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城名城保护
新玩法,老故事,发现更有趣的北京,认识守护古都的人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王阳明的一生,都不在计划之内 ·  3 天前  
Foodaily每日食品  ·  面条大王也入局,“ ... ·  2 天前  
简约小生活  ·  银行存款10万到50万之间的朋友,有一个消息 ... ·  2 天前  
简约小生活  ·  银行存款10万到50万之间的朋友,有一个消息 ... ·  2 天前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3日 ... ·  4 天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刘亦菲拍内衣照引热议?网友评论一边倒,本人大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城名城保护

西城名城保护年会 | 听,来自四名汇智的声音

西城名城保护  · 公众号  ·  · 2018-12-18 17:28

正文

西城名城保护年会四名汇智专场

15 December 2018

  • 老北京童谣,是否唤起了你的童年回忆?

  • 名城保护,如何从我们身边开始?

  • 大城的一个个小故事,如何讲得精彩而生动?


这些问题,

在上周六的 西城名城保护年会 上,

来自不同行业的朋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1

热闹的 四名集市 上,

古建模型、明信片、印章、徽章……

名城保护团队各显身手,

用多彩的形式将一年的成果呈现给大家

02

名城保护团队的成员登场分享,

用丰富的案例与实践,

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名城保护实践的思路与意义;

03

孩子们的 童谣表演

将大家带进了过去的童年时代:

在古城明澈的天空下,

孩子们无忧无虑,追逐嬉戏;

04

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红楼电影院变身藏书楼

以空间和文字为媒介,

不断践行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年会现场热情满满的观众,

让古老的藏书楼焕发了崭新的生机。


此次年会主题为

老城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

本次年会的下午场,

既是学术专家与社会组织的交流沙龙,

也是 四名汇智 年度工作总结会。



下午1:50,五名小朋友手牵着手走到了会场前面,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稚嫩的童音唱响老北京的歌谣,将会场带进欢快、热烈而京味儿十足的氛围中。来自人仁舍予团队小朋友们的热场节目,不仅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也在无形中传达了四名汇智有人气、接地气的特点,别开生面的热场方式让到场嘉宾、观众惊喜不已。



接下来,四名汇智计划秘书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赵幸女士宣布年会正式开始。她简要回顾了四名汇智的全年成果,感谢各位团队成员在这一年为名城保护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向到场理事、嘉宾、团队成员与热心观众致以问候。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认出这个城门?这是北京的西直门,69年拆除前它是北京最后一座完整的城门。但我想问的是,有没有人知道如果要重建一座1:10西直门箭楼要使用多少个木构件、耗费多少道工序、多少个小时?”



四名汇智计划副秘书长王虹光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2018年四名汇智全年总结的开端。随后,她引用来自互帮互助学习小组的一组数字,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含椽子在内2398个木构件,每个构件经过建模、制图、模拟、雕刻、打磨五道工序,完成其中430个构件已经耗时615天将近3000个小时。”


这仅仅是四名汇智2018的项目之一, 而这样的团队今年有 92个



2018年是四名汇智计划的第二年,在12家区属前端公司和热心企业提供的经费和场地支持下,今年的招募收到92个国内外的团队踊跃报名,70个入选团队在一年中举办了超过150场围绕名城保护主题的公益活动。与2017年相比,四名汇智的2018有5个“更”。



参与更广泛 ——在今年的92个报名项目中,外地项目4个,外国人申请的项目7个。团队不仅包含国内外的高校师生,还包括故宫博物院、国博、中建院、中规院、人民日报等更多高水平专家。四名获得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逐渐成为一支凝聚名城保护力量的品牌。



形式更丰富 ——四名汇智的入选团队成员们组织小朋友画文物、制作名城绘本,用像素搭建故宫、用广播节目讲三山五园,用微电影传播北京话,用音乐趴唱遗产人的梦想,还用话剧讲三代人的文保故事。四名汇智支持着团队们,用更多大众也觉得好玩的方式去传播名城保护理念,改变人们的认识。



研究更扎实 ——团队成员们深挖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分析三山五园的演变过程,研究智化寺的彩画,调查平房区的住房改善意愿,体验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这些成果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成为学术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



实践更在地 ——四名汇智团队在茶儿胡同扎根经营留白增绿基地,在法源寺征集绘画摄影作品,15个项目参加了西城区设计周的各个分会场,四名汇智品牌在社工委“爱在西城”公益展会上集体亮相,为推动西城区名城保护和公益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收获更丰厚 ——经过一年的努力,四名汇智计划入选团队产出文创品十余套,100多种;音频节目30余段、微电影16部;城市探访活动近50场;深度访谈记录30余万字。四名汇智让热爱名城保护的活跃个体成为一支有组织的生力军,大家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证明,名城保护可以很公众,而公众的力量,可以超乎想象。



四名汇智@故宫 ——经过近一年的沟通和对接,四名汇智接到正式通知,展示活动被批准在故宫的箭亭广场举办。相信在这座象征着名城保护最高成就的殿堂里,更多名城有缘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而四名汇智也会成为凝聚名城行动者共同理想的旗帜,让名城有缘人并肩同行。


2018是「四名」汇智计划成长的一年, 总结经验,不忘初心 ,四名汇智计划实现了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引领效应的双重提升,吸引热爱名城的人走到一起,借助有限的资金,发挥充分的热情,举办丰富多彩的名城保护活动,切实起到了激活民间力量、普及名城保护理念、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作用,实现名城保护理念和行动的公众参与,为北京古都的名城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本场年会的形式十分独特,年会精心策划 四个讨论主题 ,涵盖了2018年四名汇智名城保护行动的关键词,也关注了名城保护行动者们普遍存在需求与困惑的实践难点。为促进团队分享经验、相互学习,每个主题都邀请一位业内大咖,与四名汇智团队共同分享与交流。大咖 与四名汇智团队成员的思维碰撞,成了年会最吸引人的内容,既促进了观众对四名汇智团队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名城保护更深层次的探讨。


从自发论坛到自发活动


本主题关注名城保护领域从讲座论坛活动与实践行动的逐步推进,分享嘉宾是 C沙龙 创始人之一杨兆凯老师。C沙龙以小型专业学术沙龙为起点,逐渐成长为北京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自发论坛品牌,串联起诸多名城保护议题和实践,这一历程给四名汇智团队诸多启发。


随后, 北林乡愁实践团 介绍了自己从学生实践到组织论坛、再到参与支持北京各处名城保护实践的强大行动力。本场四名汇智年会的展板、折页、年册和会场主题设计同样得益于北林乡愁实践团各位同学的大力付出,由乡愁团同学编写绘制的《名城有缘人实录绘本》更是得到了年会全天所有领导、专家、观众的共同喜爱。


今年,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邀请北林乡愁实践团共同推进了“轮椅上的乡愁”实践活动,关注老城保护更新中的残障、年迈人群需求。传统街道空间普遍存在台阶、门槛多,公共通道狭小的情况,不仅对老年居民生活造成不便,也降低了历史文化空间的可达性,将大量同样热爱北京古城的行动不便人士挡在了外面。在实践中,同学们 通过社会调研、轮椅体验等形式,探讨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无障碍环境的实现路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胡同更友好、城市更包容。


相比北京林业大学的深厚学生实践氛围,脱离校园环境、开展自发行动的 互帮互助学习小组 又是另一番情形。创始人吉舟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让自己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西直门箭楼在实物消失的五十周年之际,以木构模型的形式重现北京。在实现的过程中,吉舟希望木构建筑能以平易、轻松的方式与人互动,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支持,展览与手工活动也赢得了大众的热情反馈,但距离模型建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吉舟坦诚分享的困惑与问题,让更多观众开始思考名城保护如何走入可持续实践。


白塔寺公共厕所赠予社区团队 是一支新生团队,但这个团队展现出来的行动力与活力不可小觑——在白塔寺开展调研、举办展览之后,团队回到中国矿业大学,再次举办了展览和论坛,并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良伟副院长莅临指导。一个团队如何借助社会资源的积累与活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是这一团队带给观众的启发。


最后分享的是两个相对“安静”的团队,来自 群籁读书会 的何黎锦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 甘欣悦同学 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课题。前者讲述了作为一位“非遗”人参与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心得感悟,后者讲述了自己如何深入社区,切实了解胡同居民对于老城更新的想法。看似简单的个体实践,却上连北京总体规划、下入基层社区民心,既体现出四名汇智入选团队成员的强大学术能力与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又体现出名城保护行动者关心北京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深厚情怀。


创意表达与文化传播


这一主题的设置,来自2018年四名汇智团队实践与成果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模型、文创、手绘、小电影、广播音频比比皆是,足见以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吸引公众关注名城保护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名城保护行动者的共识。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意表达,以实现团队品牌影响力提升和名城保护普及的双赢呢?本主题邀请 帝都绘 联合创始人宋壮壮进行分享——精彩的视觉传达形式、从现实问题到图像传播...... 帝都绘今年的爆款文章与创始人的心路历程互为对照,为现场的帝都绘粉丝提供了难得的“探秘”机会,也给在场团队许多灵感与启发。


本主题的分享团队也是大咖云集—— 来自 国建cthuwork团队 的苏一峻网名“喵奏”,几年前因为一篇名为《他花了整整三年,在像素世界里“复原”了一整个紫禁城》的帖子爆红网络,近年更常常成为故宫的座上宾。喵奏为大家讲述了他申请四名汇智的项目“像素北京城”,也分享了对于项目后续发展的思考与担忧。分享结束后,不少人主动联系喵奏,探讨开展合作与共享资源的可能,希望让国建cthuwork团队的道路走得更稳、更久。


遗介团队 则因为一组古建筑“拆解”的动图而吸粉无数。来自北方工业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们将复杂精美的古建筑模型分层、分步地拆分开来,借助公众号和动图的形式,让古建小白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古建筑的构成要素与搭建规律。短短的动图只有十几秒,背后却是整个团队数百小时的付出和常年的考察实践、理论研究,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变真理。


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团队 从去年起参与四名汇智计划,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个团队行动力的增长——从研究到展览、论坛、公众号,再到今年的纪录片、喜马拉雅音频节目,让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皇帝做客录音间,为普通大众讲述皇家园林的故事,在公众号普遍遭遇瓶颈的现在为团队成果的普及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Maplayer古迹地图 则借助网站形式,持续为公众发掘藏在身边的北京风物名胜,在现代生活中留下历史的印迹。整个网站全部由业余团队维护、运营,连网站服务器的租金都是团队成员个人筹措的。四名汇智计划的支持资金分担了一段时间的服务器租金,更希望帮这样的尝试者找到更多的资源和机遇。


公众参与带动名城保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