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题关注名城保护领域从讲座论坛活动与实践行动的逐步推进,分享嘉宾是
C沙龙
创始人之一杨兆凯老师。C沙龙以小型专业学术沙龙为起点,逐渐成长为北京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自发论坛品牌,串联起诸多名城保护议题和实践,这一历程给四名汇智团队诸多启发。
随后,
北林乡愁实践团
介绍了自己从学生实践到组织论坛、再到参与支持北京各处名城保护实践的强大行动力。本场四名汇智年会的展板、折页、年册和会场主题设计同样得益于北林乡愁实践团各位同学的大力付出,由乡愁团同学编写绘制的《名城有缘人实录绘本》更是得到了年会全天所有领导、专家、观众的共同喜爱。
今年,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邀请北林乡愁实践团共同推进了“轮椅上的乡愁”实践活动,关注老城保护更新中的残障、年迈人群需求。传统街道空间普遍存在台阶、门槛多,公共通道狭小的情况,不仅对老年居民生活造成不便,也降低了历史文化空间的可达性,将大量同样热爱北京古城的行动不便人士挡在了外面。在实践中,同学们
通过社会调研、轮椅体验等形式,探讨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无障碍环境的实现路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胡同更友好、城市更包容。
相比北京林业大学的深厚学生实践氛围,脱离校园环境、开展自发行动的
互帮互助学习小组
又是另一番情形。创始人吉舟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让自己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西直门箭楼在实物消失的五十周年之际,以木构模型的形式重现北京。在实现的过程中,吉舟希望木构建筑能以平易、轻松的方式与人互动,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支持,展览与手工活动也赢得了大众的热情反馈,但距离模型建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吉舟坦诚分享的困惑与问题,让更多观众开始思考名城保护如何走入可持续实践。
白塔寺公共厕所赠予社区团队
是一支新生团队,但这个团队展现出来的行动力与活力不可小觑——在白塔寺开展调研、举办展览之后,团队回到中国矿业大学,再次举办了展览和论坛,并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良伟副院长莅临指导。一个团队如何借助社会资源的积累与活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是这一团队带给观众的启发。
最后分享的是两个相对“安静”的团队,来自
群籁读书会
的何黎锦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
甘欣悦同学
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课题。前者讲述了作为一位“非遗”人参与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心得感悟,后者讲述了自己如何深入社区,切实了解胡同居民对于老城更新的想法。看似简单的个体实践,却上连北京总体规划、下入基层社区民心,既体现出四名汇智入选团队成员的强大学术能力与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又体现出名城保护行动者关心北京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