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演讲,将鸿鹄志念成了hong hao志,引发网友热议,认为其作为北大校长,没文化。
这事儿就挺没意思的,不认识某个字就是没文化了?虽然这个字不算生僻,但把不会读某个字认为是没文化,这些个嘲笑人家的就有点没文化了。
林建华是北大校长,北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小时候还会纠结该上北大还是清华,到了初中以后,估计很多人就不纠结了。
现在好不容易逮着北大的老大“比自己差”的地方,于是拼命寻找优越感,可以说是很自卑了。所以如果林建华是普通大学的校长,估计这事儿都没人关注。
只是文字就是交流之用,你管它读什么,就算他读燕雀焉知叉叉之志,只要所有人都知道是鸿鹄,又有什么问题?要表达的思想才是核心,知道个把字卵用没有。
所以本身我是不关注这件事儿的,这就是一帮没文化的跳梁小丑寻找点心理平衡而已,但林校长很“体面”地发了一封道歉信,看了道歉信以后,我却发现了很大的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这封道歉信里面主要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我真的不知道鸿鹄怎么念;
2.我这个事儿有历史局限性;
3.重要的讲话稿都是我自己写的;
4.人都不完美,北大校长也是人;
5.别盯着我的小问题,多看看我的思想;
6.焦虑和质疑没用,多干点正事儿吧。
全篇态度诚恳,语气谦卑,如果就直接感性地读下来,会觉得很有气度,但当把中心意思分解出来以后,不知道你还会不会这样认为?
不会念鸿鹄并没有什么错,全网删帖就不是很对了,你可以不让别人在你这儿评论,但不能阻止人家在自己的地盘说这个事儿,而公然撒谎就更不对了,比如“重要的讲话稿都是我自己写的”,我相信当天的演讲稿就不是林校长写的,否则念到鸿鹄的时候应该很坦然而快速地念hong hao,毕竟念惯了,而不应该停顿一下,停顿一下证明不熟,这不是矛盾了么?