火

火山旅

火风鼎

火水未济

山水蒙

风水涣

天水讼

天火同人

艮为山

山火贲

山天大畜

山泽损

火泽睽

天泽履

风泽中孚

风山渐

兑为泽

泽水困

泽地萃

泽山咸

水山蹇

地山谦

雷山小过

雷泽归妹

三、校    录

校录说明:敦煌写本多系以民间手写流传的型态呈现,抄本的文字则既多讹误,又多俗字,其整理与研究显然较一般文献繁琐而困难,故荣新江教授力倡在敦煌古籍的整理研究中,文、史、佛教等专业的学者最好能携起手来,用某种合作的方式,达到一种互补的效果,以便取得更好的校录和研究成果。这方面陈槃先生无疑为我们后辈做出了表率。先生根据王重民的过录本对S.6349进行校录和研究时,即向王重民、岑仲勉、张政烺诸先生请教,充分吸收其意见,并在注中予以说明,因此其大作《敦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解题》长期以来被奉为研究《易三备》的奠基之作。本录文即在其基础上,缀合残卷,核对照片,重新校录,注出差异,以示不掠前贤之美。鉴于S.6349《易三备》抄本的文献与文物的双重价值,录文尽量保持原卷格式,逐行按叶录出,不连写,不注行数。原卷部分卦结尾因篇幅不足而用小字双行者,单行录出。原卷残损部分视其位置,标(前缺)、(中缺)、(后缺)。原卷脱字径补,加[  ],卦象及卦名残缺者,依例径补,亦加[  ],残字或模糊字可辨别为某字者加框补入,衍字加〈  〉。

1 叶正

(前缺)中者(后缺)

(前缺) 序还 来(中缺 8 字左右)( 1 )《三备》者,经云:上备,天也;

备,筮人中宅舍吉凶也;下备, [ ] 下( 2 )盘石 泉深浅吉凶安葬地也。

筮宅吉凶法

凡筮得王相有气之卦,一世二世,上下相生,富贵万盛;三世四世,次吉;

五世,绝世无后,游魂出客死。八纯归魄,其卦有吉有凶。

内卦为宅,外卦为人。□□□ [ 各内卦 ] 地下,外卦为地上。和合相生为吉,

相尅为凶。又一法,初□□□二为麒麟,三为章光,四为玉堂、

□□大德,上为青龙。□□□发与世应并者吉。徴姓麒麟,与

[ ] 并。宫姓角姓凤凰,与火并。商姓玉堂,与水并。羽姓

章光,与金并。皆为吉宅( 3 )。郭景纯《占宅地下盘石涌泉伏尸

法》:世爻金在外,卦中有火,动后有水漂( 4 )宅,他放此。孔子《备经》云:高

其屋,阕其家,窥其户,阕其无人,不觌,三岁,凶,是高大也。丰卦,高

屋隆隆,居中无人。

纯乾 纯乾,四月卦。世在上,应在三。世爻定,此地有金,伏尸在西北者 5

男鬼。居德( 6 )此宅,大凶,出贼男。

巽下乾上。乾家一世。遘,五月卦。世在初,应在四。此地有钱铁及有人骨,深七

尺得之。居得此宅,凶 7 ,绝世。孔子云:后一百八十年有孙苟仁发之。

艮下乾上。乾家二世。遁,六月卦。世在二,应在五。占世爻定,其地有铜,去卜处

七十步,东北有之。无铜,是砖石。居得此宅,出二千石,宜子孙,富贵,大吉。

坤丁 8 。乾家三世。否,七月卦。世在三,应在上。占世爻定,此地深六尺得金。应乾上,

爻定,深六尺得钱铁。居得此宅,君子吉,小人自如。孔子云:居得此宅,大吉。后三百四十一

年,有刘文度破之。六三九五发富贵。

坤下巽上。乾家四世。观,八月卦。世在四,应在初。占世爻定,居得此宅,九神援

护。十年,当出贵子,大吉。孔子云:此宅出卿相,九州刺史,宜子孙,吉。

又云:其宅下有龙蛇所护,常道其福。十年,位至三公。勿复移动。八百年有孤寡。

楚女人破之。

9 坤下艮上。乾家五世。剥 10 ,九月卦。世在五,应在二。占世爻定,穿井深八尺,得蚯蚓,长六寸,似蛇。子夏云:居得此宅,绝灭,凶。孔子云:此宅出孤寡。

坤下离上。乾家游魂。晋,二月卦。世在四,应在初。占世爻定,穿井深七尺,得铜。

此地水美。孔子云:居得此宅,君子吉,小人自如,先富后贫。后一百年,有员天破之。

大有 乾下离上。乾家归魂。大有,正月卦。世在三,应在上。占世爻定,此地旧有龙

道,不可居,绝嗣。子夏云:此地葬,出三公,大吉,宜子孙。

11 纯乾 12 ,十月卦。世在三,应在三。占世爻定,穿井有金钱。子夏云:居得此宅,出

豪贵,损财。后一百八年,有水从南来。

震下坤上。坤家一世。复,十一月卦。世在初,应在四。占世爻定,穿井三尺,有

锯齿铁。子夏云:居得此宅,贵人。当有伏尸在东北角。鬼姓陆,无

坟。其下有金铁,在西北角。后一百年,有崔同破之。

兑下坤上。坤家二世。临,十二月卦。世在二,应在五。颜渊曰:居得此宅吉,而有石。孔

子云:不如然,出死人骨,在西北有伏尸,鬼是奴,字双富。后二百年,有王僧居之。

2 叶背

乾下坤上,坤家三世。泰,正月卦。世在三,应在上。占世爻定。孔子云:居得此

宅,出三公,宜子孙,大富贵。九二爻发。后一百七十年,有山东人董初居之。

大壮 乾下震上。坤家四世。大壮,二月卦。世在四,应在初。世爻定。子夏云:此地

有伏龙,见之灭族。伏尸在东北角,不可居之,大凶。

乾下兑上。坤家五世。夬, 三月卦 。世在五,应在二。世定,孔子曰:此地有石臼,直西

有男子鬼。居得此宅,君子吉,小人凶。子夏曰:后一百四十年,庞文居之。

乾下坎上。坤家游魂。需,八月卦。世在四,应在初。颜渊曰:居得此宅,鬼

神安利。孔子曰:虽吉,宅南有伏尸。大何 13 在下,有玉石。去卜处三百步,南厢下如 14 西,

玉在中,不见。居得此宅,大吉。又云:九三爻发,三世卦。云:后一百八十年,有许子贤来。

坤下坎上。坤家归魂。比,七月卦。世在三,应在上。子夏曰:此 15 地三龙所游,亡人不

安,生人不利。孔子云:此地旧有土蜂 及蛇 穴,不可居之。

纯震,十月卦。世在上,应在三。世 (后缺)

游鬼神索乱,必伤家。(后缺)

坤下震上。震家一世。豫,五月 。(后缺)

云:百年大吉,出二千石,宜 (后缺)

坎下震上。震家三 (16 世。解,十二月(后缺)

孔子云:居得此宅,宜子孙,大 。(后缺)

,巽下震上。震家三世。恒,正月卦。(后缺)

日思审言之。居得此宅,三世(后缺)

,巽下坤上。震家四世。升,八月卦。(后缺)

凶。孔子云:东方有女子鬼(后缺)

,巽下坎上。震家五世。井,三月(后缺)

之凶。孔子云:下有伏尸。

大过 ,巽下兑上。震家游魂。大过,二(后缺)

2 叶正

(中缺)

[ 纯兑 ] ,十月卦。世在上,应在三。占世 (后缺)

云:北有伏尸,南有堤( 17 )河。(后缺)

[ ] ,坎下兑上。兑家一世。困,五月卦。(后缺)

吉。孔子曰:九二六,上爻发。后二 (后缺)。

[ ] ,坤下兑上。兑家二世。萃,六月 。(后缺)

云:居得此地,吉。西有伏尸。

,艮下兑上。兑家三世。咸,正月(后缺)

墓。孔子云:西有伏尸,居(后缺)

,艮下坎上。兑家四世。蹇,八(后缺)

孔子云:鬼神欢喜。东有伏 。(后缺)

艮下坤上。兑家五世。谦,九月卦。世在 应在二 。穿井深三尺,得小豆;

尺,得白穄。居得此宅,吉。又云:生死安乐 富贵微。八百年有奴益

得□□。六 二爻□□□□。

小过, ,(前缺) 爻定,穿

井深六尺,得赤蛇。居得此宅,凶。

归妹, ,兑下震上。兑家归魂。归妹,七月卦。世在三,应在上。此地有玉,

居之大吉。唯伏尸在西南,慎勿动之,吉。三六爻不动,居之,富贵。

易中备卷第二

第3叶背

周易下备占葬日及地下事

内卦为亡孝,外卦为葬日。外卦阳,葬日吉。纯阳,大吉。世爻俱阳,大吉。

凡外卦虽阴,而坤兑艮吉。若得巽,为风,坎为雨。六十四卦立成法。

纯乾,四月卦。世在上,应在三。世爻定,穿地深五尺,得金玉。世爻动,穿地

深四尺,得砖石。应爻定,穿地深四尺,得孔穴。应爻动,深八尺,得骨炭,吉。

世应爻等位,又变动者,是名动也。此位无变者,名不动也。

巽下乾上。乾家一变。遘卦,[五] 18 月卦。世在初,应在四。占世爻定,穿地深四尺,

得沙石。世爻动,深八尺,得砖石。应爻定,深六尺,得人骨。应爻动,深七尺,

得砖。应茢葬此地,大吉。

艮下乾上。乾家二变。遁,六月卦。世在二,应在五。世爻定,穿地深三尺,

得炭土。世爻动,穿地深九尺,得砖石。葬得此地,大凶。

坤下乾上。乾家三变。否,七月卦。世在三,应在上。占,穿地深五尺,得沙

石。孔子曰:葬得此地,大凶。

坤下巽上。乾家四变。观,八月卦。世在四,应在初。世爻定,穿地深五

尺,得石。世爻动,八尺得小豆。应爻定,深一丈三尺,得黄沙土。应爻动,深

一丈,得谷。孔子曰:葬得此地,九神拥护。十年,大吉利。

坤下艮上。乾家五变。〈为〉剥,九月卦。世在五,应在二。世爻定,穿地六尺,得

孔穴。世爻动,五尺得赤小豆。应爻定,四尺得蛇孔。应爻动,八尺得蚯蚓。

(后缺)

第3叶正

[ 家人] (前缺)[子] 孙,大吉

震下巽上。巽家三变。益,七月卦。世在三,应在上。占世爻定,其下

四尺,得孔穴;其下一尺,得水龟。世爻动,其下八尺,得骨。应爻定,

其下八尺,有黄墐。应爻动,其下七尺,得死骨。葬得此地,凶。孔子

云:北有伏尸。去卜处一百八十步近大蛇头,往掘即得之,令人贫穷。

无妄 震下乾上。巽家四变。无妄,二月卦。世在四,应在初。占世爻定,

其下六尺,得大麦。世爻动,其下九尺,得炭灰。凡应爻定,其下五尺,

得孔道。下二尺,有虾蟆,似活。应爻动,其下一尺,得聚蚁。葬

得此地,吉。孔子云:葬之,吉。北有伏尸,勿动,大吉利。

噬嗑  震下离上。巽家五变。噬嗑,九月卦。世在五,应在二。占世爻定,

其下五尺,得荡沙。世爻动,其下一丈二尺,得墐土。应爻定,其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